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又是一番暗中的較量。
最後,也是最敏感的一條——“共抗曹魏”。
顧雍代表孫權,提出了極其謹慎的方案:“曹魏乃國賊,天下共知。然,‘共抗’之說,過於招搖,易引火燒身。不若這般:你我雙方心照不宣即可。若曹魏攻漢,我東吳必在淮南有所動作,使其不能全力西顧;若曹魏攻吳,亦望貴國能在隴右或襄樊方向予以牽製。然此等默契,不必形諸文字,以免授人以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完全符合孫權的意圖,既要實惠,又要避免公開刺激曹魏。
鄧芝心中冷笑,知道孫權想左右逢源,但他表麵上卻露出理解的神色:“吳主顧慮,芝能體會。曹丕奸詐,確需謹慎。然,若無隻言片語約定,如何取信?若他日曹魏來攻,一方浴血奮戰,另一方卻隔岸觀火,甚至…落井下石,又當如何?”
他略作沉吟,提出折中方案:“不若這樣:盟約正文中可不明確寫‘共抗曹魏’,但可附加一條秘密備忘錄,約定上述互助原則。此備忘錄僅限兩國君主及極少數重臣知曉,如何?”
這是要將口頭默契變成有有限約束力的書麵秘密協議,既給了孫權麵子,又為蜀漢爭取到了一定的保障,至少增加了東吳背盟的成本。
顧雍與張昭、諸葛瑾交換了一下眼神,微微點頭。
這或許是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
場外的較量——暗流湧動
正式的談判桌上劍拔弩張,談判桌下的暗流同樣洶湧。
鄧芝深知,要想達成對蜀漢有利的協議,必須影響東吳內部的決策。
他利用談判間隙,以私人身份,秘密會見了諸葛瑾等主和派官員。
在與諸葛瑾的會麵中,鄧芝推心置腹:“子瑜先生諸葛瑾字),您久居江東,深知吳主與國情。繼續與大漢為敵,於江東有百害而無一利。”
“曹魏乃豺狼之性,豈會真心待吳?今日許以厚利,明日便可翻臉無情。唯有吳蜀攜手,方能製衡曹魏,保三分天下之勢。”
“先生乃明智之人,還望多在吳主麵前,陳說利害,促成和議。此非僅為大漢,實亦為江東社稷著想啊!”
諸葛瑾歎息道:“伯苗之意,我豈不知?然…朝中阻力甚大,且陛下…亦有顧慮。”
鄧芝道:“陛下之顧慮,無非顏麵與將來。然,與社稷存亡相比,一時顏麵算得什麼?至於將來…天下大勢,變幻莫測。今日之和,或為明日之機。總好過眼下便陷入死局。”
同時,鄧芝也沒有忘記那些搖擺不定的中間派。
他通過各種渠道,或暗示蜀漢的軍事實力,或描繪與曹魏結盟的危險性,或展示互市通商能給江東豪族帶來的巨大利益,細致地進行分化拉攏。
這些場外活動,雖然無法立刻改變局麵,卻像水滴石穿般,不斷軟化著東吳內部的抵抗,為主和派提供了更多的論據,也讓孫權感受到來自內部的壓力。
談判,因此變得更加微妙和複雜。
一連數日,偏殿內的爭論聲時起時伏。
鄧芝時而慷慨陳詞,寸土不讓;
時而引經據典,據理力爭;
時而又私下溝通,巧妙周旋。
他將一個使者的智慧、勇氣和韌性,發揮得淋漓儘致。
最終,一份初步的、充滿了妥協與博弈的協議草案,艱難地形成了:
1.夷陵歸屬問題,暫不明確寫入正文,變相默認蜀漢占領現狀。
2.戰俘分批交換,細節後續商定。
3.互市通商原則通過,具體章程由專門官員後續磋商。
4.“共抗曹魏”以秘密備忘錄形式達成有限共識。
這份草案,離諸葛亮最初的設想略有差距,但核心利益——保住夷陵、達成停戰、建立抗魏默契——均已達到。
當鄧芝將這份草案派人火速送往成都時,他疲憊的臉上終於露出一絲如釋重負的笑容。
然而,他並不知道,一份關於曹魏使者已秘密抵達建業,並帶來曹丕親筆書信和“厚禮”的密報,正被匆匆送入吳宮深處。
孫權的案頭,此刻正擺放著來自北方和西方的兩份截然不同的“誠意”。
喜歡蜀漢:從劉備腳臭開始請大家收藏:()蜀漢:從劉備腳臭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