宋北首先就黃奕提到的“極致參數”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更高的功率和速度,確實能帶來更強的爆發力。但這意味著什麼?”
宋北的聲音不高,卻清晰地傳入每個人耳中,
“意味著更恐怖的能量消耗,意味著發動機和傳動係統承受極限負荷。
在野外,尤其是在敵後或者補給線被切斷的情況下,一台機甲能持續作戰的時間,往往比它能爆發的最高速度重要十倍。
我見過太多因為過度追求極限性能,導致引擎過熱熔毀、甚至關鍵部件過載自爆的案例。
對於前線的士兵來說,穩定、可靠的輸出,才是能在絕境中活下去的生命線,而並非是紙麵上華麗卻無法持久的極限數據。”
不少學生聞言,露出了思索的表情,下意識地點頭。
沈林教授也微微頷首,插話問道:
“宋北中校,你提到的可靠性,在具體設計中,你認為哪些方麵最值得關注?”
宋北立刻回答:
“材料疲勞強度、散熱係統的冗餘設計、以及能量核心在非理想狀態下的穩定輸出閾值。
這些看似基礎的東西,往往決定了機甲在惡劣環境下的生死存亡。”
沈教授眼中讚賞之色更濃:
“說得好,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請繼續。”
宋北接著針對“外觀至上”:
“黃奕同學提到了流線型和炫酷塗裝。”
宋北的語氣甚至帶上了一絲難以察覺的無奈,
“但戰場,從來不是t台走秀。過於複雜的棱角、為了美觀而增加的外掛裝飾,在平坦的演習場或許沒事。
一旦進入城市廢墟、密林、峽穀這類複雜地形,它們極易成為致命的鉤掛物,嚴重阻礙機動,甚至可能被敵人利用。”
“至於炫酷的塗裝…”
宋北頓了頓,
“在需要夜間滲透、隱蔽突襲的任務中,您覺得是亮眼的塗裝好,還是能融入環境的迷彩和能吸收探測波的特殊塗層更好?
‘實用’永遠必須排在‘美觀’的前麵。
機甲的每一處設計,都應該是為了更高效地殺傷敵人和保護自己,而不是為了看起來更帥。”
台下傳來幾聲低低的輕笑,但更多人是深以為然。
黃奕的臉色開始有些發紅。
最後,宋北提及“堆砌高端技術”:
“先進的ai和自動化係統,當然是好東西,能提升效率。”
宋北承認這一點,但隨即話鋒再轉,
“但越複雜的係統,就意味著越多的潛在故障點,更高的維護門檻,以及對環境更苛刻的要求。
前線的戰場環境遠超想象,沙塵暴、極寒、暴雨、強電磁乾擾…這些都是常態。
在這種環境下,過於精密嬌貴的係統,反而比結構簡單可靠的機械更容易出問題。”
他的聲音帶著一種沉重的力量:
“戰士們需要的是在泥濘、沙塵和爆炸中依然能咬牙啟動、忠實執行命令的夥伴,而不是需要恒溫恒濕機房伺候的‘藝術品’。
而且,就目前技術而言,完全依賴自動化是危險的,戰場上瞬息萬變。
很多關鍵時刻的決策和操作,依賴的是戰士的經驗、直覺甚至是本能,這是任何ai都無法完全替代的。”
這時,沈教授再次提問,帶著濃厚的興趣:
“那麼,以你的實戰視角,你認為下一代機甲更應該關注哪些方麵?”
宋北顯然深思過這個問題,流暢地回答:
“從我個人的經曆和觀察來看,或許以下幾方麵更值得投入:
第一是模塊化設計,造新機甲就彆總想著搞萬能型號。
不如像拚積木似的,乾嘛活兒就換什麼裝備,專機專用才靠譜。
然後就是強調極端情況的機甲適應性,天南地北哪兒都能去——高原極寒、沼澤沙漠,都能跑能打。
其次是通用性,機甲結構彆搞太複雜,零件儘量通用,壞了前線基地就能快速換修,提高作戰率。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千萬控製成本!不然再好也用不起。”
他加重了語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