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初元年公元146年,丙戌年):
?四月:庚辰日,朝廷下令讓各郡、封國舉薦精通儒家經典的人到太學學習。從大將軍往下,官員們都要送自己的兒子去太學讀書。等學習期滿進行考試,根據成績授予不同官職。同時,俸祿千石、六百石的官員,大將軍、太尉、司徒、司空這四府的屬官,五官署、左署、右署的郎官,還有四姓外戚家的子弟,要是有能先通曉經典的,也讓他們按照自家傳承的學術流派學習。成績優秀的,要把名字登記上報,之後會按順序給予獎賞提拔。從這以後,來太學求學的人越來越多,多達三萬多人。
?五月:庚寅日,朝廷把樂安王劉鴻改封為渤海王。這個時候還發生了海水泛濫的災害,不少百姓的房屋都被淹沒了。
?六月:丁巳日,皇帝大赦天下。
漢質帝從小就很聰明,有一次上朝的時候,他看著梁冀說:“這是個跋扈將軍!”梁冀聽到後,對質帝恨之入骨。閏月甲申日,梁冀讓身邊的人在煮餅裡下毒,送給質帝吃。質帝吃了之後感覺非常難受,趕緊讓人把太尉李固召來。李固到了跟前,問質帝是怎麼生病的,質帝還能說話,就說:“吃了煮餅,現在肚子悶得慌,喝點水或許還能活。”當時梁冀也在旁邊,他說:“喝了水恐怕會吐,不能喝。”話剛說完,質帝就死了。李固趴在質帝的屍體上痛哭,還提議要查辦給質帝看病的醫生。梁冀擔心下毒的事情敗露,對李固更加忌恨。
在商量立誰當新皇帝的時候,李固和司徒胡廣、司空趙戒先給梁冀寫信說:“天下太不幸了,短短幾年,皇位繼承人就斷了三次。現在要立皇帝,這可是國家最重要的事。我們知道太後很操心,將軍也在費神,肯定會仔細挑選合適的人,讓新皇帝聖明賢德。不過我們心裡還有些想法。往遠了說,以前選立皇帝都有舊規矩;往近了看,咱們國家之前選皇帝的事,也都是廣泛詢問公卿大臣的意見,讓大家一起商量,這樣才能上合天意,下順民心。《傳》裡說:‘把天下交給彆人容易,為天下找到合適的君主卻很難。’以前昌邑王被立為皇帝,結果越來越昏庸混亂,霍光又憂愁又愧疚,後悔得不行。要不是霍光忠誠勇敢,田延年奮起相助,漢朝的江山差點就沒了。選立皇帝這事責任重大,一定要慎重考慮啊!所有的事情裡,就這件事最重要,國家的興衰,就看這一次決定了。”
梁冀收到信後,召集三公、中二千石的官員和列侯,一起討論立誰當皇帝。李固、胡廣、趙戒還有大鴻臚杜喬都覺得清河王劉蒜品德高尚,名聲很好,而且在皇族裡地位尊貴、關係親近,應該立他為新皇帝,很多大臣也都支持這個想法。但是中常侍曹騰曾經去拜見劉蒜,劉蒜對他不太禮貌,宦官們因此討厭劉蒜。當初,平原王劉翼被貶回河間後,他父親請求把蠡吾縣分出來封給劉翼做侯國,順帝同意了。劉翼死後,他兒子劉誌繼承了爵位。梁太後想把自己的妹妹嫁給劉誌,就把劉誌征召到夏門亭。正好質帝去世,梁冀就想立劉誌當皇帝。大家意見不一樣,梁冀很不高興,又沒辦法說服彆人。曹騰等人聽說後,連夜去勸說梁冀:“將軍您家幾代人都和皇室有姻親關係,在朝廷裡處理各種大事,家裡賓客往來,難免有一些過分的行為。清河王劉蒜為人嚴厲,如果真的立他為帝,將軍您很快就會大禍臨頭!不如立蠡吾侯劉誌,這樣還能長久保住富貴。”梁冀覺得他們說得對。
