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細細地讀著這篇文章。
雖說文采沒有第一篇出眾,但是文章筆觸細膩生動。
描繪的深藏胡同裡的王記包子鋪。
清晨蒸騰的熱氣,老板老王布滿皺紋卻利落的手,以及那皮薄如紙、湯汁滾燙鮮美的灌湯包……
“寫得真地道!”
那中年大叔看得直拍大腿:“這饕客散人定是個懂行的!“
“王記的包子,幾十年如一日,就是這味兒!”
“大清早排隊就為那一口熱乎!他寫‘湯汁滾燙,需小心嘬吸,鮮香直衝腦門,熨帖了早起的腸胃’,哎呀,可不就是這樣!”
“看得我口水都下來了,明早非再去吃一趟不可!”
“對對對!”
另一個年輕人附和著:“他還寫了老王的堅持,隻老麵發皮,幾十年守著這小鋪子。”
“這吃的不僅是包子,是份人情味兒啊!這饕客散人筆下有情!”
緊接著,有人翻到了“饕客散人”的另一篇文章:《異域嘗鮮記:“櫻之屋”東瀛料理小感》。
“喲,這位散人兄還去嘗了番邦菜?”
“寫的啥?快念念!”
這時候,不光是捧著書的人,連路過的人也都紛紛好奇駐足了。
見人越圍越多,有人乾脆站出來念起鄭彥寫的文章來。
“生切魚片,冰涼滑膩,蘸以辛辣衝鼻之綠泥,初嘗新奇,多食則寡淡,且生食總令人心有戚戚焉。”
“裹飯之海苔卷,袖珍精巧,滋味……恕我直言,遠不如一個肉包子實在。”
“哈哈哈!”
眾人爆發出一陣善意的哄笑。
“這評價……夠實在的!‘不如一個肉包子實在’!散人兄看來是真餓了!”
“分量少,味道怪,還貴!這不就跟我上次去嘗鮮的感覺一樣嘛!這位散人兄真是說到我心坎裡了!看來這東瀛菜,也就圖個新鮮,嘗過一次便罷。”
“不過話說回來,他倒也沒全盤否定,說了‘大廚確為東瀛人,可品異國風味’,也算客觀。“
“就是這性價比……嘖嘖,散人兄總結得精辟:‘若為美食而來,奉勸諸君移步他處’!真是個實在人!”
“這文章寫的真不錯!”
聽到大家對自己所寫文章的點評,鄭彥的臉蛋“刷”地一下子紅了。
隻不過這次是激動的。
他他他!
他自從開蒙念書以來,還是第一次被人誇文章寫得好!
鄭彥頓時有一種想哭的感覺,手都不知道放在哪好。
“這《玉撰錄》還真是有些意思啊!”
“等那什麼五味樓開業,咱們一定去嘗嘗!”
……
五日之後,時間很快就到了五味樓開業的那天。
這日何明風並沒有沐休,因此隻有鄭榭和鄭彥、何四郎在五味樓待著。
鄭鬆為了跑船,已經從京城離開了。
天光正好,東城牌樓東側的五味樓門前,早已是人聲鼎沸,水泄不通。
離正式開業還有一個時辰,長龍般的隊伍已經從門口蜿蜒到了街角,引得路人紛紛側目,好奇地打聽這是哪家新鋪子如此大的排場。
隊伍中,幾乎人手一本簇新的《玉撰錄》,書頁被翻得嘩嘩作響,尤其是那篇“驚天秘聞”的廣告頁和誘人的彩色插圖,更是被反複摩挲。
排隊的人們都興奮地交談著。
“快看!就是這家!五味樓!‘赤色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