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星獸狂潮,各自為戰_我的氣運之眼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我的氣運之眼 > 第141章 星獸狂潮,各自為戰

第141章 星獸狂潮,各自為戰(2 / 2)

一股無形的、讓萬物歸於死寂虛無的領域以他為中心悍然擴張!衝在最前麵的數百頭星獸,在踏入這片領域的瞬間,便如同被橡皮擦去的字跡,身軀迅速分解、湮滅,連慘叫都未能發出,便化為了最本源的混沌之氣,反而被蘇楊身後的防禦光幕吸收,補充著眾人的消耗!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然而,星獸的數量實在太多了!而且其中不乏實力達到化神層次的強大個體!蘇楊的歸墟領域雖然恐怖,但範圍有限,無法完全阻擋這無邊無際的獸潮。

很快,便有數頭體型龐大、形如巨蜥、披著厚重星辰甲殼的化神星獸,硬頂著歸墟之力的削弱,衝破了領域邊緣,揮舞著足以拍碎山嶽的巨爪,狠狠砸向蘇楊!

“蘇兄!”星璿驚呼,就要催動星鑰相助。

“保護好自己!”蘇楊頭也不回地喝道,麵對數頭化神星獸的圍攻,他眼中毫無懼色。並指如劍,一道凝練到極致的灰色劍罡迸發——混沌開天劍!

劍罡撕裂虛空,帶著開天辟地的意誌,精準地斬在一頭巨蜥星獸最堅硬的額頭甲殼上!

“哢嚓!”令人牙酸的碎裂聲響起,那足以硬抗化神法寶轟擊的甲殼,在混沌開天劍意下如同紙糊般被劈開,劍罡勢如破竹,直接將這頭化神星獸從頭到尾劈成了兩半!龐大的身軀轟然倒地,化為精純的星辰能量消散。

但另外幾頭星獸的攻擊也已臨身!蘇楊身形如鬼魅般晃動,施展出融入“虛空星痕”後更加精妙的混沌無影遁,間不容發地避開了兩道巨爪拍擊,同時反手一拳轟出——萬象歸墟拳!

拳意所及,另一頭形如巨蠍的星獸半個身子直接化為虛無!

蘇楊如同虎入羊群,在星獸潮中左衝右突,混沌開天劍與萬象歸墟拳交替使用,所向披靡,每一擊都必有一頭強大的星獸隕落。但他一個人的力量,相對於這無邊無際的獸潮,依舊顯得有些渺小。更多的星獸繞過他,如同洪流般衝擊著後方的防禦陣線。

“唳!”青鸞神鳥發出一聲尖銳的鳴叫,雙翅扇動,漫天七彩神羽如同利箭般射向獸潮,每一根神羽都蘊含著強大的妖力與一絲混沌星輝,將大片星獸射成了篩子。青霖公主也親自出手,玉手輕揮,道道青鸞妖火如同瀑布般傾瀉,焚燒著星獸。

玄機子也不再旁觀,拂塵揮動,引動周遭混亂的混沌星輝,化作一道道堅韌的星光鎖鏈,纏繞、束縛住那些試圖從側麵偷襲的星獸,為眾人減輕壓力。他的攻擊看似不溫不火,卻總能恰到好處地化解危機。

星璿則全力催動星鑰,試圖安撫、驅散這些陷入瘋狂的星獸,但效果甚微,這些星獸似乎被某種更深層次的力量汙染了心智,隻剩下毀滅的本能。她隻能轉而輔助防禦,以混沌星輝加固光幕。

李富貴和兩名山嶽巨猿則是防禦的中堅力量,如同礁石般牢牢釘在原地,承受著星獸潮水般的衝擊,土石飛濺,靈光搖曳,卻始終不曾後退半步。李富貴更是打得興起,厚土混沌拳不斷轟出,將一頭頭靠近的星獸砸成肉泥。

戰鬥異常慘烈。星獸仿佛殺之不儘,源源不斷地從黑暗虛空中湧出。眾人的法力都在飛速消耗。

“這樣下去不是辦法!”青霖公主一邊釋放妖火,一邊嬌喝道,“必須找到獸潮的源頭或者控製者!否則我們會被活活耗死在這裡!”

蘇楊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的氣運之眼穿透重重獸潮,望向那片星光黯淡的荒蕪星域深處。在那裡,他隱約看到了一團極其龐大、不斷扭曲蠕動的、由無數星獸殘骸與混亂星輝凝聚而成的暗影!那暗影散發出的氣息,充滿了暴虐、貪婪與一種令人作嘔的混亂意誌,其氣運之柱更是呈現出一種汙濁不堪的暗紅色!

“在那邊!”蘇楊一指荒蕪星域深處,“那裡有一個大家夥,可能是獸潮的源頭!”

“我去斬了它!”炎陽般的聲音突然響起,隻見一道赤紅流火從側後方猛地衝入獸潮,正是去而複返的炎陽!他不知何時也抵達了這片區域,看到這龐大的獸潮,非但不懼,反而戰意勃發,直接朝著蘇楊所指的方向殺了過去,烈陽混沌戟所過之處,星獸成片化為飛灰。

“我們也去!此地不宜久留,必須速戰速決!”蘇楊當機立斷,對玄機子等人道,“玄機子道友,青霖公主,麻煩你們穩住陣線,我和炎陽去解決源頭!”

“小心!”星璿擔憂地喊道。

蘇楊對她投去一個安心的眼神,身形一晃,便化作一道灰色流光,緊隨著炎陽衝出的路徑,朝著那荒蕪星域深處的龐大暗影殺去!

兩人一前一後,如同兩把尖刀,硬生生在無儘的星獸狂潮中,撕開了一條通道!

而與此同時,在古境的其他方向,黑煞老魔、苦禪大師、星輝尊者等人,也各自遭遇了規模不一的星獸潮襲擊,陷入了苦戰。整個璿璣古境,仿佛在這一刻,徹底蘇醒了過來,露出了它猙獰的一麵。

真正的考驗,降臨在每一位闖入者頭上。

喜歡我的氣運之眼請大家收藏:()我的氣運之眼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