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紀二十三 (公元前22年-前14年)_資治通鑒白話版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資治通鑒白話版 > 漢紀二十三 (公元前22年-前14年)

漢紀二十三 (公元前22年-前14年)(2 / 2)

光祿大夫劉向認為,推行教化要從宮廷內部開始,先影響身邊的人。於是,他收集《詩經》《尚書》裡記載的賢德妃嬪、貞潔婦人如何讓國家興盛、家族顯貴,以及那些寵妾妖姬導致國家衰亡的故事,編成《列女傳》,一共八篇。他還采集傳記中的事跡,寫成《新序》《說苑》,共五十篇,一並上奏給皇帝。此外,劉向多次上書,分析時政得失,陳述治國的道理和鑒戒。他的奏章上了幾十次,想幫皇帝開闊眼界,彌補不足。皇帝雖然沒能全部采納,但內心認可他的話,常常為之感歎。

昌陵的修建規模宏大、奢華至極,修了很久都沒完工。劉向進諫說:“我聽說,帝王要通曉‘三統’即夏、商、周三代的正朔),明白天命所授並非隻固定於一姓。從古到今,沒有不滅亡的國家。當年孝文皇帝稱讚石槨堅固,張釋之卻說:‘槨中要是有讓人惦記的珍寶,就算把南山封起來,也還是會有縫隙被人撬開。’死亡是永恒的,而國家有興衰更迭,所以張釋之的話是為長遠考慮。孝文皇帝聽後醒悟,於是決定薄葬。

棺槨的使用,從黃帝時期就開始了。黃帝、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他們的墳墓都很小,陪葬品也很少;他們的賢臣孝子也遵照遺願,實行薄葬,這才是對君父儘忠儘孝的極致體現。孔子把母親葬在防地,墳高僅四尺。延陵季子埋葬兒子時,堆的墳剛好蓋住墓穴,高度隻到成年人的腰部。孔子是孝子,延陵季子是慈父,舜、禹是忠臣,周公是恭順的弟弟,他們安葬君主、親人時,陪葬都很簡單。這不是隨意節儉,而是這樣做最恰當。

秦始皇帝葬在驪山腳下,墓穴深挖到三重泉水之下,墳丘堆得像山一樣高,用水銀做江河湖海,用黃金鑄飛鳥大雁,珍寶無數,機關精巧,棺槨華麗,宮殿宏偉,難以儘數。天下百姓被勞役折磨,最終奮起反抗。驪山陵墓還沒修完,周章率領的百萬大軍就打到了山下。後來,項羽燒毀了地麵宮殿,牧童舉著火把進墓室找羊,不小心燒了秦始皇的棺槨。從古至今,沒有比秦始皇葬禮更隆重的了,可短短幾年,在外遭項羽焚毀,在內被牧童破壞,這難道不可悲嗎?

所以說,德行越高的人,葬禮越簡樸;智慧越深的人,陪葬越微薄。無德又無知的人,葬禮才講究厚葬。墳丘越高,宮殿越華麗,就越容易遭人挖掘。由此可見,薄葬與厚葬的後果,是明是暗、是吉是凶,一目了然。陛下即位之初,親自倡導節儉,剛開始修建初陵時,規模很小,天下人都稱讚您賢明。可後來改修昌陵,把低矮的地方堆高,用土堆積成山,還挖開了上萬座百姓的墳墓。修建城邑時,工期緊迫,耗費錢財過億。死者在地下含恨,生者在世上憂愁,我實在痛心!

如果死者有知覺,挖開他人墳墓,危害太大;如果死者無知覺,又何必大費周章修建豪華陵墓?跟賢能之人商議此事,他們不會讚同;向百姓展示這樣的做法,隻會讓他們受苦。如果隻是為了取悅那些愚昧、奢侈的人,又有什麼意義呢?希望陛下上觀聖明君主的製度作為準則,下看秦朝滅亡的教訓引以為戒,初陵的規模,應該聽從公卿大臣的建議,讓百姓休養生息!”皇帝被這番話觸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一開始,解萬年拍胸脯保證昌陵三年就能建成,結果根本完不成。很多大臣都說這事兒不靠譜。皇帝讓有關部門討論,大家都說:“昌陵是在低窪地方往上堆土,現在看,地宮的位置還在平地上。用彆處運來的土修陵墓,根本保不住地下的靈魂,土層淺,不堅固。修陵的工人、差役得有上萬人,晚上點著油脂接著乾,從東山取土,土價都快和糧食一個價了。修了好幾年,天下百姓都跟著受累。原來的陵墓是依著天然地勢,用的是原地的土,地勢高又敞亮,離祖宗的陵墓也近,而且之前已經修了十年,有點基礎。不如還是接著修原來的陵墓,彆再遷百姓了,這樣最好!”

