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明的鐵路工程剛剛開啟,也需要消耗大量的財富。
要是人人都可以讀書識字,那麼士大夫階級的壟斷將會被徹底打破。
一旦知識普及後,那麼士大夫們相對普通人的優勢,將會蕩然無存。
所以朱雄英深知學堂的事情需要徐徐圖之。
當下要做的就是,需要在大明各地建立一個總學堂,收納一部分學子進來,然後再慢慢發展。
但朱雄英相信,終有一日,大明也會實現全民免費教育。
之前那些持反對之言的大臣們,聽到皇孫殿下這樣的話語後,紛紛沉默了下去。
當然,也有不少大臣開始開口奉承皇孫殿下。
“皇孫殿下目光看的甚遠,臣等不及也!”
“臣願為皇孫殿下赴湯蹈火!”
“皇孫殿下若在大明境內開設學堂的話,臣願儘綿薄之力!”
見狀,朱雄英擺手道:“既然諸位大人沒有異議的話,那麼就由朝廷撥付銀兩,在大明境內開辦新學堂。”
“待學堂建造完畢後,朝廷再指派先生前往各地授課!”
對此,群臣自然心懷鬼胎,心中的小算盤更是不斷撥打著。
隻要不觸碰自己的利益,隨便皇孫殿下去折騰。
不過依舊躬身施禮,說著違心的話語道:“皇孫殿下聖明!”
此事終了,早朝便結束了。
群臣紛紛告退,而戶部尚書楊思義也急忙回到戶部,紛紛下屬準備相關事宜。
至於那些傳統派係的官員們,則是去聯係自己的學生又或者是好友們。
如此千載難逢振興儒家的好機會,絕不可輕易錯過。
三日後,戶部衙署內已是忙得腳不沾地。
楊思義將卷宗按地域分裝成十二摞,指尖叩著最頂上的江南卷宗:“蘇州府的學堂選址須定在城郭東南,那裡漕運便利,磚瓦木料能順著運河直抵工地。”
身旁的主事匆匆提筆記錄,忽然抬頭道:“大人,皇城送來文書,說孔家嫡孫孔彥縉遞了折子,想薦十位族中子弟去儒學學堂當先生。”
楊思義捏著胡須的手指一頓。
孔家是天下儒學的臉麵,按常理該賣這個情麵。
可他想起早朝時皇孫望著群臣的眼神,那雙眼分明看透了所有人的心思。
他沉吟片刻:“回文給皇城,就說先生遴選需經皇孫親審,讓孔家子弟先備著策論,三日後遞到東宮。”
此時東宮偏殿內,朱雄英正對著一幅大明輿圖出神。
圖上用朱砂圈出的三十六個紅點,都是首批要建學堂的州府。
小太監輕手輕腳進來,將青瓷茶盞擱在案邊:“殿下,工部遞了樣冊,說格物堂的沙盤和銅製天球儀都已造好。”
“拿來看看。”朱雄英指尖點在皇城的位置,那裡是首個要落成的格物堂。
銅製天球儀被宮人抬進來時,陽光下的銅環泛著冷光。
朱雄英撥動赤道環:“把這個送進欽天監,讓那幫老監正看看,上個月測算的秋分日,比格物堂算的差了兩刻。”
小太監剛應下,就見東宮侍衛統領張武掀簾而入,手裡攥著張紙條:“殿下,錦衣衛在國子監外截到的,是翰林學士王景給山東學政的密信。”
朱雄英展開紙條,墨跡透著倉促:“薦曲阜生員入江南學堂,務必讓其在蒙童課上多講‘君臣有常’。”
他冷笑一聲將紙條湊到燭火上,“王景倒是急,才三天就忍不住安插人手了。”
次日清晨,國子監的晨讀聲裡藏著異樣。
往常齊誦《論語》的聲浪中,竟混進幾聲“格物致知”的短句。
幾個穿青衿的學子正圍著新貼的告示——那是格物堂招募雜役的布告,寫著“能識百字者月錢三百文”。
“識字就能賺三百?”穿粗布短打的少年揉著凍紅的耳朵,他是國子監旁賣豆漿的王二柱,昨夜借著簷下燈籠字認了半宿。
旁邊戴方巾的秀才嗤笑:“匠戶伎倆罷了,能比得上聖人教誨?”
可當王二柱攥著攢了半月的銅錢,真在格物堂雜役處換了識字課本時,那本帶著油墨香的冊子,在晨霧裡泛著奇異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