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紀四十三 (公元125年-133年)_資治通鑒白話版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資治通鑒白話版 > 漢紀四十三 (公元125年-133年)

漢紀四十三 (公元125年-133年)(2 / 2)

到了秋天八月,太尉劉光和司空張皓被罷了官。這時候,尚書虞詡站出來提建議。他說:“安定、北地、上郡這三個地方,地勢險要,土地肥沃,既能放牧又能種糧,水運也方便。可自從羌人叛亂,這三個地方荒廢了二十多年。現在放著這麼好的地方不要,白白浪費資源,還放棄險要地形,去守無險可依的地方,太不劃算了!”虞詡一番話打動了皇帝,九月就下令讓百姓遷回這三地,重新建設。隨後,大鴻臚龐參當上太尉,還負責管理尚書事務;太常王龔則被任命為司空。

冬天也不太平,司徒許敬被免職,鮮卑人趁機侵犯朔方。更離譜的是,西域的於闐王放前殺了拘彌王興,立自己兒子當拘彌王,還假惺惺派人進貢。敦煌太守徐由請求出兵討伐,皇帝卻赦免了放前,讓他歸還拘彌國,結果放前根本不聽,把朝廷命令當耳旁風。

永建五年公元130年),四月,京城大旱,緊接著蝗災爆發,十二個郡國都遭了殃。禍不單行,定遠侯班超的孫子班始,娶了皇帝的姑姑陰城公主。這公主驕橫又荒淫,班始忍無可忍,一怒之下殺了她。十月,班始被判腰斬,他的兄弟姐妹也都被當街處死,場麵嚇人。

永建六年公元131年),二月,河間孝王劉開去世,他兒子劉政繼位後胡作非為。皇帝派能乾的沈景去當河間相,整治劉政。沈景到了河間,看到劉政穿著隨意、坐姿囂張,故意不行禮,還懟他:“你穿成這樣,和普通人有啥區彆?我是來拜見王爺的,可不是來見無禮之人!”劉政臊得趕緊換衣服。沈景還把王府的官員狠狠批評一頓,說他們白拿俸祿不辦事,接著抓了幾十名壞人,平反了上百起冤案,劉政這才老實起來。

三月,皇帝惦記上了伊吾這塊肥肉——土地肥沃又靠近西域,但總被匈奴當據點搶劫。於是下令重新在這兒屯田,還設了伊吾司馬管理。再說說文化教育,安帝在位時不重視,太學裡老師不教書,學生擺爛,校舍破得成了菜園子,放牛砍柴的隨便進出。將作大匠翟酺看不下去,上書請求修繕,皇帝批準後,新建了240座房屋、1850間屋子,太學煥然一新。

邊疆這邊也沒消停。護烏桓校尉耿曄打敗了鮮卑;護羌校尉韓皓卻好心辦壞事,把屯田遷到兩河間,羌人以為要被攻打,嚇得趕緊結盟反抗。後來張掖太守馬續接任,把屯田遷回湟中,才讓羌人安下心。

這年,皇帝想立皇後,可四個貴人都受寵,不知道選誰。有人提議抽簽決定,靠老天爺做主。尚書仆射胡廣等人急忙上書反對,說選皇後是大事,得看品德,不能靠運氣。乘氏侯梁商的女兒被選入宮,她特彆會說話,對皇帝說:“男人要廣施恩澤,女人不能獨占寵愛,就像《詩經》裡說的,多子多福才是好。希望陛下雨露均沾,彆隻寵我一個。”皇帝一聽,覺得她又賢淑又懂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陽嘉元年公元132年),正月,梁氏被立為皇後。三月,揚州六個郡的章河等人起兵造反,攻打了49個縣,不少地方官員被殺。皇帝沒辦法,隻能大赦天下,還改了年號衝衝晦氣。四月,梁皇後的父親梁商被加封為特進,沒多久又升任執金吾,成了朝廷紅人。