第二天,梁冀又把公卿們召集起來討論。這次梁冀氣勢洶洶,說話言辭激烈。胡廣、趙戒以下的官員都害怕極了,紛紛說:“一切聽大將軍的!”隻有李固和杜喬堅持原來的意見。梁冀大聲喊道:“散會!”李固還盼著大家能改變想法,又寫信勸梁冀,結果梁冀更加生氣。丁亥日,梁冀勸說太後,先下詔書罷免了李固的官職。戊子日,朝廷任命司徒胡廣為太尉,司空趙戒為司徒,和大將軍梁冀一起處理尚書事務;太仆袁湯為司空。袁湯是袁安的孫子。庚寅日,梁冀拿著符節,用裝飾華麗的青蓋車把蠡吾侯劉誌接到南宮,當天劉誌就登上皇位,這就是漢桓帝,當時他才十五歲,梁太後仍然把持朝政。
七月:乙卯日,朝廷把漢質帝安葬在靜陵。
大將軍的屬官朱穆給梁冀寫信勸誡說:“明年是丁亥年,按照陰陽五行的說法,這一年刑德之氣在乾位彙聚,是《易經》裡所說的‘龍戰’的關鍵時候,陽剛之氣會占上風,陰柔之氣會衰落。希望將軍一心為朝廷做事,拋棄個人私欲,多多招攬賢能之人,遠離那些奸佞小人。給皇帝找個好老師,找那些小心謹慎、忠誠厚道、懂得禮儀的人,將軍和他們一起輔佐皇帝,向聖賢學習,效法古人,這樣就好像背靠南山、穩坐平原一樣穩固,誰也動搖不了!議郎、大夫這些職位,本來是用來安排那些有學問、品行好的儒士的,現在很多人都不稱職,九卿當中也有不適合自己職位的人,希望將軍明察!”朱穆還推薦了種暠、欒巴等人,但梁冀沒有采納他的建議。朱穆是朱暉的孫子。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九月:戊戌日,朝廷追尊河間孝王劉開為孝穆皇,他的夫人趙氏為孝穆後,為他們修建的廟叫清廟,陵墓叫樂成陵;追尊蠡吾先侯劉翼為孝崇皇,廟叫烈廟,陵墓叫博陵;還設置了專門管理的官員。朝廷派司徒拿著策書和璽綬,用太牢之禮進行祭祀。
十月:甲午日,朝廷尊奉桓帝的母親匽氏為博園貴人。
滕撫為人正直,不願意和有權有勢的人結交,因此遭到宦官們的厭惡。論起他討伐叛賊的功勞,本應該被封侯,但太尉胡廣按照梁冀的意思,上奏朝廷罷免了他,滕撫最後在家中去世。
建和元年公元147年,丁亥年):
?正月:辛亥日初一,發生了日食。戊午日,皇帝大赦天下。
?三月:譙地有人說看到了龍。
?四月:庚寅日,京城發生地震。朝廷立阜陵王劉代的哥哥勃遒亭侯劉便為阜陵王。
?六月:太尉胡廣被免職,光祿勳杜喬擔任太尉。自從李固被罷官後,朝廷內外的人都灰心喪氣,大臣們都小心翼翼,隻有杜喬神色嚴肅,堅持原則,毫不退縮,因此朝廷上下都對他寄予厚望。
?七月:渤海孝王劉鴻去世,他沒有兒子,梁太後就立桓帝的弟弟蠡吾侯劉悝為渤海王,讓他繼承劉鴻的祭祀。
朝廷下詔,因為在確定桓帝為皇帝這件事上的功勞,給梁冀增加封邑一萬三千戶,封梁冀的弟弟梁不疑為潁陽侯,梁蒙為西平侯,梁冀的兒子梁胤為襄邑侯,胡廣為安樂侯,趙戒為廚亭侯,袁湯為安國侯。還封中常侍劉廣等宦官為列侯。杜喬進諫說:“古代的賢明君主,都把任用賢才、賞罰分明當作重要的事。那些失去國家的君主,他們的朝廷難道沒有忠誠能乾的大臣,沒有治國的典籍嗎?問題在於,他們得到賢才卻不采用他們的謀略,有好的典籍卻不施行其中的教誨,聽到好的建議卻不相信其中的道理,聽到讒言也不仔細分辨真假。