秋天七月,皇帝下詔書說:“我意誌力不堅定,也沒充分聽取下麵的意見,錯信了將作大匠解萬年說的‘昌陵三年能成’。結果修了五年,地宮和司馬殿門裡麵都還沒開始動工。國家錢財耗儘,百姓疲憊不堪,運來的土質量太差,根本修不成。我越想越犯難,心裡難受極了。都說‘有過錯卻不改,那才是真正的過錯’。現在停建昌陵,原來的陵墓也彆遷官吏百姓了,讓天下人都安下心來。”

當年,酂侯蕭何的子孫繼承侯爵的,不是沒兒子,就是犯了罪,前後五次斷了承襲。高後、文帝、景帝、武帝、宣帝感念蕭何的功勞,每次都讓他的旁係子孫繼承爵位。這一年,蕭何的七世孫酂侯蕭獲,因為縱容奴仆殺人,免去死罪,被罰去服四年築城的苦役。

之前,皇帝讓有關部門尋訪漢初功臣的後代,但一直沒下文。杜業勸皇帝說:“唐、虞和夏、商、周三代都分封諸侯,才有了太平盛世。所以燕國、齊國的祭祀能和周朝一樣延續不斷,子孫代代相傳,曆經多年都沒斷絕。難道是因為他們沒犯過法?還不是靠著祖先的功勞,後代才跟著受益。再看漢朝的功臣,當初也都被封爵,受了‘山河之誓’指朝廷與功臣的盟約),可一百多年過去,能繼承爵位的都沒了。功臣的屍骨在墓裡孤零零的,後代流落在外,活著的時候是讓人可憐的奴仆,死了連收屍的人都沒有。拿過去的事看現在,真是讓人傷心。如今聖明的朝廷憐憫他們,下詔尋找功臣後代,天下人都滿心歡喜,盼著有個結果。可找了好幾年都沒消息,我怕有人不考慮朝廷的大義,隻說空話。這樣一來,朝廷的厚德就被埋沒了,小氣吝嗇卻出了名,不利於教化百姓、激勵後人。雖然不可能讓所有功臣後代都繼承爵位,但也該優先封賞功勞最大的。”皇帝聽進去了。癸卯日,封蕭何的六世孫南鄛縣長蕭喜為酂侯。

皇帝封城陽哀王的弟弟劉俚為城陽王。

八月丁醜日,太皇太後王氏去世。

九月,東萊這個地方出現了黑龍。

丁巳日是月底,發生了日食。

這一年,南陽太守陳鹹升任少府,侍中淳於長當了水衡都尉。

永始二年公元前15年)

春天正月己醜日,安陽敬侯王音去世。王氏家族裡,隻有王音為人正派,多次向皇帝諫言糾正過錯,有忠直的氣節。

二月癸未日晚上,星星像下雨一樣墜落,一道道劃過天空,還沒落到地上就消失了。

乙酉日是月底,又發生了日食。

三月丁酉日,成都侯王商被任命為大司馬、衛將軍;紅陽侯王立被授予特進的職位,負責統領城門的守衛部隊。京兆尹翟方進當上了禦史大夫。

穀永當時是涼州刺史,到京城彙報工作完,準備回任所。皇帝讓尚書去問穀永,有沒有什麼想說的。穀永回答說:“我聽說,統治天下、擁有國家的君主,最怕的就是國家有危亡的隱患,卻聽不到提醒的話。要是危亡的警告總能傳到君主耳朵裡,那商朝、周朝就不用改朝換代,曆法也不用變來變去了。當年夏朝、商朝快滅亡的時候,路上隨便一個行人都能看出來。可君主還覺得自己穩如泰山,沒人能威脅到他,所以惡行越來越多卻不自知,大禍臨頭還沒醒悟。《易經》說:‘想要安穩,就得先看到危險;想要保存,就得先想到滅亡。’陛下要是能以寬厚、開明的態度聽取意見,不因為直言進諫就殺人,讓我們這些地位低微的臣子能把知道的都說出來,那就是群臣的心願、國家的福氣!

