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碼比他寫的好多了……
既如此……
林靖遠心裡已經有個絕妙的想法了。
就在林靖遠沉思之際,太監來報:“陛下,郭尚書和李尚書在殿外求見,說是有要事稟報。”
林靖遠嘴角泛起一絲冷笑:“讓他們進來。”
郭懷遠和李硯山一進殿就跪倒在地。
“陛下,老臣以為趙承業才識過人,宜點狀元。”
郭懷遠搶先開口,“如今朝中吏治腐敗,正需要這樣敢於直諫的人才。”
李守正立即反駁:“陛下,柳文彬恪守聖賢之道,方為狀元之選。”
“趙承業言論過於激進,若點其為狀元,恐引起朝野震動。”
林靖遠冷眼旁觀,心知這兩派各懷鬼胎。
郭懷遠推薦趙承業,是想借新政之名排除異己。
李守正力挺柳文彬,則是為了維護傳統勢力。
他們都不是真心為朝廷選拔人才。
“兩位大人,”林靖遠的聲音不大,卻像顆石子投進沸水,讓殿內瞬間安靜:“何明風是會試會元,他的民生策論為何不在備選之列?”
郭懷遠愣了愣,隨即躬身道:“陛下,何明風雖為會元,但其策論偏於‘算學核稅’,儘是些賬房先生的瑣碎事。”
他撇了撇嘴,語氣帶著輕視:“民生之策,當論大道,不是算幾兩銀子、幾石糧。”
“若他作為狀元,格局太小,恐難當鼎甲之任,誤了民生大事。”
李硯山也跟著點頭:“寒門子弟眼界有限,隻盯著眼前的小利。”
“他們懂的,不過是些雞毛蒜皮的算計,哪能解‘漕、稅、餉’的根本困局?”
林靖遠沒接話,隻示意福安去取何明風的試卷。
然後指尖點了點何明風的試卷,聲音帶著一絲少年天子的威嚴。
“先看看這份卷,看看什麼叫解民生之困。”
他親自拿起試卷,逐字逐句念了起來,少年人的聲音雖輕,卻清晰地傳到殿內每個角落。
“江南漕運每石運費二兩,若改用‘分段轉運’,在淮安、揚州設中轉倉,減少空船返程損耗,每石可省運費三錢。”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如此一來,江南漕糧年運三百萬石,一年可省九十萬兩,既解糧價騰貴之弊,又能充邊餉之缺。”
念到這裡,林靖遠頓了頓,翻到下一頁,聲音更沉。
“地方賦稅之亂,源於‘魚鱗冊與實際田畝不符’,可派算學之士,一戶一戶核田畝、算稅額,剔除豪強隱瞞的田產,三年內可補國庫虧空五十萬兩。”
“如此,既不用加征賦稅苦百姓,又能充盈國庫,緩邊餉之急。”
殿內鴉雀無聲,隻有林靖遠的聲音在梁間回蕩。
他抬頭看向郭懷遠,目光裡滿是質問:“郭大人,何明風的策論裡,連漕運省下來的九十萬兩怎麼分、賦稅補的五十萬兩怎麼用,都算得明明白白。”
“這叫‘格局小’?這叫‘瑣碎事’?”
“這……”
郭懷遠尷尬了一下。
林靖遠又看向李硯山,指尖輕輕敲著試卷。
“李大人何明風的算學核稅,能讓百姓少繳冤枉稅,能讓漕糧快點運到京城,能讓邊軍有餉不擾民。”
“這叫‘旁門左道’?這叫‘無補民生’?”
李硯山也頓時有些尷尬。
他張口道:“這不過是他一個人的臆算,又如何能當真?”
“是啊,是啊。”
郭懷遠連忙跟著點頭。
林靖遠不由得心中冷笑一聲。
看來對上他,這兩個老狐狸倒是又成了一夥的了。
喜歡本想混口飯,科舉連中六元驚陛下請大家收藏:()本想混口飯,科舉連中六元驚陛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