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中計了!
衛承平揮舞著镔鐵點鋼槍,拚命撥打格擋,鉛彈打在槍杆和甲胄上叮當作響。
一枚流彈擊中了他的臂甲,震得他手臂發麻。
另一枚擦著他的頭盔飛過,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凹痕。他身邊的親衛如同被割倒的麥子般紛紛落馬。
“撤退!快撤!”
衛承平從巨大的震驚和憤怒中清醒過來,發出了撕心裂肺的吼聲。
但此時撤退,已然太遲。
大隊人馬陷入精心布置的火力陷阱,陣型已亂,人馬擁擠,撤退演變成了一場更加慘烈的屠殺。
大同江清澈的江水,被染成了觸目驚心的暗紅色,人馬屍體堆積,堵塞河道。
衛承平在數十名忠心親衛以血肉之軀拚死保護下,殺出一條血路。
他身被數創,鮮血浸透戰袍,頭盔不知何時掉落,頭發散亂,狀若瘋魔。
當他終於突出重圍,回頭望去,來時五千意氣風發的鐵騎,如今跟在身後已不足百騎,而且人人帶傷,狼狽不堪。
那麵猩紅的“衛”字將旗,早已倒伏在血泊泥沼之中,被無數鐵蹄踏碎。
……
八百裡加急的驛馬,帶著平壤慘敗、五千關寧鐵騎近乎全軍覆沒的噩耗。
如同一道裹挾著血雨的雷霆。
大盛京城瞬間沸騰起來,夾雜著陣陣恐慌。
消息在朝堂上傳開,瞬間引發了軒然大波。
“陛下!陛下啊!”
禮部尚書李硯山幾乎是撲倒在金鑾殿上,聲淚俱下。
“臣早就泣血上陳,跨海遠征,凶險異常,非萬全之策!”
“如今如何?五千大好兒郎,皆是百戰精銳,一朝儘喪於異域!”
“此……此皆因輕啟戰端之過也!臣懇請陛下,立刻下詔罷兵,遣使議和,以慰亡魂,以安社稷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言辭懇切,仿佛一切皆在預料之中。
句句言語都將“窮兵黷武”的罪名,直指最終決策出兵的年輕皇帝林靖遠。
“李大人所言,字字泣血,句句在理!”
立刻有人出列附和。
“衛承平輕敵冒進,喪師辱國,固然罪該萬死!”
“然則,若非朝廷一意主戰,使其急於建功,又何至於此?”
“此非一將之過,實乃廟算之失!臣附議,請立刻罷兵言和,並追究主戰者之責!”
主和派官員仿佛找到了最有力的武器,紛紛出列,引經據典,言辭激烈。
他們將平壤之敗完全歸咎於“主戰”這一決策本身。
將前線將士的鮮血,化作了攻擊政敵、逼迫皇帝改變國策的籌碼。
仿佛隻要停止戰爭,那五千亡魂就能安息,國家就能重回太平。
懷王像是提前得到消息了一般,以“偶感風寒”為由未曾上朝。
但他的黨羽們,卻如同嗅到血腥味的鬣狗,蜂擁而出。
左僉都禦史孫承呈上了一道措辭嚴厲的奏疏,劍指力主出兵的兵部尚書趙烈。
指責其在將領選派上“識人不明,任人唯親”,才導致如此慘敗,要求皇帝將其罷官下獄,以正國法。
緊接著,數名官員聯名上奏,彈劾工部尚書齊放,在軍械督造上“敷衍塞責,偷工減料”。
暗示正是劣質的甲胄未能有效防護,才導致盛軍精銳在倭軍鐵炮麵前不堪一擊。
要求嚴查工部賬目,追究齊放責任。
更有甚者,一位與懷王府往來密切的宗室子弟,竟在朝會散去後於宮門外“無意”間高聲議論。
稱此次兵敗,根源在於“少年天子好大喜功,被身邊佞臣慫恿”,才釀此大禍。
流言蜚語,如同毒霧,迅速在官員中彌漫開來。
一瞬間,生死攸關!
喜歡本想混口飯,科舉連中六元驚陛下請大家收藏:()本想混口飯,科舉連中六元驚陛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