去年九月,出現黑龍;月底,發生日食。今年二月己未日晚上,星星墜落;乙酉日,又有日食。六個月裡,發生四次大的異常現象,還兩兩趕在同一個月。就算是夏、商、周三代末年和春秋亂世,也沒這麼邪乎過。我聽說,夏、商、周三代丟了江山、毀了宗廟,都是因為君主沉迷女色、和壞人一起酗酒;秦朝隻傳了兩代、十六年就滅亡,是因為活著的時候太奢侈,死了之後葬禮太隆重。這兩種毛病,陛下全占了,我給您仔細說說。

“建始、河平年間,許皇後、班婕妤得寵,權勢大得能撼動朝廷,威風八麵。現在新得寵的人,比她們還要厲害十倍。陛下為了寵妃,把先帝定下的規矩都扔一邊,聽任她們的話,胡亂封官,該殺的人不殺,寵妃的親戚驕橫跋扈,還借給他們權力,攪亂朝政。負責監察的官員都不敢按律法辦事。又把後宮的監獄變成害人的陷阱,用殘酷的刑罰折磨人,草菅人命,就是為了幫趙飛燕姐妹、李美人之流報恩報仇。無罪的人被說成有罪,正直的官吏被誣陷治罪,好多無辜的人被抓起來,嚴刑拷打、威逼恐嚇。甚至有人幫這些寵妃放債收利息,從中獲利,多少人被抓進去,屈打成招,死在獄中,根本數不清。所以才會發生兩次日食,這是上天在懲罰這些罪過。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君主都是先自己把路走絕了,上天這才拋棄他。陛下放著至高無上的皇位不珍惜,偏偏喜歡乾老百姓家的瑣碎事;嫌棄尊貴的稱號,偏愛平民百姓的稱呼;還愛跟一群輕浮、不講道義的小人混在一起,當自己的私人賓客。您經常離開深宮,大半夜還在外麵瞎逛,和這群小人混在一起喝酒。在老百姓家裡喝得爛醉,穿著不倫不類的衣服,和人坐在一起,沉迷享樂,日夜不歸。守宮門、值宿衛的大臣拿著武器,守著空蕩蕩的皇宮,公卿大臣都不知道陛下在哪兒,這種日子已經持續好幾年了。

“君主以百姓為根基,百姓以錢財為根本。錢財耗儘,百姓就會造反;百姓造反,君主就會滅亡。所以聖明的君主愛惜百姓和錢財,不敢過度壓榨,對待百姓就像祭祀時那樣恭敬。可陛下現在隨便掠奪百姓錢財,不愛惜民力,聽了奸臣的話,放棄地勢高敞的原初陵,改修昌陵。這工程比當年楚靈王修乾溪台還勞民傷財,耗費的錢財能比得上秦始皇修驪山陵墓,把天下折騰得不成樣子。修了五年沒修成,最後又得回頭修原來的陵墓。百姓又愁又恨,怨氣衝天,饑荒接著就來了。好多人四處流浪討飯,餓死在路上的,得有上百萬。國家倉庫裡沒有一年的存糧,百姓家裡連十天的口糧都沒有,上下都窮得叮當響,誰也幫不了誰。《詩經》說:‘殷商的教訓不遠,就在夏朝滅亡的時候。’希望陛下回頭看看夏、商、周、秦滅亡的原因,對照著反省自己的行為。要是有做得不對的地方,我甘願因妄言被處死!

“漢朝建立到現在九代人,一百九十多年,有七位繼承皇位的君主,他們都順應天道,遵守先祖定下的法度,有的讓國家中興,有的讓國家安定。可到了陛下您這兒,偏偏違背正道、放縱欲望,輕率行事。正當壯年,卻沒有子嗣繼承皇位,還麵臨著國家危亡的憂患。您違背為君之道、不合天意的地方,實在太多了。作為先帝的後代,卻把祖宗的基業弄成這樣,難道不覺得慚愧嗎?現在國家和宗廟是福是禍、是安是危,全看陛下您了。您要是真能徹底醒悟,一心改正錯誤,把以前的過錯都改掉,讓新的美德彰顯出來,或許那些可怕的異常現象就能消除,上天收回的天命或許還能回來,國家和宗廟或許還能保住!希望陛下好好想想我的話,千萬彆不當回事!”

