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光四年公元125年,乙醜年)
春天二月的時候,下邳惠王劉衍去世了。
二月甲辰日,漢安帝決定到南方巡視。
三月戊午日初一,出現了日食現象。庚申日,皇帝到了宛城,身體突然不舒服。乙醜日,皇帝從宛城出發;丁卯日,走到葉縣的時候,在車駕上駕崩了,年僅三十二歲。
皇帝突然死在路上,皇後和閻顯兄弟、江京、樊豐等人著急商量對策。他們想:“皇帝在半道駕崩,濟陰王又在京城,如果讓朝中大臣趁機擁立濟陰王當皇帝,那我們可就麻煩大了!”於是他們對外謊稱“皇帝病重”,把皇帝的遺體放在臥車裡,沿途還照常進獻食物、詢問“皇帝”起居情況。一行人急急忙忙趕路,四天後,庚午日回到了皇宮。辛未日,朝廷派司徒劉熹到郊外的祭壇、宗廟和祭祀土神、穀神的社稷壇,向上天禱告。當天晚上,才正式發布皇帝駕崩的消息。隨後,尊皇後為皇太後,由太後臨朝聽政,任命閻顯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太後想長久把持朝政,就想立個年幼的皇帝,她和閻顯等人在宮中定下計策,把濟北惠王的兒子北鄉侯劉懿接來繼承皇位。濟陰王因為之前被廢黜,連到靈前痛哭的機會都沒有,隻能在一旁悲痛大哭、不肯吃飯,宮裡宮外的人看了都覺得心酸。
甲戌日,濟南孝王劉香去世,他沒有兒子,封國就此被廢除。
乙酉日,北鄉侯劉懿正式登基做了皇帝。
夏天四月丁酉日,朝廷進行人事調整,太尉馮石改任太傅,司徒劉熹升任太尉,參與處理尚書事務,前司空李合被任命為司徒。閻顯忌憚大將軍耿寶位高權重,畢竟耿寶在前朝就很有威望。於是他暗示官員上奏,說“耿寶和中常侍樊豐、虎賁中郎將謝惲、侍中周廣,還有野王君王聖、王聖的女兒王永等人相互勾結,濫用職權、作威作福,犯下大逆不道之罪”。辛卯日,樊豐、謝惲、周廣都被關進監獄,死在裡麵,他們的家屬被流放到比景。耿寶和他的侄子林慮侯耿承被降為亭侯,打發回封地,耿寶在半路上自殺了。王聖和她的女兒被流放到雁門。之後,閻顯把自己的兄弟安排在重要職位上,閻景做了衛尉,閻耀當了城門校尉,閻晏做執金吾,兄弟幾個手握大權,想乾啥就乾啥。
己酉日,漢安帝被安葬在恭陵,他的廟號定為恭宗。六月乙巳日,朝廷大赦天下。
秋天七月,西域長史班勇率領敦煌、張掖、酒泉三地的六千騎兵,聯合鄯善、疏勒、車師前部的軍隊,攻打車師後部的國王軍就。這場仗大獲全勝,斬殺、俘虜敵軍八千多人,還活捉了軍就和匈奴的持節使者。班勇把他們帶到當年索班戰死的地方斬首,將首級送到京城示眾。
冬天十月丙午日,越巂發生山崩。這時候,北鄉侯劉懿病重,中常侍孫程對濟陰王的謁者長興渠說:“濟陰王是先帝嫡子,本來也沒犯什麼錯,先帝受人挑撥才把他廢了。要是北鄉侯這次一病不起,咱們一起動手除掉江京、閻顯,肯定能成功!”長興渠覺得有道理。另外,中黃門南陽人王康,以前在太子府當過官,還有長樂太官丞京兆人王國等人也都支持孫程。江京則對閻顯說:“北鄉侯的病一直不好,皇位繼承人得趕緊確定下來,為啥不早點把其他王爺的兒子們召來,選一個合適的?”閻顯也覺得在理。辛亥日,北鄉侯去世了。閻顯稟告太後,決定先不發喪,而是派人去征召其他王爺的兒子,同時關閉宮門,派兵把守。