冬天,耿曄派烏桓人襲擊鮮卑,打了個大勝仗。但鮮卑不服氣,又侵犯遼東屬國,耿曄隻好帶兵轉移到無慮城防守。

關鍵時刻,尚書令左雄站出來,上了一道重磅奏疏。他說:“以前漢宣帝那會兒,官員任期長,百姓能安居樂業。乾得好的官員,皇帝不僅下詔表揚,還給漲工資、發獎金,有空缺職位就優先提拔,所以出了很多好官。可現在呢?官員像走馬燈似的換來換去,都隻顧眼前撈好處,把濫殺百姓當威風,把搜刮錢財當本事,反倒覺得愛護百姓、遵紀守法是窩囊。監督的官員也和他們串通一氣,看見壞事不舉報,聽見惡行不查處。評價官員隻看表麵,不考察實際,導致那些弄虛作假的人青雲直上,踏實做事的人卻被排擠。還有人犯了罪裝清高,或者靠耍小聰明博名聲,州郡長官也不仔細核查,就爭著提拔。有的人犯了罪直接跑路,等朝廷一赦免,再花點錢就能脫罪,搞得黑白顛倒。基層官員地位低、工資少,很多開銷都攤派到百姓頭上,清廉的人勉強糊口,貪婪的人卻拚命撈錢。朝廷還經常額外攤派任務,迎來送往的費用高得離譜,既敗壞風氣又害苦了百姓。現在天災人禍不斷,病根就在這兒!”

左雄給出解決辦法:對治理有方的官員,加薪但不輕易調動;除非父母去世,否則不能隨便辭官。違法亂紀的,終身禁止做官,遇大赦也沒用;犯了罪逃跑的,全家流放到邊疆。基層官員要選拔品行端正的儒生,提高待遇,而且必須在一個崗位乾滿一年,才有資格被上級征召。這樣一來,官員就沒法濫用權力,百姓負擔減輕,好官就能好好治理地方了。

皇帝覺得左雄說得在理,重新強調不能無故辭官的禁令,還讓有關部門研究落實。可惜這些改革動了宦官的蛋糕,最後沒能推行下去,實在可惜!

左雄又向皇帝提建議說:“孔子說人到四十歲才不會迷惑,《禮記》也說這個年紀適合出來做官。我提議以後選拔孝廉,不滿四十歲的不能推薦。被推薦的人,都要先到公府考試:讀書的儒生考自家學派的學問,處理文書的官吏考公文寫作。考試結果要在端門公示,這樣能查驗真假,發掘有特殊才能的人,還能改善社會風氣。要是有人不遵守規定,就得按律法治罪。當然,如果有人特彆優秀、才能出眾,年齡就可以放寬。”皇帝覺得這主意不錯,就同意了。

胡廣、郭虔、史敞卻上書反對,說:“選拔人才應該看重能力,不該定死板的規矩。以前那些高明的謀略,不一定出自經學;像鄭子產、晏子那樣的好政績,也不是靠漂亮的奏章。甘羅、子奇十幾歲就被重用,終軍、賈誼二十歲就名聲大噪。以前的選拔製度一直沒大改,現在因為一個人的建議就推翻舊規矩,好處還沒看到,大家心裡都不服。改革是大事,可陛下既沒問過尚書台,也沒和大臣商量。要是政策推行後大家反對,撤回吧顯得朝廷沒主見,不撤回吧又成了錯誤決定。我覺得應該讓百官一起討論,看看是支持的多還是反對的多,再做決定。”但皇帝沒聽他們的。

辛卯日,朝廷正式下令:“各郡國推薦孝廉,要選四十歲以上的;儒生得精通經典,官吏得擅長寫公文,才有資格參選。要是有像顏回、子奇那樣特彆厲害的人,年齡可以放寬。”過了一段時間,廣陵郡推薦的孝廉徐淑,年齡不到四十。尚書台的官員質問他,徐淑狡辯說:“詔書說像顏回、子奇那樣的人不限年齡,所以郡裡才推薦我。”官員一時被他噎住。左雄反問:“顏回聽一個道理能明白十個,你聽一個道理能明白幾個?”徐淑答不上來,隻能灰溜溜地被打發回去,推薦他的郡守也被罷了官。

