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熙十五年的暮春,宋王府迎來了一場特殊的表演——劉裕為犒勞征戰歸來的將領,特意從京城請來一支歌舞班子,在府中庭院搭起戲台,表演助興。彼時十三歲的劉義符本對這類應酬毫無興趣,可當絲竹之聲響起,舞女們身著飄逸的羅裙,踏著節拍翩翩起舞時,他的目光瞬間被牢牢吸引。
那樂曲時而婉轉悠揚,如流水潺潺;時而歡快激昂,似百鳥齊鳴。舞女們的動作更是曼妙——抬手時如蝶翼輕顫,旋轉時似花瓣紛飛,裙擺揚起的弧度恰到好處,引得台下將領們陣陣喝彩。劉義符坐在席間,身體不自覺地隨著音律晃動,眼神緊緊跟隨著舞女的身影,連手中的點心都忘了品嘗。表演結束後,他還久久沉浸在其中,腦海裡反複回蕩著剛才的樂曲與舞姿。
自那以後,劉義符便徹底迷上了音律和舞蹈。他先是纏著府中會些粗淺樂理的仆役,讓他們教自己識譜、彈奏簡單的樂器,可仆役們的技藝有限,根本滿足不了他的需求。於是,他乾脆讓人張貼告示,四處搜羅精通音律和舞蹈的人才,還特意叮囑下人:“隻要技藝出眾,無論出身如何,都要請到府中,待遇從優。”
消息傳出後,不少民間藝人、落魄樂師紛紛前來應征。劉義符親自挑選,最終留下了十餘人——有擅長彈奏琵琶、古箏的樂師,有精通作曲的文人,還有舞姿曼妙的舞女。他特意在王府西側開辟出一座院落,作為練習音律舞蹈的場所,院內擺放著各式樂器,還搭建了一座小型戲台,每日從清晨到深夜,都能聽到院內傳出的絲竹之聲與歌舞之樂。
為了學好音律舞蹈,劉義符幾乎把所有時間都投入其中。他跟著樂師學習彈奏琵琶,手指被琴弦磨得紅腫,卻依舊興致勃勃;跟著舞女學習舞步,反複練習一個旋轉動作,直到頭暈目眩也不肯停歇。有時興起,他還會親自編排樂曲和舞蹈,讓樂師和舞女們按照他的想法表演,若有不滿意之處,便反複修改,直到自己滿意為止。
可如此沉迷,卻讓他徹底荒廢了學業。劉裕為他請的儒學師傅,每日按時來到書房等候,卻常常等到日落西山,也見不到劉義符的身影。有一次,師傅好不容易在歌舞院找到正在指導舞女排練的劉義符,上前勸說:“世子,您如今正是學習聖賢之道、熟悉政務的關鍵時期,怎能整日沉迷於音律舞蹈,荒廢學業呢?長此以往,恐難成大器啊。”
劉義符正忙著調整舞女的裙擺,聞言不耐煩地揮了揮手:“學習那些枯燥的道理有什麼意思?音律舞蹈能讓人心情愉悅,比讀那些老掉牙的書有趣多了。師傅您就彆管了,我自有分寸。”師傅還想再勸說,劉義符卻已轉身繼續指導排練,根本不給他開口的機會。
此後,師傅又多次勸諫,可劉義符始終置若罔聞,甚至故意躲著師傅,連書房都很少踏足。師傅無奈,隻好將此事稟報給劉裕,希望劉裕能約束劉義符的行為,讓他回歸正途。
劉裕得知後,心中也有些猶豫。他深知學業對世子的重要性,也覺得劉義符過分沉迷音律舞蹈確實不妥。可當他來到歌舞院,看到劉義符專注地彈奏琵琶,樂曲雖不算精湛卻也有幾分韻味,心中的不滿又漸漸消散。他想著:“如今天下漸趨太平,多一項技藝也好,既能陶冶情操,日後也能在宴會上助興。隻要他不過分荒廢政務,便隨他去吧。”
於是,劉裕隻是找劉義符談了一次話,叮囑他“不可因音律舞蹈耽誤要緊之事”,便沒有再加以製止。得到父親的默許,劉義符更加肆無忌憚,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音律舞蹈中,學業幾乎被徹底拋在腦後。他哪裡知道,這份對旁門左道的癡迷,正在一點點消磨他本就薄弱的責任感,讓他離“世子”應有的模樣越來越遠。
喜歡奇葩皇帝合集請大家收藏:()奇葩皇帝合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