十一月乙卯日,孫程、王康、王國和中黃門黃龍、彭愷、孟叔等十九個人,在西鐘樓下秘密聚會。他們把單衣撕成布條,立下誓言準備行動。丁巳日,京城和十六個郡國發生地震。當天夜裡,孫程等人在崇德殿集合,衝進章台門。當時江京、劉安、李閏、陳達等人正在省門下坐著,孫程和王康衝上去就把江京、劉安、陳達殺了。因為李閏在宮裡權力大、威望高,大家想拉他入夥,就舉著刀威脅他說:“現在必須立濟陰王當皇帝,你彆想搗亂!”李閏隻好答應。眾人扶起李閏,一起到西鐘樓下把濟陰王迎接過來,擁立他做皇帝,這就是漢順帝,當時他才十一歲。接著,大家召來尚書令、仆射等官員,簇擁著小皇帝前往南宮,孫程等人則留守在省門,把守內外通道。皇帝登上雲台,召集公卿百官,又讓虎賁軍、羽林軍駐守南宮、北宮的各個宮門。閻顯當時正在宮裡,急得團團轉,不知道該怎麼辦。小黃門樊登勸閻顯以太後的名義,召越騎校尉馮詩、虎賁中郎將閻崇帶兵到平朔門,抵抗孫程等人。閻顯把馮詩騙進宮中,忽悠他說:“濟陰王當皇帝,可不是太後的意思,玉璽在我這兒呢!你要是肯出力,保準能封侯!”太後還拿出印信,說:“誰能抓住濟陰王,就封萬戶侯;抓住李閏,封五千戶侯。”馮詩表麵上答應了,卻借口“倉促被召,帶來的兵太少”。閻顯讓他和樊登到左掖門外去招募士兵,馮詩趁機殺了樊登,帶兵回營駐守。閻顯的弟弟衛尉閻景匆忙從宮裡跑回外府,召集士兵趕到盛德門。孫程傳皇帝詔令,讓尚書們去抓捕閻景。尚書郭鎮當時正生病臥床,聽說後,立刻率領值夜班的羽林軍從南止車門出來,正好碰上閻景帶著手下,閻景的手下舉著刀大喊:“彆擋道!”郭鎮下車,拿著皇帝符節宣讀詔令,閻景卻叫囂:“什麼破詔令!”說著就揮刀砍向郭鎮,沒砍中。郭鎮反手一劍,把閻景砍下車,手下人用戟叉住閻景的胸口,將他抓住,送到廷尉的監獄裡,閻景當晚就死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戊午日,皇帝派人進宮奪回玉璽,隨後前往嘉德殿,派侍禦史拿著符節去抓捕閻顯和他的弟弟城門校尉閻耀、執金吾閻晏,把他們都關進監獄處死,他們的家屬被流放到比景,太後也被遷到離宮居住。己未日,宮門打開,駐守的軍隊撤回。壬戌日,皇帝下詔給司隸校尉:“隻有閻顯、江京的近親要依法嚴懲,其他人儘量寬大處理。”孫程等十九人都被封為列侯,孫程食邑一萬戶,王康、王國食邑九千戶,其他人食邑不等,還分彆賞賜了車馬、金銀、錢財和布帛。李閏因為事先沒參與謀劃,所以沒有封侯。孫程被提拔為騎都尉。當初眾人衝進章台門時,苗光沒進去。皇帝下詔表彰功臣,讓王康上報名單,王康卻把苗光的名字也寫了進去。苗光還沒拿到封爵文書,心裡不安,就去黃門令那兒坦白了。有關部門上奏說王康、苗光欺騙皇帝,但皇帝下詔不再追究。將作大匠來曆被提升為衛尉。礻殳諷、劉瑋、閭丘弘等人之前就去世了,朝廷封他們的兒子為郎官。朱倀、施延、陳光、趙代等人都得到提拔,後來還做到了公卿的高位。皇帝又把王男、邴吉的家屬召回京城,重重賞賜。皇帝當年被廢時,負責監管太子家的小黃門籍建、傅高梵、長秋長趙熹、丞良賀、藥長夏珍都受牽連,被流放到朔方,皇帝即位後,把他們都提拔為中常侍。
還有一件事。當初閻顯征召崔髎的兒子崔瑗做官,崔瑗覺得北鄉侯即位名不正言不順,料定閻顯早晚會失敗,就想勸說閻顯廢了北鄉侯,改立濟陰王。可閻顯整天喝得醉醺醺的,根本見不著人。崔瑗就對長史陳禪說:“中常侍江京這些人迷惑先帝,廢了正統繼承人,立了旁支子孫。現在少帝北鄉侯)在宮裡生病,這和當年周勃迎立漢文帝的情況很像。我想和你一起去勸說將軍閻顯),讓他稟告太後,除掉江京等人,廢了少帝,改立濟陰王。這樣做上合天意,下順民心,咱們輕輕鬆鬆就能立下像伊尹、霍光那樣的功勞,將軍兄弟的富貴也能世代相傳。要是違抗天意,一直占著皇位不做決定,到時候就算沒罪,也會和那些首惡一起受罰。這可是決定禍福的關鍵時刻啊!”但陳禪猶豫不決,沒敢答應。後來閻顯倒台,崔瑗受到牽連被罷官。他的學生蘇祗想上書說明事情真相,崔瑗趕緊攔住了他。當時陳禪做了司隸校尉,把崔瑗叫來,說:“你就讓蘇祗上書吧,我來給他作證!”崔瑗卻說:“這事兒就像小孩子、婦女在背後說的悄悄話,希望您以後彆再提了。”之後崔瑗辭官回家,再也不接受州郡的征召了。