陛下從藩王的位子上繼承皇位,天下人都很關注。現在不著急對忠賢之士以禮相待,卻先給身邊的人封官賜爵。梁氏一家,還有那些地位低微的宦官,都無功受祿,分割本該屬於功臣的土地,這種不合理的做法,簡直說都說不完!有功勞不獎賞,好人就會失去希望;壞人不懲處,他們就會更加肆意妄為。所以,如果隻擺著刑具卻不懲治壞人,人們就不會害怕;隨意封官賜爵,也起不到激勵的作用。要是一直這樣下去,不隻是損害朝政、引發混亂,國家滅亡、君主身死的大禍都可能發生,陛下一定要慎重啊!”奏疏呈上去後,桓帝根本沒當回事。
八月:乙未日,桓帝立梁冀的妹妹為皇後。梁冀想用隆重的禮儀迎娶妹妹,杜喬堅持按照舊有的典章製度,沒有同意。梁冀還囑咐杜喬舉薦汜宮做尚書,杜喬因為汜宮犯有貪汙罪,沒有任用他。從這以後,杜喬和梁冀的矛盾越來越深。
?九月:丁卯日,京城又發生地震,杜喬因為這些災異現象被罷官。
?十月:朝廷任命司徒趙戒為太尉,司空袁湯為司徒,前任太尉胡廣為司空。
宦官唐衡、左悺一起在桓帝麵前誣陷杜喬說:“陛下當初即位的時候,杜喬和李固公開反對,說陛下不配繼承漢朝皇位、主持祭祀。”桓帝聽了也心生怨恨。
這年十一月,清河人劉文和南郡的妖賊劉鮪暗中勾結,四處散布謠言,說清河王劉蒜命中注定要統治天下,還打算一起擁立劉蒜當皇帝。事情敗露後,劉文等人竟然劫持了清河國相謝暠,威脅他說:“我們要立清河王做天子,讓你當丞相。”謝暠破口大罵,劉文惱羞成怒,當場把他殺害。隨後,朝廷派人抓捕了劉文、劉鮪,將他們處死。有關部門趁機彈劾劉蒜,劉蒜因此獲罪,被朝廷貶為尉氏侯,還被流放到桂陽。劉蒜不堪受辱,最後自殺身亡。
梁冀抓住這個機會,誣陷李固、杜喬,說他們和劉文、劉鮪等人相互勾結,請求朝廷逮捕治罪。太後向來知道杜喬忠心耿耿,沒有答應。梁冀不肯罷休,直接派人把李固抓進了監獄。李固的學生、渤海人王調,帶著刑具上書朝廷,證明李固冤枉;河內人趙承等幾十人,也抬著砧板斧鉞到宮門前喊冤。太後最終下詔赦免了李固。李固出獄那天,京城大街小巷的百姓都歡呼萬歲。梁冀得知後大吃一驚,他害怕李固的聲望和品德日後會成為自己的禍患,於是再次上奏,堅持要追究李固之前所謂的“罪行”。
大將軍長史吳佑同情李固的遭遇,為他據理力爭,和梁冀激烈爭吵起來。梁冀惱羞成怒,根本聽不進去。當時從事中郎馬融正好在場,負責替梁冀起草奏章。吳佑憤怒地對馬融說:“李公的罪名,全是你一手造成的!如果李公被冤殺,你還有什麼臉麵麵對天下人!”梁冀氣得站起身,轉身走進內室;吳佑也氣憤地徑直離去。最終,李固還是死在了獄中。臨死前,他給胡廣、趙戒寫信說:“我深受國家厚恩,所以拚儘全力輔佐朝廷,不顧個人生死,一心想讓王室複興,重現漢文帝、漢宣帝時的盛世。沒想到梁氏一族昏庸荒謬,而你們也一味順從,把好事變成壞事,把成功搞成失敗!漢朝的衰敗,恐怕就要從現在開始了。你們享受著朝廷的優厚俸祿,國家有難卻不伸手相助,眼睜睜看著大事敗壞。將來的史官如實記載,可不會偏袒你們!我這一生問心無愧,為大義而死,還有什麼可說的呢!”胡廣、趙戒收到信後,既悲痛又慚愧,隻能長歎流淚。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梁冀派人威脅杜喬說:“你早點自殺,還能保全妻子兒女的性命。”杜喬寧死不屈。第二天,梁冀派騎兵到杜喬家門口探聽消息,沒聽到哭聲,就向太後報告,把杜喬逮捕入獄,杜喬也死在了獄中。
