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將這些人才按照專業分為儒家、格物、兵法、雜學四組,每組選出十名代表。
準備在訓勉儀式上向皇孫朱雄英彙報各自的規劃與想法。
訓勉儀式當天,皇城太和殿前的廣場上旌旗招展,氣氛莊重。
兩千餘名人才身著統一製作的青色長袍,整齊地排列在廣場上。
辰時整,隨著一陣清脆的鐘聲響起,皇孫朱雄英身著明黃色龍袍,在文武百官的簇擁下緩步走出太和殿。
“參見皇孫殿下!”
眾人齊聲跪拜,聲音響徹雲霄。
朱雄英抬手示意眾人起身,目光緩緩掃過廣場上的人群。
語氣溫和卻不失莊重:“諸位遠道而來,辛苦了。
今日召集大家在此,既是為了表彰你們勇於擔當、為國分憂的精神,更是為了與大家明確前往中亞行省的使命與責任。”
他走到儒家組代表麵前,拿起周文彬手中的《論語》,輕聲說道:“儒家文化講究‘仁政’‘禮治’,曆經千年傳承,早已成為我大明的立國之本。
中亞行省的百姓多受草原文化影響,習俗與中原迥異。
你們前往那裡興辦儒家學堂,不僅要教授聖賢典籍,更要將‘仁愛’‘孝悌’的理念融入當地生活。
比如,教導百姓開墾荒地、種植莊稼,讓他們擺脫遊牧生活的漂泊之苦;
製定鄉規民約,規範鄰裡相處之道,化解部落之間的矛盾。
唯有讓當地百姓感受到儒家文化帶來的實惠與溫暖,他們才會真心認同我大明的統治。”
周文彬等人認真聆聽,不時點頭稱是。
朱雄英的一番話,讓他們更加明確了自己的使命。
同時,也意識到文化傳播並非簡單的教書授課,而是要深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用實際行動改變當地的麵貌。
隨後,朱雄英來到格物工匠們麵前,看著李鐵山手中的水車模型。
眼中露出讚許之色:“格物之學講究‘知行合一’,你們手中的工具與圖紙,便是改變中亞麵貌的利器。
那裡氣候乾旱,水源稀少,你們要儘快修建水利設施,解決百姓的灌溉問題;
同時,要在當地開設工坊,教授百姓鑄造農具、修建房屋的技藝,讓他們掌握謀生的本領。
此外,鐵路的修建也要提上日程,隻有打通中亞與中原的交通要道,才能確保物資補給暢通,讓中原的先進技術與文化源源不斷地傳入西域。”
李鐵山激動地說道:“殿下放心,末匠定不辱使命,定會將中原的格物技藝傳遍中亞,讓那裡的百姓過上好日子!”
在兵法組代表麵前,朱雄英的語氣變得嚴肅起來:“中亞地區部落眾多,局勢複雜,你們身上的責任尤為重大。
一方麵,要加強當地駐軍的訓練,提高軍隊的戰鬥力,防範外敵入侵與部落叛亂;
另一方麵,要與地方官員密切配合,推行‘以兵護民、以民養兵’的策略。
比如,組織駐軍幫助百姓開墾荒地,在農忙時節參與農耕;
同時,從當地百姓中選拔青壯年編入鄉勇,教授他們基本的軍事技能,讓他們成為維護地方穩定的重要力量。
記住,武力是威懾,民心才是根本,隻有讓當地百姓感受到大明軍隊的保護,他們才會堅定地站在我們這邊。”
趙烈等人齊聲應道:“末將遵令!”
最後,朱雄英來到雜學組代表麵前。
雜學涵蓋了醫學、農學、商業等多個領域,是改善百姓生活、促進地方發展的重要力量。
“醫學人才要在當地開設醫館,免費為百姓診治疾病,傳授衛生知識,改變當地落後的醫療狀況;
農學人才要根據中亞的氣候與土壤條件,推廣中原的農作物品種與種植技術,提高糧食產量,確保百姓衣食無憂;
商業人才則要搭建貿易平台,促進中亞與中原的商品流通,讓當地百姓通過貿易獲得財富。
隻有讓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他們才會對大明產生歸屬感,文化同化的目標才能真正實現。”
雜學組代表們紛紛表示,定會全力以赴,為中亞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