皇帝生性寬厚,喜歡文章辭藻,但沉迷於玩樂。這一直是皇太後和各位舅舅日夜擔憂的事兒。可畢竟是至親,不好總嘮叨,所以就借穀永這些人,趁著出現天象異常的時候狠狠勸諫,希望皇帝能聽進去。穀永知道背後有人支持,說起話來毫無顧忌。每次上書進諫,皇帝都會以禮相待。可這次奏對之後,皇帝大怒。衛將軍王商偷偷暗示穀永,讓他趕緊離開京城。皇帝派侍禦史去抓穀永,又下令:“要是在路上錯過了,就彆追了。”結果禦史沒追上穀永,隻好回來複命。過了一陣,皇帝氣也消了,心裡還有點後悔。

皇帝曾和張放、趙氏姐妹、李氏等侍從在宮中設宴飲酒,眾人一杯接一杯地豪飲,嬉笑打鬨,笑聲不斷。當時,皇帝坐的幄帳旁擺著一幅畫有屏風,上麵畫著商紂王醉醺醺地倚靠著妲己,通宵達旦尋歡作樂的場景。

侍中、光祿大夫班伯久病初愈,皇帝指著畫問他:“紂王真的荒淫無道到這種地步嗎?”班伯回答:“《尚書》說紂王‘聽信婦人之言’,但哪有在朝堂上如此放肆的?不過是把各種惡行都歸到他頭上,真實情況或許沒這麼誇張!”皇帝又問:“如果沒這麼誇張,這幅畫用來警戒什麼呢?”班伯說:“《尚書》說紂王‘沉湎於酒’,微子因此離開了他;《詩經·大雅》裡也寫過,人們酗酒狂歡,沒了節製。《詩經》《尚書》中關於淫亂的警戒,根源都在於飲酒啊!”皇帝感慨道:“我好久沒見到班生,今天終於又聽到正直的言論了!”

張放等人聽了很不高興,找借口起身去換衣服,接著就散席離開了。這時,長信宮的使者剛好來辦事,撞見了這一幕。後來皇帝去拜見太後,太後流著淚說:“皇帝最近臉色又黑又瘦。班侍中是大將軍王鳳舉薦的賢才,應該格外寵信他,再找些像他這樣的人來輔佐皇帝!另外,得讓富平侯張放回封國去!”皇帝隻好答應:“好。”

皇帝的舅舅們聽說後,暗示丞相、禦史找張放的過錯。於是丞相薛宣、禦史大夫翟方進上奏:“張放驕橫放縱,生活奢侈淫亂,還敢拒絕接見朝廷使者,傷害無辜之人。他的隨從和親屬也仗著他的權勢,到處施暴作惡,請求罷免張放,讓他回封國。”皇帝無奈,隻好將張放降職為北地都尉。此後幾年,災異頻發,張放一直沒能回京,但皇帝的慰問詔書從未間斷。

敬武公主生病,皇帝下詔讓張放回京照顧母親。幾個月後,公主病好了,張放又被外放為河東都尉。皇帝雖然寵愛張放,但上迫於太後壓力,下要顧及大臣意見,每次送他離開時,都忍不住流淚。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邛成太後去世時,喪事辦得倉促,官吏為了趕工向百姓攤派賦稅。皇帝聽說後,將過錯歸咎於丞相和禦史。冬十一月己醜日,皇帝下旨罷免丞相薛宣為平民,禦史大夫翟方進降職為執金吾。二十多天後,丞相之位空缺,群臣大多舉薦翟方進,皇帝也賞識他的才能。十一月壬子日,翟方進被提拔為丞相,封為高陵侯,諸吏、散騎、光祿勳孔光則被任命為禦史大夫。

翟方進憑借經學入仕,做官時執法嚴苛,喜歡仗勢立威。要是有人被他忌恨,就會被他用嚴苛的律法狠狠詆毀,不少人都遭他陷害。有人說他挾私報複、處事不公,可皇帝覺得他辦事符合律法規定,並不認為他有錯。

