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李振確立合夥人關係後,陳序並未立即離開深市。他知道,理念的契合需要落到實實在在的行動上。
接下來的幾天,他幾乎紮在了振遠精密的工廠裡,與李振及其技術團隊一起,將那份嚴苛的《產品品質規範書》逐條轉化為可執行的生產和檢測流程。
會議室的白板上畫滿了工藝流程圖,爭論聲時常響起。
“陳總,這個電芯分選環節,”振遠的技術主管指著流程中的一環,麵露難色,“全檢內阻和電壓,還要記錄數據,太耗費工時了,效率起碼降低30。”
李振沒說話,看向陳序,想看他如何應對。
陳序沒有妥協,他拿起筆,在白板旁寫下“效率”和“品質”兩個詞,在中間畫了個箭頭。
“短期內,效率是為品質讓路。但長期看,”他指向“品質”,“穩定的高品質會減少售後、提升口碑,反過來會拉動銷量,最終提升整體效率。我們不能本末倒置。”
他看向技術主管,語氣緩和但堅定:“王工,我知道這很難。但我們一起想辦法,看能不能優化測試工裝,或者引入半自動分選設備?投入可以算在共同成本裡。”
李振聞言,眼中閃過一絲讚賞,拍板道:“就按陳總說的辦!王工,你牽頭成立個小組,專門攻關測試環節的優化。設備的事,我去談!”
類似的場景在結構設計、散熱方案、外殼模具等多個環節上演。每一次,陳序都展現出對產品細節的極致追求和對製造的理解,而非不切實際的外行指揮。
李振私下對親信感歎:“這個陳序,不像個老板,倒像個頂尖的產品經理加半個工程師。跟他乾活,累是累點,但真能學到東西,做出好東西!”
幾天後,一個關鍵的挑戰擺在麵前——核心部件,電芯的供應商選擇。李振聯係了幾家常合作的供應商,送來的樣品均無法穩定達到陳序要求的±1容量精度和低內阻離散性。
辦公室裡煙霧繚繞,李振有些煩躁地掐滅煙頭:“陳總,國內一線品牌我們也試了,一致性還是達不到你的要求。要麼……標準稍微放寬一點?±3其實行業內已經算頂尖了。”
陳序站在窗前,沉默了片刻。他深知,電芯是移動電源的心臟,心臟不強,一切免談。
他轉過身,眼神決絕:“不能降。李總,如果我們自己都做不到最好,憑什麼讓消費者相信我們?”
他拿起電話,直接打給了林晚晴,語氣不容置疑:“晚晴,立刻準備一筆資金,額度我稍後發你。我要親自去一趟韓國。”
“韓國?”李振愣住了。
“對,三星sdi。”陳序放下電話,目光銳利,“他們的電芯技術是目前最頂尖的。既然國內暫時找不到,我們就用最好的!成本高,我們就從其他環節省,或者,定更高的價格,讓市場為這份極致買單!”
這個決定極其大膽。2008年,直接對接海外頂級元器件供應商,對一家初創公司而言,意味著高昂的成本和未知的風險。
李振看著陳序,這個年輕人身上有一種破釜沉舟的魄力,和一種對產品近乎偏執的堅持。他深吸一口氣,猛地一拍桌子:
“好!舍命陪君子!我跟你一起去!我在那邊還有點關係,看能不能爭取到樣品和更好的價格!”
一周後,當陳序和李振帶著符合所有嚴苛標準的三星sdi頂級電芯樣品回到振遠精密時,整個團隊都沸騰了。王工捧著那枚做工精良的電芯,如同捧著珍寶。
“有了這個,‘心臟’問題就解決了!”他激動地說。
後續的樣機試產順利得出奇。嚴苛的標準在前,頂級的材料在後,加上振遠精密被激發出的工匠精神,第一批量產樣機的良品率竟然超出了預期。
看著流水線上一個個完成組裝的精致產品,李振感慨萬千,用力拍了拍陳序的肩膀:
“陳總,說實話,一開始我覺得你是個瘋子。但現在我明白了,跟你乾,值!這條供應鏈,我李振幫你守著,它就是序言科技最硬的基石!”
陳序看著運轉順暢的生產線,心中一塊大石落地。他收獲的不僅僅是一個代工廠,更是一個理念相通、願意共同攀登製造業高峰的商業盟友。
供應鏈的基石,就此奠定。
喜歡重生之逆轉商途:從破產到執掌風請大家收藏:()重生之逆轉商途:從破產到執掌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