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四章 舌尖上的矛盾_大明:七歲熊孩子,老朱求我登基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三百六十四章 舌尖上的矛盾(1 / 2)

入夏後的皇城,褪去了春日的料峭,多了幾分燥熱。

卻也因街巷裡飄散開的各色香氣,添了無限生機。

自鐵路網漸次鋪開,戶籍枷鎖被朱雄英打破後,南來北往的商販如溪流彙入江海,帶著家鄉的手藝紮根皇城。

如今走在朱雀大街、崇文門一帶,耳畔是此起彼伏的吆喝,鼻尖縈繞著甜、鹹、鮮、辣的交織,那股子鮮活勁兒,是往年皇城從未有過的。

江南來的王二,原是蘇州府的小貨郎,靠著一手蟹黃湯包的手藝在平江路小有名氣。

聽聞皇城商機遍地,他揣著積攢的五十兩銀子,帶著妻子和一雙兒女,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車趕來。

他的攤位選在東華門附近的一條小巷口,每日天不亮就起身。

將前一晚挑揀好的活蟹蒸熟,小心翼翼地剔出蟹黃蟹肉,再拌上豬五花肉餡,加蔥薑料酒調味,最後用發得鬆軟的麵皮包裹,捏出十八道褶子。

待辰時一到,蒸籠掀開,白霧裹挾著鮮美的香氣直衝雲霄,路過的行人哪經得住這般誘惑?

“客官,剛出鍋的蟹黃湯包,一兩銀子六個,咬開小心燙嘴!”王二的吆喝帶著江南口音的軟糯,不一會兒攤位前就排起了長隊。

斜對過的劉三,則是從四川夔州府來的漢子,性子潑辣,手藝也潑辣。

他賣的麻辣燙,湯頭是用骨湯、豆瓣醬、八角桂皮等二十多味香料熬煮的。

咕嘟咕嘟在大鐵鍋裡翻滾,葷素串兒往裡麵一涮,撈出來裹滿蒜泥香油,一口下去又麻又辣,吃得人額頭冒汗卻直呼過癮。

劉三的攤位前總是圍著一群年輕子弟,有勳貴家的小廝,也有學堂裡的書生,甚至還有些大膽的閨閣女子,讓丫鬟提著食盒來買。

陝西來的趙四則更實在,推著一輛木車賣肉夾饃。

他的臘汁肉要提前一天用老湯燉煮,肥瘦相間的豬肉燉得酥爛。

用刀一切便簌簌掉渣,再夾進剛出爐的白吉饃裡,饃皮酥脆,肉汁浸潤饃芯,一口下去滿是鹹香。

趙四話不多,卻憑著實在的分量,引得不少腳夫、力役專程繞路來買。

除了這幾家,巷子裡還有賣杭州西湖藕粉的張阿婆,賣廣東雲吞麵的陳掌櫃,賣山東煎餅的李大叔……

各色小吃齊聚,讓皇城百姓大開眼界。

以前皇城的吃食雖精致,卻多是北方的麵食、糕點,哪見過這般豐富的口味?

就連宮中的嬪妃,都時常讓太監出宮采買,一時間“逛巷吃小吃”成了皇城最時興的消遣。

王二的生意最好時,一天能賣出三百多個湯包,賺的銀子比在蘇州府一個月還多。

他看著錢袋一天天鼓起來,心裡盤算著再攢些錢,就在皇城租個正經的鋪麵,讓妻兒過上安穩日子。

劉三也打算把老家的弟弟接來,再開一個攤位。

趙四則想著年底帶些皇城的綢緞、茶葉回陝西,給家裡的老娘儘儘孝。

彼時的他們,滿腦子都是對未來的憧憬。

住在東華門小巷深處的李大媽,今年五十六歲,丈夫早逝。

唯一的兒子在錦衣衛當差,平日裡就帶著四歲的孫子過活。

她家的院子,正好挨著王二的湯包攤位。

起初,李大媽也覺得王二的湯包香氣好聞,偶爾還會買兩個給孫子解饞。

可日子一久,她就受不了了。

王二為了趕早市,每天三更天就起床剁餡,“咚咚咚”的剁肉聲、“嘩嘩”的洗蟹聲,像錘子一樣敲在李大媽的心上。

她的孫子年紀小,睡眠淺,每次都被吵醒,哭鬨著不肯再睡。

李大媽好言好語跟王二商量:“王掌櫃,能不能晚些再剁餡?孩子實在經不起折騰。”


最新小说: 殺瘋?可假千金隻想抱真千金大腿 華夏英雄譜 三歲覺醒學習係統,讀書科舉做官 平凡人生葉不凡 黑蓮花覺醒:總裁前夫天天被網暴 重生之垂暮權傾 還好,我是磁場強者 我的室友全是臥龍鳳雛 港綜:我的超能力來自美漫 紅樓:風月無邊小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