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囊地下城,如同一顆深埋凍土之下的頑強心臟,在量子防護罩隔絕的永恒寒冬中,持續搏動著生存的韻律。距離白靈母子正式入住改造後的“戍衛者居所”已過去一月有餘,基地內部的生活,在嚴酷外界的映襯下,正悄然發生著細微而堅韌的變化。
季青瑤漫步在第七生活區的主通道上,頭頂上方的柔光板散發著柔和的光芒,仿佛正午時分的陽光灑下,雖然沒有實際的溫度,但卻成功地驅散了深埋在地底的壓抑感。
通道的兩側,原本是粗糙而裸露的合金牆壁,如今卻被一層特殊的塗層所覆蓋。這是楚望團隊研發的高科技產品,不僅能夠吸收噪音,還能釋放出微弱的負離子,讓空氣變得更加清新宜人。原本彌漫在空氣中的那股金屬鏽味和機油味也明顯淡了許多,取而代之的是消毒水的味道以及一種類似鬆木的清新劑氣息。
通道比以前寬敞了不少,原本堆滿應急物資的角落現在已經被清理乾淨,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由陳山用廢棄合金邊角料焊接而成的長椅。這些長椅雖然看起來冰冷堅硬,但畢竟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可以稍作休憩的地方,也算是有了一些公共空間的氛圍。
通道儘頭,是基地最大的公共活動區——“薪火廣場”。這裡由三個廢棄的大型倉儲區打通改造而成。廣場中心,不再是空蕩蕩的冰冷地麵,而是立著一座用回收金屬和透明樹脂澆築的微縮模型——初代青囊基地的簡陋坑道,渤海灣打撈起的巨型龍門吊殘骸,敦煌搶救出的飛天壁畫殘片複製品,以及最新添加的、用青銅合金鑄造的量子防護罩能量節點模型。模型基座刻著一行字:“我們從何處來,向何處去。”無聲地講述著文明的掙紮與延續。
廣場邊緣,劃分出不同功能區。東側是集中配給點,長長的合金櫃台後,工作人員穿著整潔的灰色製服,不再是早期混亂時的手忙腳亂。領取食物的隊伍井然有序,合成蛋白塊、脫水蔬菜湯、抗寒營養膏…種類依舊單調,但分量和配給時間得到了嚴格保障。最顯眼的變化,是每個人手腕上都戴著一個輕薄的、類似舊時代運動手環的裝置——基地新推行的“貢獻點”記錄儀。
“下一位!工號a7342,張建設!”配給員的聲音通過微型擴音器清晰傳出。
一個頭發花白、穿著洗得發白工裝的老者上前,將手腕在櫃台感應區一掃。
“滴!身份確認。今日基礎配給:標準合成餐包一份,營養膏一支。昨日參與b3區管道保溫層鋪設,獲得貢獻點15。當前累積:237點。是否兌換額外物資?”
老者渾濁的眼睛亮了一下:“換…換一支抗輻射藥膏!老伴腿疼得厲害…”
“確認兌換,消耗貢獻點50。剩餘187點。”配給員熟練地操作,將一支特製軟膏和基礎配給一同遞出。老者千恩萬謝地接過,小心翼翼地將軟膏揣進懷裡,臉上的皺紋都舒展開幾分。
貨幣體係的雛形,在生存的夾縫中艱難建立。基礎的生存物資按人頭配給,保障最低生存線。額外的、改善性的物資如更好的保暖衣物、特定藥品、娛樂用品配額)以及更寬敞的居住空間申請權,則需要消耗個人累積的“貢獻點”。
貢獻點通過參與基地建設、維護、巡邏、後勤、甚至參與特定科研項目如協助白梔團隊進行抗寒作物培育)獲得。這套體係由薪火議會主導,蘇夜設計的量子加密係統保障其公正透明,雖然原始,卻有效地激發了幸存者的參與度和責任感,也緩解了早期純粹配給製下的死氣沉沉和隱性衝突。
廣場西側,是熱鬨的“百工坊”。這裡由秦昭牽頭改造,利用廢棄的機甲維修平台和零件,搭建起一個個簡易卻功能明確的“攤位”。有修補衣物的縫紉點用拆解的降落傘布和變異獸鞣製的皮料),有修理工具的簡易鐵匠鋪爐火用的是小型可控核聚變電池供能,安全無煙),甚至還有一個用廢棄光屏和遊戲機芯片改造的“娛樂角”,幾個孩子正圍著玩一款像素風的、關於重建家園的簡單遊戲,發出難得的歡笑聲。
秦昭的特製輪椅就停在百工坊最大的一個“攤位”前——那其實是個半開放的小型機甲維修站。她的胸甲已經修複如初,隻是動作還有些遲緩。螳螂刀此刻沒彈出鋒刃,而是連接著精密的焊槍和微雕鑽頭,正在給一個年輕士兵的機械義肢關節做保養。
“軸承進冰渣了!跟你說多少遍,低溫出勤回來先吹乾!”秦昭的聲音依舊帶著慣有的暴躁,但少了份戾氣,更像恨鐵不成鋼的師傅,“這次免費!下次再這樣,收你五十點!”
年輕士兵撓著頭,嘿嘿傻笑:“謝謝秦工!下次一定注意!”
雪童像個小監工,蹲在秦昭輪椅扶手的特製小平台上,毛茸茸的小腦袋隨著秦昭的動作一點一點,偶爾伸出小爪子,用帶著淡藍微光的爪墊,好奇地去“擦”義肢關節上根本不存在的“臟東西”。它的淨化異能現在是基地的“特許醫療項目”,每天由白梔團隊“預約”半小時,用於處理一些常規醫療手段難以根除的輕微能量侵蝕或凍傷後遺症,每次“出診”還能為它和母親賺取額外的“營養貢獻點”。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廣場南側相對安靜,是“靜思角”。幾排用廢棄管道和保溫板拚接的長椅上,零星坐著一些人。有的在安靜閱讀基地信息中心複製的、為數不多的紙質書籍大多是技術手冊和《青囊書》節選);有的隻是閉目養神;角落裡,李桂芳的輪椅停在一小片用培養燈照亮的、嫩綠的抗寒苔蘚盆栽前。枯瘦的手指輕輕撫過柔嫩的葉片,腕間的飛鳥烙印在苔蘚的微光下顯得格外寧靜。
季青瑤的目光掃過廣場。她看到林瀾和幾個氣象組的成員,正圍著一個全息沙盤激烈討論,沙盤上模擬著基地外部雪層的壓力和能量罩的應力分布。看到楚望的機械臂拖著一串數據線,匆匆穿過人群,走向能源控製中心的方向。看到陳山正唾沫橫飛地跟幾個負責基建的工人比劃著下一期地下農場擴建的圖紙,圖紙上已經標注了“預留戍衛者活動區通道”的字樣。
一種緩慢但切實的秩序感,如同苔蘚般在冰冷的金屬壁壘上蔓延。生存不再是唯一的主題,如何“生活”下去,如何在這冰封的地殼下維係文明的微光,成了每個人潛意識裡的新課題。雖然配給依舊清苦,空間依舊擁擠,未來依舊被牧者的陰影籠罩,但至少,那顆名為“希望”的火種,在貢獻點的滴答聲中,在百工坊的敲打聲裡,在靜思角的微光下,頑強地燃燒著,試圖溫暖這片被嚴寒凍結的土壤。
喜歡末世重生:國家爸爸求保護請大家收藏:()末世重生:國家爸爸求保護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