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燒製了一批玻璃,經過七日的正常退火,終於製作出十多麵,海碗大小的圓型玻璃。
厚度在一分左右3.11毫米),不管是透光度還是純淨度,都優於紅夷人做的玻璃。
與現代玻璃幾乎沒多大差彆,像這樣的平板玻璃,其實用價值,僅限於做窗戶玻璃。
那要如何,才能提高其價值呢?當然是做成,能照出人像的鏡子。
既然想到便做出來,崇禎下旨讓銀作局,用錫塊反複敲打成錫箔,錫箔就是薄到極致的錫。
有人要問崇禎朝有沒有錫,當然有!華夏使用錫的時間,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
那時候會用錫摻入銅裡,做成銅錫合金,來彌補銅硬度不夠的問題。
錫在長達幾千年的時間,一直是製作兵器、錢幣、容器中的常客。
銀作局忙了好幾天,才堪堪敲出了十張錫箔。手工製備的錫箔,肯定不如後世製作的薄。
但用肯定是能用的,又不是要做什麼精細活,製作鏡子那實在是,再簡單不過了。
崇禎指揮匠人將錫箔,平鋪在用草木灰水,清洗過的玻璃上。
再要匠人將水銀,均勻塗抹於錫箔之上,並且不能將錫箔弄破。
之後便放在陰涼處,等其自然反應就行了,這個反應叫汞齊反應,《天工開物》有記載。
反應結束後,形成的錫汞合金,會緊貼在玻璃上麵,形成反光層。
放在那兩三天就行不用特意盯著,做完這一切崇禎便回去了,他得過此天再來琉璃坊。
匠人用絲綢包上棉花,輕柔的將水銀,倒在錫箔上塗抹均勻,然後就在一旁看著。
他們不懂為何皇上要他們做這些,但這並不妨礙他們看‘稀奇’。
他們就這樣,一直在旁邊看著,他們很想知道最終結果。
哪知!崇禎正在東暖閣批閱奏折,就接到了錦衣衛傳來的消息。
製作鏡子的工人,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手發抖和精神異常。
崇禎一聽大感不妙,他忘記告訴匠人,汞在常溫下極易揮發,從而引起中毒。
汞這玩意一旦中毒,放現代都不好治療,更不要說在明朝了。
可以說那幾個中毒的匠人,幾乎就等於宣判死刑了。
這個結果讓人心情極為沉重,這又是幾戶人家,失去了家裡的頂梁柱。
僅僅因自己的一時疏忽,崇禎現在很自責,而這種壓抑的自責,他還不能跟任何人提及。
放下手上的奏折,崇禎立即叫上王承恩,立即前往門頭溝的琉璃坊。
當崇禎到這裡時,幾個中毒的匠人,已經瀕臨死亡邊緣了。
中毒的匠人已經出現,嚴重的口腔潰瘍,和嚴重焦慮、神情萎靡。
其實,汞中毒還不僅僅是這些危害,汞中毒幾乎攻擊人體,全身所有器官。
如血液、腎臟、大腦、淋巴係統、肝臟等等。
如果家裡打碎了溫度計,請記得第一時間,打開窗戶通風。
用一次性注射器或滴管,收集汞珠水銀),在被汙染的地麵,灑上一層硫磺粉。
它們兩者之間,會反應生成硫化汞,硫化汞的危害,要遠遠小於汞蒸汽。
崇禎隻是看了一眼便確定,這幾人確實沒法救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