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風掃視向台下的士子,聲音鏗鏘有力。
“至於‘忠君’,先生說東瀛武士為君主赴死是純粹。”
“可中原講‘忠’,是‘諫君之過,輔君之善’。”
說著,何明風腦海中不由浮現出這一年時間來,他在實錄庫中看到的各種史料。
聲音愈發穩了。
“先帝當年平定藩亂,有大臣冒死進諫‘不可濫殺降兵’。”
“先帝納諫,救了數千人命。”
說著,何明風目光灼灼掃過每個台下的人:“這難道不是更可貴的忠?”
“若君主有錯,仍盲目赴死,那是愚忠,非真忠也。”
何明風的話條理清晰,又引經據典,台下的士子們漸漸皺起眉頭,開始小聲議論。
“好像是這麼回事,東瀛官方用的字確實是漢字啊……”
“而且他們自己的字看起來倒像是漢字的偏旁部首……”
“先帝時期的諫臣,確實比愚死更可敬。”
何明風作為新科狀元的號召力實在是巨大。
剛剛鬨得最凶的幾個人也沒了之前的激動,低頭翻著手裡的《東瀛風雅鈔》,若有所思。
藤原信被駁得啞口無言,想反駁卻找不出破綻,隻能強撐著說:“何修撰所言,不過是一家之言。”
“是否一家之言,諸位自有判斷。”
何明風微微一笑。
“在下今日並非要否定東瀛文化。東瀛文化有其獨特之處。”
“但先生刻意割裂它與中原文化的淵源,貶低中原文化以抬高東瀛,這便失了公允。”
“大盛是天朝上國,不是因為自大,而是因為我們懂‘和而不同’。”
說著,何明風雙目直直地看向藤原信。
藤原信有一種自己被看透了的感覺。
隻聽何明風靜靜道:“我們既守得住自己的根,也容得下彆人的好。”
說完,他拱手行禮,轉身離開。
茶寮裡靜了許久,忽然有人鼓起掌來,越來越多的人跟著鼓掌。
之前附和藤原信的士子,也大多沉默下來。
藤原信站在高台上,看著何明風的背影,臉色鐵青。
他精心營造的東瀛風,竟被何明風這簡單的一番話動搖了!
那他這麼久的鋪墊,豈不是白費了?!
……
沒過幾日,何明風的文章,《論“華”與“夷”》登在了《玉饌錄》的“華夷辯”專欄上。
一時洛陽紙貴,士子們爭相傳閱。
藤原信不甘失敗,在《東瀛風雅鈔》上撰文反駁,說何明風“固守傳統,不懂革新”。
何明風則在《玉饌錄》上回文,以唐宋吸收外來文化卻仍保持中原本色為例。
證明“革新與守根並不矛盾”。
一來二去,兩人展開了連番筆戰。
可藤原信的論點始終圍繞“東瀛純粹、中原圓滑”,翻來覆去都是那幾句。
何明風卻引經據典,從史實到哲理,層層遞進,越來越多的士子站到了何明風這邊。
《東瀛風雅鈔》的銷量日漸下滑,藤原信漸漸落入下風。
就在這時,宮裡傳來消息。
高麗使團抵達京城,不僅帶來了貢品,還表達了和親之意。
除了高麗使團,東瀛那邊也傳來了消息。
願意送本國公主來和親。
一時之間,京中大街小巷討論的最為熱鬨的便是這兩個消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