袁宏評論這件事說:製定政策一定要切實可行。古代說四十歲做官,不是說非要卡這個年齡,而是覺得這個年紀精力強、經驗足。顏回、子奇這樣的天才,幾百年才出一個,拿他們當標準,不是太離譜了嗎?不過左雄這人公正精明,嚴格把關,堅決推行新政。沒多久,胡廣被貶去當濟陰太守,和其他十幾個郡守都因為亂推薦人被免職。隻有汝南的陳蕃、潁川的李膺、下邳的陳球等三十多人,因為真有本事,被任命為郎中。從這以後,各地官員都怕得要命,不敢隨便推薦人。一直到永嘉年間,選拔人才都很公正,選到不少能乾的人。

閏月庚子日,恭陵旁邊一百丈長的廊屋著火了。皇帝聽說北海有個叫郎顗的人,特彆精通陰陽學說。

陽嘉二年公元133年)春天正月,皇帝派人把郎顗請來,問他怎麼看這些災害異象。郎顗上書說:“三公就像天上的台階,輔佐皇帝治理天下。要是他們不稱職,天氣都會反常。現在的官員,個個都隻知道拿高薪,根本不操心國家大事。天天懶洋洋混日子,一聽說被皇帝批評、能領賞錢,馬上就‘病好了’。這樣還想消除災害、實現太平,怎麼可能?現在選拔地方官員,都交給三公負責;官員乾得不好,問責州郡;那州郡選人的時候出了錯,難道不該追究推薦人的責任嗎?可陛下卻對三公越來越寬容,下麵辦事的人就更懈怠了,這就叫‘該嚴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我不是和三公有仇,也不是發瘋亂說話,隻是一心盼著朝廷好。我說話直,要是說錯了,死也不後悔!”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郎顗還提了七條建議:“第一,皇陵著火了,百姓已經很辛苦了,彆再折騰他們搞修建了。第二,立春後天氣反常,應該重用能乾的大臣,幫陛下治理國家。第三,今年按天乾地支是‘少陽’年,春天會旱,夏天會澇,得勤儉節約。第四,去年八月,火星在軒轅星區移動,應該放出一些宮女,讓她們正常嫁人。第五,去年閏十月,有白氣從西方天苑星區飄到參宿左腳,進入玉井星區,恐怕立秋後羌人會叛亂,得提前通知邊境做好防備。第六,這個月十四日出現白虹穿日的現象,建議朝廷內外的官員,立秋後再審理案件。第七,漢朝建立到現在三百三十九年了,按照《詩經》裡的周期,該修改一些法令了。就像春天穿青衣,夏天換紅衣,法律也得跟著變。自從漢文帝減輕刑罰,到現在三百年了,小的禁令越積越多。好的法律,應該讓百姓容易遵守,犯法的代價卻很大。”

二月,郎顗又上書推薦黃瓊、李固,說應該重用他們。他還說:“從冬天到春天一直沒下雨,還總刮西風,違反時令。朝廷又是祈禱又是祭祀,甚至把求雨的土龍搬來搬去,可老天爺不會被表麵功夫打動。災害不斷,關鍵是要反省自己。要是求雨就能下雨,防水就能沒水災,那早就天下太平了。”皇帝看了奏章,封郎顗為郎中,郎顗卻稱病推辭,沒去上任。

三月,使匈奴中郎將趙稠派下屬帶著南匈奴的軍隊,到塞外攻打鮮卑,把鮮卑打得大敗。

當初漢順帝能當上皇帝,乳母宋娥出了不少力,所以順帝想封宋娥為山陽君,還打算封執金吾梁商的兒子梁冀為襄邑侯。尚書令左雄趕緊勸阻:“高皇帝定下規矩,不是劉家人不能封王,沒功勞不能封侯。孝安皇帝封江京、王聖等人,結果發生地震;永建二年封那些參與擁立的人,又出現日食。懂天象的人都說災禍和亂封爵位有關。現在青州鬨饑荒,盜賊還沒平定,真不該為了照顧私情,破壞祖宗規矩。”皇帝不聽。

