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知府端坐在主位上,目光如炬,先看向袁華,緩緩開口。
“《大學》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乃千古名句,你且詳細闡述,這三者之間有何緊密聯係?”
袁華聞言,先是恭敬地行了一禮,而後條理清晰地回道:“大人,學生以為,《大學》之教,以修身為本,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非四事也,實乃一貫之道。”
徐知府和裴知縣聽到了袁華的話,都微微點了點頭,示意他繼續往下說。
袁華稍微放心了些,鼓起勇氣,繼續說道:“學生認為,修身如琢玉,此乃內聖之道。”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此《大學》立論之基。”
“齊家如調琴,此乃中和之要。”
“家國同構,其理相通。”
“昔張公藝書百‘忍’治家,非懦弱避讓,乃知父子、夫婦、兄弟之倫,各守分際如琴瑟諧鳴。太過則弦斷,不及則聲啞。”
袁華說到這裡,下意識瞥了周同知一眼。
隻見周同知臉色鐵青。
袁華不再去看他,繼續說道:“治國如弈棋,此乃經權之變。”
“唐太宗以人為鏡,非止納諫,乃深諳‘君子如棋,用得其位則勢成’。須知‘寧失數子,勿失一先’,民心向背即天下大勢。”
“最後,至境在明明德於天下,此乃大同之境。”
“君仁則臣忠,上行則下效,此理通三才而貫古今。”
“修身如種籽,齊家如培土,治國如成木,平天下如林蔭四方。”
“今學生敢請以一言蔽之:天下治亂,在匹夫之身;身之修否,在方寸之間。惟修身為樞機,乃能明明德於天下,此《大學》之道也。”
說著袁華忽然抬起了頭,稍微一偏臉,看向周同知。
“周大人,不知您覺得,學生所言對否?”
周同知臉色難看至極,動了動嘴唇,說不出一個字來。
“好好好!”
徐知府不由得讚歎了一聲,立刻轉頭對裴知縣說道:“裴師兄,這不愧是你治下的學子。”
裴知縣這下也對袁華有些刮目相看了。
這才短短一息時間,袁華的回答就能以理學為骨,史實為肉。
貫通內聖外王之道,顯然是下了些功夫。
“不錯。”
裴知縣表麵上矜持地點了點頭,沒有再誇獎袁華。
心花早已怒放起來。
看來他們武縣也沒有那麼差嘛。
雖然讀書的人比不過其他縣,但是質量好啊!
然後徐知府又看向何明風,笑道:“本官早已知曉,你年紀雖小,作詩卻是一絕。”
“這樣吧,既然本官已經問了袁華儒學課業,你就來做首詩好了。”
何明風立刻問道:“徐大人,請擬題。”
徐知府想了想,說道:“本官並不限題,你一路從武縣過來,有何見聞都可以寫。”
何明風頓時靈機一動。
“徐大人,學生剛從府衙院子裡麵走過來,看到一棵槐樹。”
“又想起我家院子也有棵槐樹。”
“能否以槐樹為題?”
徐知府含笑點了點頭:“可。”
何明風從知道袁華的身世後,就已經琢磨了一路該怎麼‘提點提點’周同知。
好巧不巧,現在看來,正好能用上了。
何明風把手一背,往前踏出一步。
沉吟道:“玉槐同根兩地栽。”
“瓊枝忍棄舊亭台。”
周同知瞬間瞳孔一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