孔光是褒成君孔霸的小兒子,掌管尚書事務、處理朝廷核心政務長達十餘年。他嚴守律法製度,遵循舊例辦事。皇帝問他問題,他就依據經義律法,按自己認為正確的想法回答,從不迎合皇帝旨意。要是皇帝不采納他的意見,他也不強諫,因此能長久安穩任職。孔光有時上奏建言,事後就把草稿銷毀,他覺得把皇帝的過失寫在奏章上,還借此表現自己忠誠正直,是臣子的大罪。他舉薦人才,也生怕被舉薦的人知道是他所為。休假回家和家人聊天時,從不談及朝廷政事。有人問他:“溫室殿裡都種些什麼樹?”他默不作聲,用其他話題岔開,保密工作做到了極致。

皇帝前往雍地,祭祀五帝之祠。

衛將軍王商厭惡陳湯,上奏稱:“陳湯胡說昌陵又要遷徙百姓,還說冬天出現黑龍,是皇帝多次微服出行引發的征兆。”廷尉判陳湯“妄議朝政,犯大不敬之罪”。皇帝念他曾立有功勞,將其貶為平民,流放到邊疆。

皇帝認為趙飛燕能當上皇後,淳於長出了不少力,因此很感激他。為了表彰淳於長,皇帝舊事重提,宣揚他之前奏請停建昌陵的功勞,讓公卿大臣商議是否該給他封爵。光祿勳平當反對:“淳於長雖然提過好建議,但不符合封爵條件。”結果平當因違逆旨意,被貶為巨鹿太守。皇帝還是下詔書,稱常侍王閎、侍中兼衛尉淳於長最先提出停建昌陵的良策,賜兩人關內侯爵位。而將作大匠解萬年奸詐不忠,害得百姓受苦,與陳湯一同被流放到敦煌。

早年,少府陳鹹、衛尉逢信的資曆都比翟方進老。翟方進後來居上,當了京兆尹,和陳鹹關係很好。禦史大夫空缺時,三人都是有名望的大臣,都在候選人之列,最後翟方進得到了這個職位。恰逢丞相薛宣獲罪,牽連到翟方進,皇帝派五位二千石官員一同審問丞相和禦史。陳鹹趁機斥責翟方進,想找出他的把柄,翟方進因此懷恨在心。

陳湯向來憑借才能得到王鳳和王音的賞識,陳鹹、逢信和他關係密切,陳湯也多次在王鳳、王音麵前舉薦他們,使得兩人當上了九卿。等王商將陳湯貶逐後,翟方進趁機上奏:“陳鹹、逢信攀附陳湯謀求舉薦,毫無廉恥之心。”於是兩人都被罷官。

這一年,琅邪太守朱博調任左馮翊。朱博治理郡縣有一套獨特方法,他常常讓下屬各縣任用當地豪強擔任重要官吏,根據他們的特長安排文武職務。縣裡要是出現大盜或者突發狀況,朱博就寫信假意斥責當地官員,要是對方儘力辦事有成效,必定給予厚賞;要是有人心懷欺詐、辦事不力,馬上就會受到懲罰。因此,當地豪強都被他震懾住,各項事務都能順利完成。

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

春正月己卯日是月底,發生了日食。

當初,皇帝聽從匡衡的建議,廢除了甘泉泰畤祭祀天神的場所)。廢除當天,大風就吹壞了甘泉的竹宮,直徑十圍以上的大樹被吹折上百棵。皇帝覺得奇怪,詢問劉向。劉向回答:“普通百姓都不願斷絕家族祭祀,更何況是國家的神聖祭壇!況且甘泉泰畤、汾陰後土祠,以及雍地的五畤,當初建立時都有神靈顯應,並非隨意修建。漢武帝、漢宣帝時,隆重祭祀這三處神祠,禮數完備,常有神奇光芒顯現。祖宗定下的神祠舊址,確實不該輕易變動。之前先是采納貢禹的建議廢除神祠,後來的人又跟著改來改去。《易大傳》說:‘欺騙神靈的人,災禍會殃及三代。’恐怕這災禍不會隻落在貢禹等人身上!”

