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言唱完對著觀眾深深鞠了一躬,起身時能看到他眼角的濕潤。
撒北寧快步走上舞台,臉上滿是震撼:
“顧言,太震撼了!這首《昨夜書》真的太有力量了!康主任,您作為文化學者,聽完這首作品有什麼感受?”
康主任站起身,語氣激動:
“這是一首極具深度的作品!它以嶽飛《小重山》為基底,突破了大眾對嶽飛‘怒發衝冠’的刻板印象,展現了英雄不為人知的內心褶皺,讓曆史人物變得有血有肉。”
廖校長也補充道:
“顧言續寫的部分尤為精彩,將古代英雄的悲憤與現代人的困境形成呼應,這種跨時空的共鳴太難得了!”
此時,直播間的彈幕早已被讚美淹沒:
“雞皮疙瘩掉了一地!這才是真正的中國風音樂!言神yyds!”
“國風天花板非顧言莫屬!把英雄的柔情唱得這麼動人,我直接聽哭了!”
“第一次覺得嶽飛離我這麼近,仿佛能感受到他的孤獨與不甘,太戳心了!”
“這歌詞、這旋律、這演唱,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演繹!循環播放預定!”
“已經開始單曲循環了,根本停不下來!求儘快上線各大音樂平台!”
節目播出不到半小時,《昨夜書》就迅速登上浪博熱搜榜,相關話題的閱讀量突破千萬。
流行音樂協會主席付麟率先發文:
“一首《昨夜書》,讓許多音樂人重新翻起了書,因為很少有人,把嶽飛的詞延續下再寫幾句,寫幾句都難。”
知名樂評人緊隨其後:
“聽《昨夜書》時,我仿佛看到嶽飛站在千年後的冷雨中,與每個‘心有不甘’的靈魂對話。
這種共鳴使歌曲不僅是對曆史的演繹,更成為當代人情感投射的載體。”
又一知名樂評人:
“顧言續寫的幾句歌詞,將嶽飛壯誌未酬的悲憤與現代人在現實困境中的掙紮形成跨越時空的呼應,寥寥數語,道儘了多少人的心聲。”
顧言的師父秦山也罕見地更新了浪博,字裡行間滿是欣慰:
“《昨夜書》這首作品,既保留了《詩經》《楚辭》的美學基因,將古典文學的意境融入旋律之中。
又注入了當代音樂的製作思維,讓傳統與現代完美融合,打破了部分國風作品‘堆砌辭藻’的窠臼。
吾心甚慰,吾後繼有人了!”
這條動態一經發布,就迅速獲得了眾多音樂人的點讚轉發。
《昨夜書》的傳播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
上線僅3小時,各大音樂平台的評論就突破一萬條,同時登上抖浪、浪博等7大平台的熱搜榜前列。
網友們的熱情並未止步於聽歌,而是自發創作了大量二創內容:
“嶽飛生平混剪”視頻在短視頻平台播放量破千萬,up主將歌曲與嶽飛相關的影視片段結合,看得網友熱淚盈眶。
“《小重山》書法臨摹”作品刷屏社交平台,不少書法愛好者揮毫潑墨,用筆墨詮釋對歌曲的理解。
還有網友製作了歌曲的樂譜解析視頻,詳細講解編曲中的巧思,形成了“音樂+文化”的強大傳播矩陣。
一位來自中央音樂學院的學生在浪博上留言:
“作為音樂專業的學生,我聽過無數國風作品,但《昨夜書》讓我真正明白,中國風不是簡單的元素拚接,而是文化基因的現代轉譯。
顧言用他的才華,為我們樹立了最好的榜樣,也讓我對未來的創作有了新的思考。”
當天晚上,央媽新聞在浪博上設立專題力薦《昨夜書》。
整整讚美了13分鐘。
稱讚其“讓經典詩詞流動起來,為傳統文化的年輕化傳播開辟了新路徑,值得行業學習借鑒”。
隨後,光明網、新華網等主流媒體紛紛發文跟進。
光明網評價道:
“《昨夜書》以音樂為橋,連接古今,讓年輕人在旋律中讀懂經典、愛上經典,為傳統文化傳播提供了極具參考價值的年輕化範本。”
新華網則稱:
“顧言用創新的方式激活了經典的生命力,讓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化與現代傳播形式結合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