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心裡有些暗爽,又酸澀,怎麼回事?
這算是報複了老朱嗎?
晚年朱元璋看也不看跪地請罪的朱允炆,對著身邊的太監說:“去,把李景隆那小子給咱提進宮來,咱也看看大明戰神的英姿。”
他看著李景隆長大的,難不成他這次又看走了眼?
他現在就要好好看看,李景隆到底是個草包,還是個演技派。
是聰明人,還是個愚人?
怎麼在他手下,李景隆就沒展露出戰神的才華,是不想給他賣命?
在守城門的李景隆,已經在朱允炆要抓他的時候,就逃向了朱棣的方向。
謝罪?
不存在的。
他要奔向世襲爵位。
雖然他爹掙的也是世襲爵位,但……建文這麼搞,世襲不世襲的,朱棣給他就要。
老爹的那些兄弟的子孫,經過朱棣這一遭靖難,還想如往日那麼風光,怕是不能了。
朱棣靖難就相當於重新打天下,那天下打下來了,從龍之臣必然要大大犒賞,前朝的勳貴就沒那麼值錢了。
然而就是這樣一座孤城,卻讓燕軍接連受挫,朝廷的主帥雖然都已經倉皇逃跑,但卻跳出來幾個文人,誓死守衛濟南城。
燕兵圍攻濟南三個月,僵持不下,朱棣決定退回北平。
公元1400年的年底,朱棣重整旗鼓準備再戰,力圖通過一次勝仗來打消將士們的低落情緒。
在北平休整了一個多月以後,朱棣又踏上了出征之路,繼續南下,向山東境內進發,朝廷方麵也在山東境內集結了重兵。
雙方集結了幾十萬軍隊,在東昌爆發大戰,此戰打得非常激烈,朱棣身先士卒率軍衝入敵陣
卻被包圍,在眾將拚死救援之下才殺出一條血路,得以脫身,但一直跟在朱棣身邊率領八百壯士勇奪北平九門的張玉卻死在了敵陣。
【朱棣打過最慘的一場敗仗。
天命在朱棣,多次死裡逃生,反敗為勝。
張玉救主確實感人。
張玉長子張輔被封為英國公,子孫世代傳襲,共曆八世九代,至明亡而絕。
明朝最高世襲國公,世受國恩,真正與國同休,直到明朝滅亡。】
永樂朱棣一想到張玉為救自己而死,就心痛,大明再也沒有第二個張玉了。
崇禎激動的雙手握住了英國公張世澤的手,眼中含淚道:“愛卿對大明的忠心,無可置疑,咱們君臣便儘全力挽大明之將傾。”
誰懂啊,他一個皇帝,被這群臣子搞得神經質了。
誰也不敢信,不知誰是好是壞,他自己都要瘋了。
以前袁崇煥給他畫餅三年平遼,現在吳三桂也給他畫餅,遼東戰事一直是他的心頭大患,一個解決不好,大明就真的亡了。
這些人,真的不把大明當回事。
現在朝堂是安靜了些,可對大清的進攻和防守策略吵來吵去的,說個沒停,沒一個能挑得起大梁。
崇禎真的很希望,天幕告訴他該怎麼做,他一定老老實實的聽話用人。
張世澤跪地行禮,“陛下,臣家世受國恩二百餘載,必將為大明鞠躬儘瘁,死而後已。”
他們張家世受國恩,代代忠於大明皇帝,絕不背叛。
他張世澤也願拚儘全力,為君儘忠。
洪武朝的武將們眼睛都紅了,這兩父子,一樣當皇帝,看看兒子是怎麼對兄弟的,你老朱又是如何對兄弟的?
他們沒死在元人手裡,反而死在了兄弟手裡。
這個張玉救主而死,子孫後代也為朱棣守護大明,這是等忠臣,值得欽佩。
可,我們也是忠臣呀。
我們的家族也可以與國同休的。
偏偏老朱偏心眼,傳位傳了個寂寞。
兄弟們的幽怨,朱元璋接收到了,但,這事兒……不是那麼個事兒。
算了,現在的朱元璋,不擔晚年朱元璋的錯。
反正這群人把尾巴給他藏好了,他隻要看不見,自然會讓他們好好養老。
晚年朱元璋,罕見的良心痛了一下,那麼多兄弟啊。
又看了看一臉寬厚仁愛的朱允炆,閉上了眼睛。
此時他無比共情秦始皇,想要坑儒的心情一忍再忍,忍他娘的,“來人,把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給咱下大牢。”
具體如何處置,等他聽完天幕再說。
朱允炆死命忍著一動不動,不讓皇爺爺看到自己的軟弱,那樣他就一點機會也沒了。
“有趣,父親殺功臣,兒子善待功臣,這兩父子……”
劉邦很理解朱元璋殺功臣的心思,但看到永樂大帝對功臣大賞特賞,依舊很欽佩。
但是,他也知道,不是所有的功臣之後都能做到與國同休的。
異姓王的口子決不能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