皇帝聽後很後悔,又因為一直沒有子嗣,冬十月庚辰日,他請示太後,讓太後下詔,恢複甘泉泰畤、汾陰後土祠的祭祀,雍地五畤、陳寶祠,以及長安和各郡國著名的神祠,也都一一恢複祭祀。

當時,皇帝因為一直沒有子嗣,便癡迷於鬼神之說和方術之類的東西。不少人上書談論祭祀和方術,得以等待皇帝召見,朝廷花在祠祭上的錢越來越多。

穀永勸皇帝說:“陛下,隻有真正明白天地萬物的本性,才不會被神怪之說迷惑;清楚世間萬事萬物的情理,才不會被不倫不類的邪說欺騙。那些背離仁義正道,不遵守《五經》教誨,卻大肆宣揚怪力亂神,過度推崇祭祀方法,乞求從毫無靈驗的祠廟中獲得福報,還有鼓吹世上有仙人,吃了長生不老藥就能飛升,或是宣揚煉丹點金等法術的人,全都是奸邪之徒。他們用旁門左道蠱惑眾人,心懷欺詐,就是為了蒙騙君主。聽他們說得頭頭是道,好像成仙得道觸手可及,可真去追尋,卻像抓風捕影,根本就是一場空。所以聖明的君主都會拒絕這些言論,智慧的聖人對這些怪談也從不理會。以前秦始皇派徐福帶男女入海尋找神藥,結果徐福一去不返,讓天下人怨恨不已。漢朝建立後,新垣平、少翁、公孫卿、欒大這些人,最後也都因為騙術用儘而被處死。希望陛下堅決拒絕這類人,彆讓這些奸邪之徒有機會擾亂朝廷!”皇帝覺得他說得很有道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十一月,尉氏縣有個叫樊並的男子,帶著十三個人造反。他們殺了陳留太守,搶劫官吏和百姓的財物,還自稱將軍。有幾個刑徒李潭、稱忠、鐘祖、訾順一起殺了樊並,並把這事上報給朝廷,後來他們都被封了侯。

十二月,山陽的鐵官刑徒蘇令等二百二十八人發動叛亂。他們殺了官吏,搶走官府兵器,也自稱將軍。一路上,他們經過了十九個郡國,還殺了東郡太守和汝南都尉。好在汝南太守嚴帶兵抓捕並斬殺了蘇令等人,嚴也因此升官,當上了大司農。

這時,以前做過南昌尉的九江人梅福給皇帝上書說:“想當年,高祖皇帝渴求賢才,生怕錯過好建議,采納諫言時毫不猶豫。他用人不看出身和背景,陳平從亡命之徒成為主謀,韓信從行伍之中被提拔為上將。所以天下有識之士紛紛投奔漢朝,爭著貢獻奇謀妙計。聰明人絞儘腦汁出謀劃策,老實人也竭儘所能,勇士奮勇殺敵,膽小的人也努力效命。大家齊心協力,高祖才能像吹鴻毛一樣輕易滅掉秦朝,像撿東西一樣輕鬆打敗項羽,這就是他能稱霸天下的原因。

“孝武皇帝喜歡忠臣進諫,愛聽正直的言論,封爵位不要求非得是廉潔、茂才出身,賞賜也不一定要有顯赫功績。所以天下的平民百姓都積極上進,爭相到朝廷自薦,人數多得數不清,漢朝招攬的賢才,在那時達到了頂峰。要是孝武皇帝能一直采用賢才的計策,國家早就太平了。可後來他窮兵黷武,在邊疆征戰不休,這才讓淮南王劉安覺得有機可乘,企圖謀反。不過他的陰謀最終沒能得逞,就是因為朝廷裡賢才眾多,淮南王的大臣們即便想附和,也不敢行動。

“如今,一些平民百姓也在窺探國家的漏洞,伺機而動,蜀郡就發生過這樣的事。還有山陽的蘇令一夥刑徒,他們攻打各大名城、大郡,四處招攬同夥,完全沒有逃跑躲藏的意思。這都是因為他們不把朝廷大臣放在眼裡,無所畏懼。國家的權威不夠,才會讓這些小人物敢和朝廷對抗。

“人才是國家的根本,得到人才國家就強大,失去人才國家就弱小。《詩經》說‘人才濟濟,文王安寧’。國家大事的決策,本不該由我這樣的平民議論。但我擔心自己將來默默無聞地死去,所以多次上書求見陛下,卻總是被拒絕。我聽說齊桓公時,有人用‘九九算術’求見,齊桓公沒有拒絕,因為他想借此招攬更多賢才。我今天說的,可比‘九九算術’重要得多,可陛下已經三次拒絕我了,這樣下去,天下的賢才怎麼還會來投奔呢?

