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已深,成都丞相府的書房內依舊燈火通明。
油燈的燈芯偶爾劈啪作響,爆出一小團燈花,將伏案疾書的諸葛亮的身影投在牆上,拉得悠長。
他剛剛批閱完最後一份關於糧草調配的公文,略顯疲憊地揉了揉眉心,正欲起身活動一下筋骨,門外傳來了輕而穩健的腳步聲,以及甲葉摩擦的細微聲響。
“丞相,陳到求見。”門外傳來衛兵的通傳。
諸葛亮眼中閃過一絲訝異,隨即恢複平靜:“請叔至進來。”
書房門被推開,一身常服的陳到大步走入,雖未著甲,但軍旅生涯賦予他的那股挺拔與沉穩氣度卻絲毫不減。
他手中捧著一份頗為厚實的卷軸。
“打擾丞相休息了。”陳到拱手一禮,聲音沉靜。
“無妨,亮亦剛處理完庶務。”諸葛亮溫和一笑,示意陳到坐下,“叔至深夜前來,必有要事。”
他的目光落在陳到手中的卷軸上。
陳到並未立刻坐下,而是將手中的卷軸雙手奉上:“確有要事。此乃末將連日所思,關於我大漢未來十年發展之淺見,不揣冒昧,草擬成文,懇請丞相過目指正。”
諸葛亮眉頭微挑,接過卷軸,入手頗沉。
他沒有立刻打開,而是看向陳到,燭光映照下,這位愛將的目光沉穩而堅定,顯然是經過了深思熟慮。
“哦?叔至竟有如此長遠之策?快請坐,細細說來。”
諸葛亮興致盎然,他深知陳到並非紙上談兵之輩,其見解往往切中要害,且頗多新奇卻又行之有效的點子。
陳到落座,身體微微前傾,開始闡述他的想法,語速不快,但條理清晰:“丞相,經此漢中、夷陵兩役,雖勝卻也暴露出我大漢之根基仍顯薄弱。”
“兩線作戰,糧草、兵員調配已是捉襟見肘。若想未來北定中原,或東出雪恨,非有堅實國力不可。”
“故而,末將以為,未來五到十年,當以‘內政優先,厚植根本’為第一要務。”
諸葛亮微微頷首,示意他繼續,手指無意識地輕敲著那份卷軸。
“其一,內政方麵。”
陳到目光炯炯,“末將在訓練白毦兵時,曾推行一套量化考核、分工協作、優勝劣汰之法,成效顯著。”
“竊以為,可擇選數處軍屯或官營工坊進行試點,將此管理法稍加變通,用於農事生產與器械製造。明確獎懲,提高效率。或可增產一到兩成。”
“量化考核…分工協作…”諸葛亮重複著這兩個詞,眼中閃過思索的光芒,“細言之。”
“譬如屯田,可按田畝劃分小組,定下基礎產量。超產部分,小組可獲額外糧食或錢帛獎勵。怠工或未達標者,則有相應懲處。”
“工匠亦同理,按手藝高低、完成件數與質量進行評定,優者厚賞,劣者督促甚至淘汰。”
“如此,可激發積極性,遠勝吃大鍋飯之弊。”
陳到解釋道,這是他將現代績效管理理念進行了極度簡化後的古代版。
諸葛亮緩緩點頭:“‘大鍋飯’…此比喻倒也貼切。此法確能鞭策惰者,激勵能者。隻是推行需謹慎,需防官吏趁機盤剝,反失民心。可先於直屬軍屯及將作監試行。”
他立刻看到了其中的關鍵和風險。
“丞相明鑒。”陳到繼續道,“此外,水利乃農業命脈。都江堰雖好,然曆經年歲,可派精通水利之匠人勘察,予以擴建或加固,確保成都平原旱澇保收。”
“同時,鼓勵生育,戰後人口凋零,可出台政策,對多丁之戶減免部分賦稅,以滋人口。”
“此乃老成謀國之言。”諸葛亮表示讚同,“亮已著人勘察都江堰,鼓勵生育之策,亦需提上日程。叔至與亮所見略同。”
得到肯定,陳到精神稍振,話鋒一轉:“其二,科技強軍。丞相改良之連弩,威力巨大,然體積重量仍不便於山地奔襲或騎兵使用。可否集中優秀工匠,成立一個…嗯,類似於‘將作院’的專門機構,不僅研討連弩小型化、輕量化,亦需對攻城器械、鎧甲刀槍進行標準化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