梁冀把李固、杜喬的屍體扔在城北四通八達的大路上示眾,還下令:“誰敢來吊唁,就治誰的罪!”李固的學生、汝南人郭亮還不到二十歲,他左手拿著奏章和符節,右手握著砧板斧鉞,到宮門前上書,請求收殮李固的屍體,朝廷沒有回應。郭亮又和南陽人董班一起去吊唁,守著屍體不肯離開。夏門亭長大聲嗬斥他們:“你們這些書呆子!公然違抗詔書,是想挑戰執法官員嗎?”郭亮說:“為正義而行動,我連性命都不顧了,還會怕死亡威脅嗎!”太後聽說後,赦免了他們,沒有治罪。
杜喬的老部下、陳留人楊匡得知消息後,日夜兼程,哭著趕到洛陽。他戴著舊的紅色頭巾,假裝成夏門亭的小吏,守護杜喬的屍體長達十二天。都官從事發現後將他逮捕,報告給朝廷,太後也赦免了他。楊匡趁機上書朝廷,請求歸還李固、杜喬的屍骨,讓他們入土為安,太後同意了。楊匡把杜喬的靈柩送回家鄉安葬,守完喪後,就和郭亮、董班一起隱居起來,終身不再做官。梁冀把吳佑貶為河間國相,吳佑乾脆辭官回家,最後在家中去世。
經曆了劉鮪謀反事件後,梁冀想起朱穆之前的勸誡,於是請種暠擔任從事中郎,推薦欒巴做議郎,又選拔朱穆為優等,任命他為侍禦史。
這一年,南單於兜樓儲去世,伊陵屍逐就單於車兒繼位。
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戊子年):
?正月:甲子日,桓帝舉行成年加冠禮。庚午日,大赦天下。
?三月:戊辰日,桓帝陪著皇太後到大將軍梁冀的府上。
?白馬羌進犯廣漢屬國,殺死了當地的長官。益州刺史率領板楯蠻部族將其擊敗。
?四月:丙子日,朝廷封桓帝的弟弟劉顧為平原王,讓他負責祭祀孝崇皇;尊奉孝崇皇的夫人馬氏為孝崇園貴人。
?五月:癸醜日,北宮掖廷中的德陽殿和左掖門失火,桓帝隻好搬到南宮居住。
?六月:朝廷把清河國改為甘陵國,立安平孝王劉得的兒子經侯劉理為甘陵王,負責祭祀孝德皇。
?七月:京城遭遇嚴重水災。
建和三年公元149年,己醜年):
?四月:丁卯日是這個月的最後一天,發生了日食。
?八月:乙醜日,天市星區域出現彗星。京城再次發生大水災。
?九月:己卯日發生地震,庚寅日又震了一次。有五個郡國的山發生崩塌。
?十月:太尉趙戒被免職,朝廷任命司徒袁湯為太尉,大司農、河內人張歆為司徒。
這一年,前朗陵侯相荀淑去世。荀淑年輕時就博學多才,品行高尚,當時的名賢李固、李膺都把他當作老師。荀淑在朗陵任職期間,治理有方,被百姓稱為“神君”。他有八個兒子,分彆是荀儉、荀緄、荀靖、荀燾、荀汪、荀爽、荀肅、荀專,個個都很有名氣,當時的人把他們稱為“八龍”。荀家所在的裡巷原來叫西豪裡,潁陰縣令、渤海人苑康認為上古高陽氏有八個才子,就把這裡改名為高陽裡。
李膺性格孤傲,很少與人交往,隻把荀淑當作老師,和同郡的陳寔是好友。荀爽曾經去拜訪李膺,還為他趕車。回來後,荀爽高興地說:“今天我竟然能為李君趕車了!”可見李膺多麼受人仰慕。
