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對朱高煦多是調侃的態度,對朱高熾好像也很有好感的樣子,嗯,大權在握的太子感覺就是不一樣。
估計以後,太子順利登基了。
朱標看到自己的侄子監國被誇成常務副皇帝,內心複雜極了,自古以來,能夠給太子放權的皇帝,他老爹算一個,可他的權力並沒有看起來的那麼大……
中國的曆史中,從來沒有人想過,要把九五之尊的皇帝放在危險的邊陲。
可朱棣要開這個先例。
朱棣心儀的都城,便是他的燕王封地所在,他要將大明的邊界往北推。當一位像唐太宗、忽必烈那樣的皇帝,建立一個多民族的大一統國家。
對於朱棣遷都的想法,朝中一直存在異議,但對於一個鐵腕皇帝來說,最重要的是說服自己,而不是說服臣子。
對於提出反對意見的臣子,朱棣以一革職或嚴懲,從此無人再敢反對遷都。
【遷都北京這一條,曆史眼光比肩神明了。
當時北方威脅大明,遷都北京更有利於國家戰略。
明朝的南北分裂特彆嚴重,如果不是朱棣遷都北京,今天的漢族早就分裂了。】
【明: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清:管你是誰,雖遠必賠。】
晚年朱元璋看到朱棣遷都北京,天幕都肯定了他的規劃,心裡的抗拒瞬間彌散。
但,以後就他和妹子、標兒葬在南京了?
雖然,某種程度上,他們一家三口永遠在一起了,但……
清朝各位皇帝恍恍惚惚,一時沒明白天幕的意思。
但一想到天幕對雍正的嘲諷,再想到割地,好像就懂了那句雖遠必賠的含義。
於是,他們一怒之下,怒了一下。
真的是夠了,說大明就說大明,一直拉踩是什麼意思?
難道我大清,除了屠城、打壓漢人和漢臣,就沒做過什麼利國利民的好事嗎?
就朱棣那點子功績,也值當拿出來一直盤?
有本事你來盤我們大清啊!
“這個大清,是不是跟剛才王秀才說的大宋一樣,一直給人賠款,三百多年收不回來燕雲十六州?”
“看起來,好像是的。”
“這個朝代的百姓可真可憐。”
……
百姓越是了解大清,越覺得他們是華夏大地上的災難。
清朝各時期的反清複明組織已經開始活躍起來,此時不反更待何時?
隻要有一個人站出來,就會有千千萬萬個百姓響應,他們要把大清趕出中原,恢複漢家衣冠,讓後代過上好日子。
就連崇禎時期,對大明失望而參加起義軍的流民都默默散去了不少,他們對付不了清軍,但他們也不想當推倒大明的其中一隻手。
當然,讓這些流民能夠下定決心追隨朝廷的,還是那些感到形勢緊迫,而不得不把存糧放出來賑災的富商家族。
天幕還未結束,就有不少家族放出消息賑災,要為朝廷效力,因為他們也知道,清軍入關屠城,他們都逃不脫,最輕是刮一層皮,再讓後代一直被壓迫著活下去。
那還不如讓崇禎當這個皇帝,反正他在皇宮裡,好糊弄的很,這才符合他們的利益。
公元1421年,明成祖下詔正式遷都,改金陵應天府為南京,改北平順天府為京師。
全國的政治中心再度回到了北方,永樂遷都後,朱棣又將目光投向了北方。
從公元1422年開始,朱棣開始了三次征討韃靼阿魯台的戰爭,由於阿魯台避而不戰,征討並沒有很大的收獲。
公元1424年,朱棣在第五次北征回師途中去世,享年六十四歲。
【沒有後宮爭鬥,沒有老年昏庸,一生都在征戰,最後也死在征途。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
朱棣:上馬殺敵,下馬治國,古今往來,有幾個帝王能比得了我?
從藩王到千古一帝的逆襲人生,朱棣這個最“卷”的藩王,生於戰火,死於征途,一生都在用實力證明,我命由我不由天!】
【昭昭日月,唯我大明。
日月山河永在,大明江山永在!】
看到天幕上的老年朱棣,就倒在了他最熟悉也最依賴的征途上,沒有對死亡的畏懼,也沒有對世間榮華富貴的留戀,就這麼平靜的麵對著死亡……
朱元璋走下台階,拍了拍小朱棣的肩膀,欣慰的說、:“老四,你這個永樂大帝做得不錯,沒給咱丟臉。”
小朱棣突然一陣心酸,眼淚流了下來,點了點頭,“我知道了爹。”
他知道,老爹是想起了,天幕說的,他一生都在向父親證明,他比自己的侄子更適合做大明帝國的掌控者。
可惜,永樂大帝聽不到他爹的承認。
朱標等兄弟被老四的執著與無畏,深深的震撼著,他們都在想,如果是他們,能做到這個地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