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陽正好,透過梧桐葉隙灑在青石板路上,濺起細碎的金芒。
顧言踩著晨光走進京都書法協會的朱漆大門時,門內早已候著幾位穿著素色唐裝的老者,為首的正是協會秘書長周明遠。
“顧老師,可算把您盼來了!”
周明遠快步迎上來:
“您能來,咱們這展覽的分量都重了幾分!”
顧言笑著道:
“您老有點捧了,我今天就是來學習和找靈感的。”
隨後周秘書把顧言引進協會內,顧言目光掃過院內景致:
青瓦白牆的仿古建築圍著一方天井,天井中央擺著個半人高的青花瓷缸,缸裡養著幾尾紅鯉,缸沿爬滿了翠綠的青苔。
走廊兩側掛著串紅的燈籠,風吹過,燈穗輕輕晃動,連空氣裡都飄著淡淡的墨香,混著宣紙特有的纖維氣息,讓人瞬間靜下心來。
顧言又道:
“之前聽師父說協會藏了不少名家真跡,今天可得好好開開眼。”
“那必須的!”
周明遠眼睛一亮,側身做了個“請”的手勢:
“咱們展廳分三層,一層是曆代名家的臨摹本,二層是當代書法家的作品,三層是互動體驗區。我親自帶您逛,正好給您講講這裡麵的門道。”
跟著周明遠走進一層展廳,厚重的木門被推開時發出輕微的“吱呀”聲,仿佛穿越了時光。
展廳內光線柔和,頂梁掛著仿古的宮燈,暖黃的光落在牆上的卷軸上。
每一幅作品都裝裱得精致講究,從王羲之的《蘭亭序》臨摹本到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仿作,筆墨間的風骨依稀可見。
“您看這幅柳公權的《玄秘塔碑》臨摹本。”
周明遠指著一幅字跡挺拔的作品,語氣帶著敬意:
“是咱們協會老會長年輕時臨的,筆鋒剛勁,結構嚴謹,連起筆收筆的細節都跟真跡差不離,現在年輕一輩裡,能臨成這樣的可不多了。”
顧言湊近細看,隻覺得寫的好,具體寫的好在哪裡,顧言怎麼可能知道,但場麵話,還是得說的,於是忍不住點頭:
“確實厲害,這功底得幾十年才能磨出來。”
逛到二層時,氛圍明顯熱鬨了些。
牆上掛著的作品風格各異,有的瀟灑飄逸,有的厚重沉穩,還有幾幅創新派的作品,把書法和繪畫結合,畫裡藏字,字裡藏意,很是新穎。
周明遠指著一幅寫著“稻香”二字的作品笑:
“您看這個,還是去年咱們協會的年輕人聽了您的歌,一時興起寫的,雖然功底差點,但這股子田園氣倒是抓得挺準。”
顧言看著那兩個帶著稚氣的字,忽然想起清河村的稻田,金黃的稻穗在風裡搖晃,嘴角不自覺地彎了彎:
“能把歌裡的感覺寫出來,已經很不容易了。”
從二層下來,往三層互動體驗區走的路上,迎麵過來幾位拿著毛筆的老者,周明遠一一介紹:
“這位是協會副會長魏晉風魏老,專攻隸書;這位是李老師,擅長行草;這位是……”
介紹到最後一位年輕人時,顧言明顯感覺到對方的目光帶著幾分敵意。
那年輕人穿著一身藏青色長衫,身形挺拔,手裡握著支狼毫筆,指節因為用力而微微發白,聽到周明遠的話,隻是淡淡頷首,沒像其他人那樣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