己卯日,朝廷按照諸侯王的禮儀,把北鄉侯劉懿給安葬了。司空劉授因為攀附壞人,還任用了不稱職的人,被皇帝下詔書罷免了官職。
到了十二月甲申日,朝廷讓河南人陶敦從少府升任司空。楊震以前的學生虞放、陳翼跑到皇宮門口,為楊震當年蒙冤的事鳴不平。皇帝知道後,下詔書讓楊震的兩個兒子做了郎官,還賞賜楊家一百萬錢,並且按照禮儀,把楊震改葬在華陰潼亭。改葬那天,很多人都來參加。當時有一隻一丈多高的大鳥,落在楊震的靈前,當地官員把這件事報告給了朝廷。皇帝被楊震的忠誠正直感動,又下詔書,用中等規格的祭品祭祀楊震。這時候,議郎陳禪說:“閻太後和皇帝沒有真正的母子恩情,應該把她遷到彆的地方住,以後也彆讓皇帝見她了。”很多大臣都覺得這個提議不錯。但司徒掾周舉卻對司徒李合說:“以前舜的父親瞽瞍總想殺他,可舜侍奉父親卻更加恭謹;鄭武薑想謀殺兒子莊公,莊公發誓不到黃泉不再相見,秦始皇也曾因為母親行為不端而和她斷絕關係,但後來他們都聽了彆人的勸告,重新儘起了孝道,史書上還稱讚他們呢。現在閻氏家族剛被鏟除,太後被幽禁在離宮,如果她傷心憂愁生了病,萬一有個三長兩短,皇帝以後還怎麼在天下人麵前樹立威信?要是真聽了陳禪的建議,後人肯定會怪罪您的。您應該秘密上奏朝廷,建議皇帝去侍奉太後,還像以前一樣帶著群臣去朝見,這樣才能順應天意,滿足百姓的期望!”李合覺得有道理,就趕緊給皇帝上書說了這件事。
到了永建元年公元126年,這一年是丙寅年),春天正月,皇帝到東宮去朝見太後,太後心裡這才踏實下來。甲寅日,皇帝大赦天下。辛未日,皇太後閻氏去世。辛巳日,太傅馮石、太尉劉熹因為攀附權貴被免職,司徒李合也被罷官。
二月甲申日,朝廷把安思皇後也就是閻太後)給安葬了。丙戌日,朝廷讓太常桓焉做太傅,大鴻臚朱寵做太尉,參與處理尚書事務,長樂少府朱倀做司徒。還封尚書郭鎮為定潁侯。這時候,隴西的鐘羌部落造反,校尉馬賢帶兵去攻打,雙方在臨洮交戰,馬賢斬殺了一千多羌人,剩下的羌人全都投降,涼州這才又恢複了安寧。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六月己亥日,朝廷封濟南簡王劉錯的兒子劉顯為濟南王。秋天七月庚午日,朝廷任命衛尉來曆為車騎將軍。八月,鮮卑人侵犯代郡,太守李超在戰鬥中犧牲。
司隸校尉虞詡到任幾個月後,就上奏彈劾太傅馮石、太尉劉熹,把他們都弄下了台。後來,他又彈劾中常侍程璜、陳秉、孟生、李閏等人,朝廷上下的官員都很怕他,說他做事太苛刻。三公也上奏彈劾他,說:“虞詡在大熱天抓了很多無辜的人,成了百姓和官吏的禍患。”虞詡上書為自己辯解:“法律禁令就像是防止社會風氣變壞的堤壩,刑罰就像是駕馭百姓的韁繩。現在州裡把事情推給郡裡,郡裡又推給縣裡,互相推諉,百姓有冤無處申。大家都把圓滑討好當成賢能,把儘忠職守當成愚蠢。我檢舉揭發的,都是貪汙有罪的人,可三公害怕被我彈劾,就反過來誣陷我。我就算死,也要像史魚那樣,用屍體來進諫!”皇帝看了他的奏章,就不再怪罪他。
中常侍張防仗著皇帝寵信,濫用權力,接受彆人請托,還收受賄賂。虞詡調查他的罪行,可奏疏遞上去後一直沒有回音。虞詡氣不過,就自己跑到廷尉那裡投案,還上書說:“以前漢安帝重用樊豐,結果朝廷大亂,差點丟了江山。現在張防又在作威作福,國家的大禍恐怕又要來了。我實在不忍心和張防同朝為官,所以把自己關起來向您報告,您可彆讓我落得像楊震那樣的下場啊!”張防知道後,跑到皇帝麵前哭哭啼啼,結果虞詡被判到左校去服苦役。張防還想置虞詡於死地,兩天之內,就把虞詡輪番送到四個監獄嚴刑拷打。獄吏勸虞詡自殺算了,虞詡卻說:“我寧可被砍頭,也要讓天下人都知道真相!不明不白地自殺,誰能分得清是非對錯?”
