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就不會擁有皇孫殿下那般遠見。
繼續與皇孫殿下探討,受傷、受打擊的人,隻能是自己。
所以楊思義直接提出告辭的請求。
並且承諾,一切都會按照皇孫殿下的命令進行,
修建鐵路不是小事,自己需要回去好好籌劃一番,儘可能的將成本壓縮下去。
待楊思義離去後,朱雄英再次陷入沉思之中。
憑借朝廷一己之力,很難將鐵路修建完畢。
所以征發民夫的事情,還需要慎重想想。
隨著一條鞭法的實施,百姓們不再被強行捆綁在土地上。
除了那些擁有土地的百姓外,更多的百姓們,無須再繳納人頭稅。
從而導致不少百姓,紛紛背井離鄉,另謀生路。
隻不過這一類的百姓們,卻有一個不好的稱呼“流民”。
但與那種災區走出來的“流民”不同,更加是兩個概念。
他們不是亂世之中顛沛流離的人,而是因為沒有土地,另謀生路的人。
新製度沒有推廣之前,這些百姓們,根本就無法離開自己的家鄉。
隻因為戶籍管理製度的嚴苛,任何人不得擅自離開戶籍所在之地。
現在因為一條鞭法的推廣,戶籍製度這種限製也被解除了,從頭造就出“流民”。
最直接的表現就是這些“流民”中,不乏消息靈通之流。
紛紛前往沿海的那些城市,給那些海商們打工,賺銀子養家。
隨著大明國力的提升,商人們賺取的利潤越來越多,這些打工者的日子,自然也會好過不少。
現在,朝廷要修建鐵路。
自然也要為這些征發的民夫們發放足夠的工錢才行,不可壓榨百姓丁點的勞動力。
當然,此事也不是他一個人能夠做主的。
所以在第二天的朝會上。
當著朱元璋與群臣的麵,朱雄英直言不諱道:“本皇孫要在大明境內修建一條鐵路!”
“憑借朝廷一己之力,恐怕難以完成這浩大的工程。”
“所以需要在民間征發一些民夫,諸位大人可有什麼意見?”
為了避免群臣懵逼,所以朱雄英再次為眾人普及一下鐵路是什麼東西,有怎樣的用途。
群臣自然明白皇孫殿下的意思。
所謂征求自己的意見,並非是問朝廷是否該修建這條鐵路。
而是在詢問自己,該如何征發百姓。
各地又要征發多少人,才不會影響當地的民生及社會的發展。
如此一來,群臣便各抒己見,紛紛將自己的想法講述了出來。
“皇孫殿下,臣認為,征發最好的時間便是春耕結束後,百姓們正在家中無所事事之時!”
“這個時候朝廷主張修建鐵路,便可以就地征發民夫,用來修建鐵路!”
朝堂中,站立位置靠後的一個年輕官員,主動站出來開口提議。
這與朱雄英心中的想法不謀而合。
當下點頭道:“既然如此,就依照這個方法來征發民夫。”
然後又補充道:“那些沒有土地的百姓們,甚至離開家鄉的流民們,想要前來幫助修建鐵路的,也可以納入進來!”
對於這樣的提議,群臣自然不會反對,因為這是仁政!
看似如此簡單的事情,卻讓楊思義的心中一凜。
趕忙站出來詢問道:“敢問皇孫殿下,這些民夫們工錢該給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