左雄又勸:“皇上都喜歡忠臣,討厭小人,可為啥忠臣總倒黴,小人反而得寵?因為聽真話太難,聽奉承話太容易。刑罰人人都怕,富貴人人都想要,所以願意說真話的人少,拍馬屁的人多。這就讓皇上總聽好話,聽不到真話,最後越來越糊塗,國家就危險了。陛下想封賞乳母,可以前從沒有乳母封侯的規矩。先帝封王聖為野王君,結果她挑撥是非,差點搞垮朝廷,活著被人罵,死了大家拍手稱快。宋娥一向節儉,以身作則,要是和王聖封一樣的爵位,恐怕她自己也不願意。百姓被王聖害慘了,一直擔心再出這種人,陛下還是彆封了,每年給宋娥千萬錢養老就行了。至於梁冀的爵位,也不著急,等過了這段災年再說。”

梁冀的父親梁商也上書推辭,十幾次之後,皇帝才收回成命。

夏天四月己亥日,京城發生地震。五月庚子日,皇帝讓大臣們大膽指出朝政的問題,每人再推薦一個質樸老實的人。左雄又上書說:“先帝封王聖,漢陽地震;現在封宋娥,京城又地震。女人掌權,災禍更大。我之前就說過,封爵位是大事,皇上可以賞人錢財,但不能隨便給官職,還是收回宋娥的封號吧。現在梁冀已經推辭了,宋娥也該學學。”左雄說得情真意切,宋娥也有點害怕,假意推辭。可皇帝舍不得,最後還是封了她。

這時候,大司農劉據因為工作失誤被責備,尚書台派人把他叫來,又是吆喝又是催促,還用鞭子抽打。左雄看不下去,說:“九卿地位僅次於三公,是朝廷重臣,平時走路都有講究。隻有孝明皇帝那會兒開始打大臣,這可不是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皇帝聽進去了,從這以後,再也沒打過九卿。

戊午日,司空王龔被免職。六月辛未日,朝廷任命魯國的孔扶為司空。

丁醜日,洛陽宣德亭的地麵裂開了,裂縫長達八十五丈。皇帝把公卿們舉薦的那些質樸正直的士人召集起來,讓他們回答治國的問題,還專門詢問當下朝政的弊端以及該如何治理。

李固回答說:“以前孝安皇帝破壞了老規矩,給奶媽封爵,結果惹出大禍,還攪亂了皇位繼承,讓陛下您當年處境艱難。您好不容易登上皇位,天下百姓都盼著您能帶來好政策。國家衰敗之後,最容易實現複興,可現在有人說‘現在的情況和以前一樣糟糕’。我在民間聽說這話,心裡特彆難受!漢朝建立三百多年,十八位皇帝,難道他們都沒有受過奶媽的照顧,不想給奶媽富貴?但他們對上敬畏天意,對下遵循經典,知道不能這麼做,所以都沒封奶媽爵位。現在宋奶媽雖然有功勞、為人勤懇,但多給她些賞賜,足夠報答她的辛勞了。至於裂土封國,實在違背祖宗舊製。聽說宋奶媽為人謙虛,肯定會推辭,陛下應該成全她辭讓封國的高義,這樣對大家都好。