這時候,浮陽侯孫程、祝阿侯張賢一起求見皇帝。孫程說:“陛下當初和我們一起發動政變的時候,最痛恨奸臣,知道他們會禍國殃民。可現在您自己卻縱容奸臣,這和先帝有什麼區彆?司隸校尉虞詡一心為陛下儘忠,卻被關進監獄;張防的罪行清清楚楚,反而誣陷忠臣。現在有客星守著羽林星,這預示著宮裡有奸臣,您應該趕緊把張防抓起來關進監獄,才能消除災禍。”當時張防就站在皇帝身後,孫程大聲嗬斥他:“奸臣張防,還不趕緊滾下去!”張防沒辦法,隻好躲到東邊的廂房裡。孫程又對皇帝說:“陛下趕緊抓張防,彆等他去找您奶媽求情!”皇帝就問尚書們的意見,尚書賈朗平時和張防關係好,就替張防說話,誣陷虞詡有罪。皇帝有點拿不定主意,就對孫程說:“你們先出去,我再想想!”
虞詡的兒子虞顗帶著一百多個學生,舉著寫有冤情的旗子,攔住中常侍高梵的車子,磕頭磕得頭破血流,哭訴虞詡被冤枉的事。高梵進宮把這事告訴了皇帝,張防最終被判流放到邊疆,賈朗等六個人,有的被處死,有的被罷官。當天,虞詡就被赦免了。孫程又上書說虞詡立過大功,言辭非常懇切激烈。皇帝被打動了,重新征召虞詡做議郎,沒過幾天,又提拔他為尚書仆射。虞詡上書推薦議郎左雄,說:“我看現在公卿以下的官員,大多隻會隨聲附和,把籠絡人心當成賢能,把儘忠職守當成愚蠢,還互相告誡說‘彆太正直,隨大流才能有好下場’。但議郎左雄,有臣子儘忠職守的氣節,應該把他提拔到重要崗位上,他肯定能幫國家大忙。”於是皇帝任命左雄為尚書。
浮陽侯孫程等人拿著奏章,跑到大殿上爭功勞,皇帝很生氣。有關部門上奏彈劾說:“孫程等人在朝廷裡胡作非為,王國等人都是孫程的同黨,他們在京城待得太久,越來越驕橫。”皇帝就把孫程等人的官職都免了,把他們的封地都改到偏遠的地方,還下令讓洛陽令趕緊把這十九個侯爺打發走。司徒掾周舉勸司徒朱倀說:“當初要是沒有孫程他們,皇帝怎麼能當上皇帝?現在朝廷忘了他們的大功勞,隻盯著他們的小過錯。萬一他們在去封地的路上出了事,皇帝肯定會被人說是殺害功臣。趁他們還沒走,您趕緊上書勸勸皇帝!”朱倀卻說:“現在皇帝正在氣頭上,我一個人上書,肯定會被治罪的。”周舉說:“您都八十多歲了,身居高位,如果現在不忠心報國,隻為了保全自己,那還圖個啥?就算保住了官職俸祿,也會被人當成奸臣;要是因為進諫獲罪,還能留下忠貞的名聲。如果您覺得我的話不值得采納,那我現在就告辭!”朱倀聽了,就上書勸諫皇帝,皇帝果然聽了他的話。孫程被改封到宜城侯,到了封地後,心裡又氣又恨,把印綬、符策都退了回去,偷偷跑回京城,在山裡躲來躲去。皇帝下詔書把他找回來,恢複了他原來的爵位和封地,還賞賜了車馬、衣物,打發他回封地。
冬天十月丁亥日,司空陶敦被免職。朔方以西的邊防要塞很多都損壞了,鮮卑人趁機多次侵犯南匈奴。南匈奴單於又擔心又害怕,就上書請求朝廷修複要塞。庚寅日,皇帝下詔書:“讓黎陽營的士兵到中山北界駐紮;讓邊境的郡縣增加步兵,在要塞下駐紮,練習作戰和射箭。”還任命廷尉張皓為司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班勇重新立車師後部原來的王子加特奴為王,又派部將殺了東且彌王,也重新立了東且彌的族人做王,這樣一來,車師六國都被平定了。班勇又發動各國的軍隊攻打匈奴,呼銜王嚇得逃跑了,他手下兩萬多人都投降了。班勇還活捉了單於的哥哥,他讓加特奴親手殺了這個人,想借此加深車師和匈奴之間的仇恨。北單於親自率領一萬多騎兵進攻車師後部,到了金且穀。班勇派假司馬曹俊去救援,北單於隻好撤兵,曹俊追擊,斬殺了匈奴的貴族骨都侯。從此,呼衍王就搬到枯梧河居住,從這以後,車師一帶再也沒有匈奴人的侵擾了。
