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此章情節為虛構,現實請勿模仿。)
鏡子這個東西,在後世兩元店就能買一個,但在如今的崇禎朝,還是屬於稀罕物的。
但如果沒有,有效的手段,阻止汞中毒。
先不說匠人願不願意做,就算是願意做,哪怕帶上手套、麵罩,依然有較高的中毒風險。
那做這個鏡子,就相當於用人命在做,這與吃人血饅頭毫無區彆。
既然水銀製備鏡子,這條路不太行得通,那就換條路走。
哪怕另外的途徑更為複雜,崇禎也想將這條路走通。
也算是為後來人,做出一個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輕微汞中毒不致命,但它還能遺傳給下一代,這就太恐怖了。
這不得不讓崇禎放棄,繼續用水銀生產鏡子。製作鏡子還能用化學鍍銀法,但更為複雜。
要先製備出硫酸,然後用硫石製備出硝酸,再用硝酸溶解白銀,再用硝化銀鍍到玻璃上。
聽著好像很簡單,一看就會,一學就廢。
暫時隻能一步步來,受限於如今的條件,不可能全都做出來。
第一關要過的就是,硫酸的腐蝕性,高矽玻璃能耐住腐蝕。
但高矽玻璃,與拿來做鏡子的玻璃,又有些不同之處。
其它添加材料都一樣,隻是要加高石英砂的比例,石英砂就是二氧化矽。
但這個比例,往往需要幾次,甚至十幾次的測試,才有可能達到製備硫酸,還不滲漏的效果。
崇禎在紙上畫出一個曲頸瓶,將圖紙拿給琉璃匠人後。
讓他們嘗試分彆用,陶瓷和高矽玻璃製作出來,陶瓷的內部釉層,最少需要一分的厚度。
如果釉層厚度不達標,玻璃不是高矽,容易在製備硫酸時,被腐蝕掉。
自然不可能,在一顆樹上吊著,所以崇禎先期,就準備了兩個容器。
先試製高矽玻璃曲頸瓶,和陶瓷厚釉曲頸瓶,想看看哪個最先製作出來,剩下的就是等待了。
硫酸號稱‘工業之母’,沒有它,想全麵開啟工業化,那就是開玩笑。
歐洲在硫酸製作出來前,也頂多算半工業化。
而剩下的硝酸,硝酸甘油,硝化棉等等,都需要用到硫酸。
棉花很早之前便已傳入華夏,甘油就是,生產肥皂時的副產物。
當油脂與堿性溶液,皂化反應後,會在底部沉積一層甘油。
將之加入硝酸反應,再用水稀釋後,沉積在容器底部的,就是硝化甘油。
想到甘油,崇禎又去了肥皂坊。他也不確定胡雲娘,在生產肥皂時,是否留存了甘油。
因為當時並未考慮過,要做這玩意出來。
但現在既然開始,製備盛放硫酸容器了,那就之後要把這些東西,都製備出來。
禦駕到肥皂坊時,胡雲娘在門口跪迎接駕。看著如今恢複了,不少神采的胡雲娘。
崇禎點點頭道:“平身吧!朕來找個東西。”
進到裡麵後看著一盆盆,正在等待皂化的肥皂,來到已經皂化好的一盆麵前。
拿個木棍將肥皂挑起來些一看,果然!下麵是有一層淡黃色的甘油。
這是由於甘油裡麵,還含有些雜質,所以才呈現出淡黃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