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
渤海海麵,波濤翻湧。
大盛朝的一方。
數百艘大小艦船,滿載著數萬精銳陸軍以及堆積如山的糧草軍械,正劈波斬浪,向著高麗西海岸進發。
這支大軍以遼東鐵騎為核心,輔以冀州、東平等地調集的精銳步卒。
統兵大將正是遼東名將之後,年僅二十八歲的衛承平。
衛承平出身將門,自幼習武,弓馬嫻熟,勇力冠絕三軍。
在遼東與北方遊牧部族的小規模衝突中屢立戰功,素有“小飛將”之稱。
此次被任命為前軍主將,他意氣風發,渴望像其祖輩那樣,在域外戰場建立不世之功。
船隊航行順利,未遇大的風浪,亦未遭遇任何東瀛水師的攔截。
數日後,大軍於高麗西海岸的義州成功登陸。
早已在此翹首以盼的高麗接待使臣及部分殘兵,見到旌旗招展、甲胄鮮明的大盛天兵,無不激動得熱淚盈眶。
紛紛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登陸之後,盛軍稍作休整,便在高麗向導的引領下,揮師東進,直逼被東瀛占領的平壤。
最初的進軍異常順利,甚至順利得有些出乎意料。
在安州附近,一支約兩千人的東瀛前哨部隊試圖依托一處廢棄土城進行阻擊。
衛承平親率一千五百關寧鐵騎,一個迅猛的衝鋒,便將立足未穩的倭軍擊潰,斬首數百,餘者四散奔逃。
盛軍騎兵縱橫馳騁,馬刀閃爍寒光,倭寇潰不成軍的身影,極大地鼓舞了盛軍和高麗軍的士氣。
隨後在肅川江畔,又一股倭軍試圖半渡而擊。
衛承平臨危不亂,命步卒穩住陣腳,以強弓硬弩壓製對岸。
同時親率精銳騎兵從上遊淺灘迂回渡江,突襲倭軍側翼。
倭軍再次大敗,丟棄輜重無數,倉皇東遁。
接連的勝利,如同醇酒,漸漸讓衛承平及其麾下將領有些醺然。
軍中的樂觀情緒開始蔓延。
探馬回報,前方的倭軍似乎聞風喪膽,往往稍作接觸便望風而逃,沿途丟棄的營壘、旗幟顯得頗為狼狽。
“倭寇不過如此!皆是些欺軟怕硬之輩,見我天兵鋒銳,便隻知逃竄!”
衛承平在軍帳中大笑,對麾下將領說道:“其陸戰之能,還不如他們做海寇騷擾之技!”
“照此下去,收複平壤,指日可待!”
一些老成持重的副將曾提醒:“將軍,倭軍敗退得太快,陣型雖亂卻未完全崩潰,恐有誘敵深入之嫌。”
衛承平不以為意:“爾等多慮了!倭寇小國寡民,兵力有限,連番敗績,早已喪膽!”
“豈不聞‘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此刻正宜乘勝追擊,一舉蕩平,豈能貽誤戰機?”
當年他的祖輩們率領鐵騎,在更廣闊的戰場上摧枯拉朽,橫掃千軍。
他作為家中正兒八經的將門虎子,從小就武藝高強。
衛承平心中有個暗暗的想法。
他必定要超過祖輩,在他們家譜上留下最濃墨重彩的一筆才行!
喜歡本想混口飯,科舉連中六元驚陛下請大家收藏:()本想混口飯,科舉連中六元驚陛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