永建二年公元127年,丁卯年),正月,中郎將張國率南匈奴軍隊攻打鮮卑其至韐部,大獲全勝。二月,遼東鮮卑侵犯遼東、玄菟二郡,烏桓校尉耿曄征調邊境郡縣兵力及烏桓軍隊出塞迎擊,斬殺和俘虜眾多敵人,鮮卑三萬人馬到遼東投降。三月,發生旱災。
此前,漢順帝的生母李氏下葬在洛陽城北,順帝一直不知情。此時左右近臣告知真相,順帝悲痛不已,親自前往安葬處,以隆重禮儀重新殯殮。六月乙酉日,追諡李氏為恭湣皇後,安葬在恭陵北側。
西域城邦諸國大多臣服漢朝,唯獨焉耆王元孟拒不投降。班勇上奏請求出兵征討,朝廷派敦煌太守張朗率河西四郡三千士兵配合班勇,並征調西域各國兵力四萬餘人,分南北兩路進軍。班勇從南道,張朗從北道,約定會師焉耆。張朗此前有罪,想以戰功贖罪,於是提前抵達爵離關,派司馬率部迎戰,斬殺兩千餘人。元孟恐懼被殺,派使者請求投降。張朗直接進入焉耆受降後返回。結果張朗免於治罪,班勇因未按期會師被征召下獄,免官。
七月初一,發生日食。壬午日,太尉朱寵、司徒朱倀被免職。庚子日,任命太常劉光為太尉、錄尚書事,光祿勳汝南人許敬為司徒。劉光是劉矩的弟弟。許敬在和帝、安帝時期,麵對竇氏、鄧氏、閻氏等外戚專權,始終剛正不阿。三家失勢後,許多士大夫因牽連被指責,唯獨許敬毫無非議,當時人因此敬重他。
南陽人樊英自幼學識品行俱佳,聞名天下,隱居壺山南側,州郡官府多次以禮征聘,他都不答應;公卿推薦他為賢良、方正、有道,也不赴任;安帝曾下策書征召,仍不回應。這一年,順帝再以策書、玄纁黑色幣帛,帝王征聘賢士的禮品)備禮征召,樊英以病重堅決推辭。皇帝下詔嚴厲責備郡縣官員,用車子將他強行載上路。樊英無奈到京,仍稱病不起;眾人強行將他抬入大殿,他依然不肯屈從。順帝隻好讓他住到太醫院養病,每月賞賜羊和酒。後來,皇帝專門為樊英設立壇場,派公車令在前引導,尚書在旁攙扶,賜給他幾案、手杖,以對待老師的禮節相待,詢問治國得失,並任命他為五官中郎將。數月後,樊英又稱病重,皇帝便任命他為光祿大夫,準許回家養病,下令當地官府每年按時節送糧肉酒食。樊英推辭不受,皇帝下詔勸諭,不允許他拒絕。
樊英起初被征召時,眾人都以為他必定不會屈服。南郡王逸平素與他交好,便寫信援引古例勸他接受聘任,樊英最終聽從建議來到京城。但後來他在應對皇帝詢問時並無奇謀深策,輿論頗為失望。河南人張楷與樊英一同被征召,他對樊英說:“天下處世之道有兩種,出仕與隱居。此前我認為你出山能輔佐君主、救濟百姓,可你先是以珍貴之身觸怒天子,如今享受爵祿,又不見你有匡救時局的辦法,這是進退失據啊。”
【司馬光評論】:古代君子在國家有道時出仕,無道時隱居。隱居並非君子本意,而是因無人理解其主張,又與奸佞共處恐招禍患,才深藏避世。君主征召隱士,本是為其有益於國家,非為裝點門麵。若其人道德足以尊主,智慧足以安民,雖身著粗衣卻懷才抱德,深藏不露,君主應儘禮招致,屈身請教,虛心采納,克製己欲聽從,方能澤被天下。這是取其治國之道而非其名,重實際而非虛名。