那些皇後、貴妃的家族很少有能善終的,難道是天生如此?還不是因為他們爵位太高、權力太大,又不懂得收斂,所以才會倒台。先帝太寵信閻氏家族,給他們的封號和權力太快太多,結果他們很快就遭了禍。《老子》說:‘進得太快,退得也快。’現在梁氏是皇親國戚,按禮製不用對陛下行全禮,給他們高爵厚祿還說得過去。但梁家的子弟和親戚,全都榮華富貴,這和永平、建初年間的做法可不一樣。應該讓步兵校尉梁冀和其他擔任侍中的梁家子弟,回到普通黃門官的位置,把外戚的權力收歸朝廷,這樣不好嗎?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陛下下詔禁止侍中、尚書和宦官的子弟當官、被舉薦為孝廉,是因為他們手握大權,容易搞私下請托那一套。可中常侍天天在陛下身邊,權勢震動天下,他們的子弟當官沒有任何限製。雖然他們表麵上裝作謙虛,不乾涉地方事務,但那些阿諛奉承的人,會主動舉薦他們的子弟。現在應該給中常侍也定下同樣的禁令。以前館陶公主為兒子求郎官職位,漢明帝沒答應,隻賜了千萬錢。漢明帝看重的是官職不能隨便給,因為用人不當會害了百姓。我聽說長水司馬武宣、開陽城門候羊迪等人,沒什麼功勞,剛任命就直接轉正,這雖然是小事,卻在慢慢破壞老規矩。老祖宗定下的法度,應該堅決遵守,因為一旦政教出現偏差,百年都難以恢複。《詩經》說:‘上帝違反常道,百姓儘受苦難’,就是批評周王改變祖宗法度,才讓百姓受苦。

陛下的尚書,就好比天上的北鬥星。北鬥星是上天的喉舌,尚書就是陛下的喉舌。北鬥星掌控著天地元氣,讓四季正常運轉;尚書傳達陛下命令,管理天下政務,權力重大,如果尚書做事不公平,災禍肯定會來。陛下一定要謹慎挑選尚書的人選,讓他們輔佐您治理好國家。現在和陛下一起治理天下的,外有公卿、尚書,內有常侍、黃門,就像一家人一樣,國家安定大家都享福,國家危難大家都遭殃。刺史和俸祿兩千石的官員,對外管理地方事務,對內要遵守朝廷法度。就像標杆歪了影子肯定斜,源頭清澈水流才乾淨,就像敲打樹根,整棵樹的枝葉都會晃動。所以說,朝廷發布的號令,怎麼能有差錯呢?整頓朝綱,是當下最要緊的事。

君主治理國家,就像水有堤壩。堤壩完好,就算遇到暴雨洪水,也不會出大亂子。國家的政教一旦確立,就算遇到災年,也不用太擔心。可要是堤壩漏了,就算上萬人一起修補,也不一定能救回來;政教一旦敗壞,就算有再多賢能之士,也很難恢複。現在國家的‘堤壩’雖然看著堅固,但已經漸漸有了漏洞。國家就像人的身體,朝廷是心腹,州郡是四肢,心腹出問題,四肢就沒法動彈。所以我擔心的是朝廷內部的問題,而不是地方上的小麻煩。隻要加固堤壩,抓好政教,先讓朝廷內部安定,就算有盜賊、水旱災害,也不用太在意。可要是堤壩壞了,心腹有了毛病,就算沒有自然災害,天下也會陷入危機。另外,還應該削減宦官的權力,隻留兩個正直有德行的常侍在陛下身邊辦事,再選五個有才華、舉止文雅的小黃門在殿中聽差。這樣,大家的不滿就能消除,天下太平也就不遠了!”

扶風功曹馬融回答說:“現在國家的各種規章製度,還有四季的禁令,用來順應天意、安撫百姓,已經很完備了,沒什麼可補充的。但天還是降下災害,百姓還是有怨言,這是因為大家總聽到朝廷要施恩的消息,卻沒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古代讓百姓富足,不是讓每家都堆滿錢財,而是根據百姓的收入,製定合理的消費製度。所以,婚禮節儉,年輕人就能按時結婚;喪禮從簡,去世的人就能及時下葬;不耽誤農時,農民就能有好收成。讓百姓能安心照顧家人、經營產業,這樣還去做壞事的人,肯定不會多!”