陳寔出身低微,起初隻是郡裡的西門亭長。同郡的鐘皓以品行忠厚著稱,先後九次被公府征召。鐘皓的年齡和輩分都比陳寔高很多,但他卻主動和陳寔交朋友。鐘皓擔任郡裡的功曹時,被征召到司徒府任職。臨走前,太守問他:“誰能接替你的職位?”鐘皓說:“大人如果一定要找合適的人,西門亭長陳寔就可以。”陳寔聽說後很驚訝,說:“鐘君似乎不太會看人,不知道為什麼偏偏賞識我!”於是太守就任命陳寔為功曹。
當時中常侍、山陽侯覽請太守高倫安排一個人做官,高倫就指示讓那人擔任文學掾。陳寔知道這人不稱職,但又不好違抗侯覽,就揣著委任文書去見高倫,說:“這個人不適合任用,但侯常侍的麵子又不能不給。我請求把他安排在其他部門,這樣就不會損害您的名聲了。”高倫同意了。鄉裡的人都奇怪陳寔為什麼舉薦這樣的人,陳寔卻始終不解釋。後來高倫被征召為尚書,郡裡的士大夫送他到綸氏縣。高倫對眾人說:“我之前受侯常侍請托用人,陳君暗中把委任文書退回來,讓我從其他途徑安排。最近聽說有人因此看不起他,這其實是我的過錯,因為我畏懼權貴。陳君這種‘好事歸功於主上,過錯歸到自己身上’的做法,實在難得!”陳寔卻堅持把過錯攬到自己身上,聽說這件事的人都讚歎不已,從此陳寔的品德讓天下人都心服口服。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後來陳寔擔任太丘長,他注重品德修養,施政清簡,百姓安居樂業。鄰縣有百姓前來歸附,陳寔總是耐心勸導,解釋清楚後,讓他們各自回到家鄉。上級官員到轄區巡查,官吏擔心有百姓告狀,請示陳寔是否要禁止。陳寔說:“百姓打官司是為了討回公道,禁止他們告狀,道理還怎麼申述?不要限製他們。”巡查官員聽說後感歎道:“陳君這樣處理問題,百姓怎麼會有冤屈呢!”最終也確實沒有百姓來打官司。後來因為沛國國相橫征暴斂,違反法律,陳寔就辭官離去,當地的官吏和百姓都非常懷念他。
鐘皓向來和荀淑齊名,李膺曾感歎說:“荀君的見識高明,很難有人比得上;鐘君的品德高尚,可以作為世人的榜樣。”鐘皓哥哥的兒子鐘瑾的母親,是李膺的姑姑。鐘瑾喜歡學習,仰慕古人,為人謙讓,和李膺同歲,兩人都很有名。李膺的祖父、太尉李修常說:“鐘瑾的性格很像我們李家,‘國家政治清明時,不會被埋沒;國家政治黑暗時,也能免於災禍’。”還把李膺的妹妹嫁給了鐘瑾。李膺對鐘瑾說:“孟子說‘人如果沒有是非之心,就不能算人’,弟弟你怎麼這麼不辨是非呢!”鐘瑾把這話告訴了鐘皓。鐘皓說:“元禮李膺字元禮)的祖父、父親都身居高位,家族興旺,所以他才能這樣無所顧忌!從前國武子喜歡揭彆人的短處,結果招來怨恨。現在哪裡是時候呢!要想保全自己和家人,還是謹慎低調為好。”
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庚寅年):
?正月:甲子日,朝廷大赦天下,更改年號。乙醜日,太後下詔把朝政大權歸還給桓帝,從此不再臨朝聽政。
?二月:甲寅日,太後梁氏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