若禮遇備至仍不應召,應反思自身:是否德行淺薄不足以讓人仰慕?政治混亂難以輔佐?奸佞在朝難以進言?誠意不足故其言不用?若德行厚、政治清、奸佞遠、誠意至,賢者自會主動效力,豈有求而不至?荀子說:“用火光捕蟬,關鍵在明亮火光,晃動樹木;火光不亮,晃樹無用。君主若修明德行,天下自會歸附,如蟬向明火。”若君主以不能招致賢者為恥,用高位誘惑、嚴刑脅迫,若對方是君子,必不為所動;能被招致的,不過是貪位畏刑之徒,何足珍貴!
若有人孝悌聞名於家庭,品行受鄉裡推崇,不貪財苟得,不盲目求官,潔身自好、安分守己,雖不足以尊主庇民,也是清廉之士。君主應褒獎優待,讓其順遂心願,如漢昭帝對待韓福、光武帝禮遇周黨,以激勵廉恥、改善風俗,如此即可,不必如範升般詆毀,也不可像張楷那樣苛責。至於那些偽裝清高博名、標新立異驚世,不食君祿卻爭商利、不做小官卻覬覦卿相之位的人,名實相悖、心口不一,實為華士、少正卯之流,能免於聖王誅罰已是萬幸,何必征召!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此時,朝廷還征召了廣漢楊厚、江夏黃瓊黃香之子)。楊厚到京後,預言漢朝將有三百五十年的厄運,需引以為戒,被任命為議郎。黃瓊將至時,李固司徒李合之子)寫信迎勸:“君子認為伯夷狹隘,柳下惠不嚴肅。不偏不倚、可進可退,才是聖賢處世之道。若想隱居山林,效仿巢父、許由,自可遂願;若要輔政濟民,此時正是時機。有史以來,善政少而亂世多,若非要等堯舜那樣的君主,士人的抱負終將無從實現。常言‘高而尖的東西易折,過於潔白易被汙染’,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近日樊英被征,朝廷待若神明,雖無過人之處,但言行無缺,仍遭謗議,豈非因眾人期望過高、其名聲太盛?故世人常說‘處士都是徒有虛名’,望先生大展宏圖,讓眾人歎服,洗雪此偏見!”黃瓊到京後,被任命為議郎,逐漸升至尚書仆射。他曾隨父親在尚書台,熟悉典章舊製,任職後通曉官署事務,在朝堂爭議中無人能駁倒他,多次上疏言事,多被采納。
李固少年好學,常改名換姓、趕著毛驢負笈尋師,不遠千裡,博覽群書,成為大儒。每次到太學,他都悄悄去司徒府探望父母,不讓同學知道他是李合之子。
永建三年公元128年,戊辰年)正月丙子日,京城地震。六月乾旱,七月丁酉日,茂陵寢殿發生火災。九月,鮮卑侵犯漁陽郡。十二月己亥日,太傅桓焉、車騎將軍來曆被免職。南單於拔去世,弟弟休利繼位,為去特若屍逐就單於。順帝將孫程等十九侯全部召回京城。
永建四年公元129年,己巳年)正月丙寅日,大赦天下。
永建四年公元129年),皇帝舉行了成人禮,正式長大掌權。這年夏天,國內災禍不斷,又是暴雨又是洪水,好幾個州都遭了殃。皇帝為了表示重視,帶頭節儉,減少禦膳、不再擺弄珍寶。可桂陽太守文礱不把心思用在治理地方上,反而大老遠送大珍珠來討好皇帝。皇帝很生氣,直接把珍珠原封不動退回去,還批評他不好好儘忠,淨搞歪門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