“以前秦武王喜歡大力士,任鄙就主動上門自薦;秦繆公想要稱霸,由餘便來歸順。現在陛下要是真想招攬天下賢才,以後有人上書求見,不妨讓尚書先問問他們的想法。要是說得有道理,就給他們封個小官,賞些財物。這樣一來,天下的有識之士肯定會踴躍進言,陛下每天都能聽到好的謀略,國家的治理情況也會變得清晰明了。

“天下這麼大,百姓這麼多,能說會道的人不少,但真正能指出時弊、陳述治國良策,文章寫得好,還能經得起聖賢之道檢驗,又符合當下實際情況的人,其實沒幾個。所以封爵賜祿就像磨刀石,高祖皇帝就是用這種方法激勵天下人奮進。孔子說‘工匠想要做好活,必須先磨好工具’。可秦朝就不明白這個道理,它設立誹謗之法,結果反而為漢朝掃除了障礙,就像倒拿著寶劍,把劍柄交給了敵人。所以隻要陛下牢牢握住權力,就算天下有人想造反,也不敢輕易冒犯,這就是孝武皇帝能開疆拓土,成為一代世宗的原因。

“可現在陛下不僅不采納天下人的意見,還要懲罰進言的人。老鷹、喜鵲被捕殺,善良的鳥兒就會遠遠飛走;愚昧的人被懲罰,聰明的人就會深藏不露。最近有些百姓上書,隻是不小心觸犯了無關緊要的律法,就被交給廷尉治罪,很多人因此喪命。從陽朔年間開始,天下人都不敢隨意說話,朝廷裡更是如此,大臣們都隻會迎合陛下,沒人敢堅持正道。怎麼證明呢?就拿百姓的上書來說,就算是陛下覺得不錯的建議,隻要交給廷尉,廷尉肯定會說‘這是不該說的話,犯了大不敬之罪’,從這點就能看出來了。

“京兆尹王章為人忠誠正直,敢於在朝堂上直言爭辯,孝元皇帝提拔他,就是為了激勵那些庸碌的大臣,糾正朝廷的不良風氣。可到了陛下這裡,他不僅自己被殺,妻子兒女也跟著遭殃。俗話說‘懲罰惡行隻應針對本人’,王章又沒有謀反的罪名,卻連累家人,這讓正直之士心寒,堵住了諫臣的嘴。大臣們都知道這樣不對,卻不敢爭辯,天下人都把說話當成忌諱,這才是國家最大的隱患啊!

“希望陛下能遵循高祖皇帝的做法,堵住秦朝滅亡的老路,廢除那些無關緊要的律法,下一道讓大家暢所欲言的詔書。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就算是地位低微的人的建議也要考慮,讓有想法的人能把話說出來,彆讓他們有話不敢說。這就是古人說的‘打開四方之門,拓寬視野’。過去的事無法改變,但未來還來得及。現在陛下的命令得不到執行,權威被削弱,外戚的權力卻一天比一天大。陛下可能還沒察覺其中的危險,希望您能仔細觀察啊!

“建始年以來,日食、地震的次數,比春秋時期多了三倍,水災更是數不勝數,陰氣太盛,陽氣微弱,連金屬都能飛起,這都是不祥之兆啊!漢朝建立以來,國家有過三次大危機,分彆是呂氏、霍氏、上官氏專權,他們可都是太後的家族。對待親人,最好的辦法是給他們找好老師,教導忠孝之道。可現在卻給他們尊貴的地位,賦予大權,讓他們變得驕橫,最後招來滅族之禍,這是違背親親之道的大錯。像霍光那麼賢明的人,都沒能為子孫做好打算,所以權臣一旦改朝換代,就會帶來危險。《尚書》說‘彆讓小火苗釀成大禍’,要是等大臣的權勢超過了君主,再想防範,那就來不及了!”可惜皇帝並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喜歡資治通鑒白話版請大家收藏:()資治通鑒白話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禦獸之我真不是天才 修真萬年之我的傻婿人生 表嫂守寡後,卻做了我的女人 烽火涅盤抗日血淚 壞消息有鬼,好消息我會修仙 開局守倉庫,我在川軍造王牌 妹妹被賣紅燈區,大帝歸來殺瘋了 娛樂天王:從橫店演屍體開始 外灘渡劫?我749身份曝光了! 多了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