太史令張衡回答說:“從開始舉薦孝廉到現在,已經兩百年了,以前都是先看重人的孝行,品行過關了,才考察他的文法能力。但辛卯年的詔書,隻以是否精通經典、擅長寫奏章為標準。這樣一來,就算有人特彆孝順,也可能不符合要求,這是舍棄根本、追求細枝末節。曾子以孝順聞名,但他其實比較遲鈍,論學問比不上子遊、子夏,論辦事能力比不上冉有、季路。現在卻要求一個人什麼都會,如果隻是表麵上看著不錯,內在肯定有不足,這就違背了選拔孝廉的初衷。

再說,郡國的太守、國相,肩負著守護一方的重任,是國家的大臣。可一下子就罷免十幾個人,當地的官吏和百姓光是迎來送往都忙不過來。新官舊官交接的時候,公私事務都容易混亂。有的官員治理地方很有一套,百姓都很愛戴,卻因為一點小錯就被免職,這就好比奪走了百姓的父母官,讓大家傷心抱怨。《易經》說犯錯要及時改正,《論語》也說不要害怕改錯,朋友之間有了矛盾都不能過夜,何況是帝王治理天下,更應該以天下為公!

近來,天上出現妖星,地下發生地震,這是上天在發出嚴重警告,實在讓人膽寒。明智的人能在災禍還沒發生時就消除隱患。現在既然已經出現征兆,隻要陛下整頓朝政、敬畏天意,就能把災禍變成福氣。”

皇帝看完大家的回答,覺得李固寫得最好,馬上讓宋奶媽搬出皇宮,回到自己的住處。那些常侍們也都嚇得趕緊磕頭謝罪,整個朝廷一下子變得嚴肅起來。皇帝任命李固為議郎。但宋奶媽和宦官們都恨透了李固,就偽造匿名奏章誣陷他。案子直接由宮中下達,大司農黃尚等人向梁商求情,尚書仆射黃瓊也幫忙分辨真相。過了很久,李固才被釋放,但還是被外放到洛陽當縣令。李固心灰意冷,乾脆辭官回了漢中。馬融學問淵博,文章寫得好,他的回答也得到認可,被任命為議郎。張衡擅長寫文章,精通《六藝》,雖然才華出眾,卻從不驕傲。他還擅長發明創造,尤其在天文、陰陽、曆法、算術方麵很有研究,製作了渾天儀,寫下《靈憲》一書。他性格淡泊,不追求名利,在一個官職上常常多年得不到升遷。

太尉龐參,在三公之中最以忠誠正直出名,但卻多次被皇帝身邊的人詆毀。正好他舉薦的人不合皇帝心意,司隸校尉就順著皇帝的意思調查他。當時恰逢要會見茂才、孝廉,龐參因為被彈劾,稱病沒有參加。廣漢上計掾段恭趁此機會上書說:“我聽路上的行人、農夫、織女都說:‘太尉龐參忠心耿耿,隻是因為他太過正直,不願討好那些小人,才被孤立,遭人陷害。’用讒言詆毀忠臣,這是天地都不能容忍的事,也是君主最該警惕的!以前白起被賜死,諸侯們紛紛舉杯慶賀;季子回國,魯國人都為國家能解除危難而高興。國家靠賢才治理,君主靠忠臣才能安穩。現在天下人都為陛下有龐參這樣的忠臣而高興,希望陛下始終信任他,讓國家安定。”奏章呈上後,皇帝立刻派小黃門去探視龐參的病情,還讓太醫送去羊和酒。後來,龐參的夫人嫉妒他前妻的兒子,把孩子投進井裡殺害了。洛陽令祝良上奏龐參的罪行。秋天七月己未日,龐參最終因為各種災異和家事被免職。

八月己巳日,朝廷任命大鴻臚施延為太尉。鮮卑侵犯馬城,代郡太守帶兵迎戰,沒能取勝。不久,鮮卑首領其至韐去世,從這以後,鮮卑的侵擾也稍微減少了一些。

喜歡資治通鑒白話版請大家收藏:()資治通鑒白話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六零軍嫂養娃:她嘎嘎亂殺 瘋批總裁,天價債,她帶球跑了 捉奸渣夫後,夫人轉嫁大佬顯懷了 風起京華,攜手一生 回到聯姻當天,我改嫁渣男小舅 熾野侵占 哈?五歲萌寶竟是隱藏小富豪 開局當駙馬,從文抄公到君臨天下 亂世雄主:開局誤入女兒村! 七零,我穿回被破腹取子換命當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