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郡有個叫張修的人,用類似張角的妖術給人治病,他讓病人交出五鬥米,因此被叫做“五鬥米師”。這年秋天,七月,張修聚眾造反,攻打郡縣,當時的人把他們稱為“米賊”。
八月,皇甫嵩在蒼亭和黃巾軍交戰,抓獲了首領卜已。董卓攻打張角卻毫無戰果,最後獲罪。己巳日,朝廷又下令讓皇甫嵩去討伐張角。
九月,安平王劉續因犯下大逆不道的罪行被處死,封國也被廢除。一開始,劉續被黃巾軍俘虜,安平國人湊錢把他贖了回來。朝廷討論要不要恢複他的封國,議郎李燮說:“劉續作為藩王不稱職,還損害了朝廷的尊嚴,不該恢複封國。”但朝廷沒聽他的。李燮反而因為這番話,被指控誹謗宗室,罰去左校勞作。沒想到不到一年,劉續就因罪被殺,李燮這才官複原職,重新做回議郎。京城的人為此編了句話:“父親不願擁立皇帝,兒子不願擁立藩王。”
這年冬天,十月,皇甫嵩和張角的弟弟張梁在廣宗決戰。張梁的軍隊精銳勇猛,皇甫嵩一開始沒能取勝。第二天,他下令閉營休整,觀察敵軍動向,發現黃巾軍漸漸鬆懈。於是,皇甫嵩趁夜部署軍隊,天剛蒙蒙亮就衝向敵陣,一直戰到下午,終於大破敵軍,斬殺張梁,斬獲三萬首級,被逼跳河淹死的黃巾軍有五萬多人。張角此前已經病死,皇甫嵩命人挖開他的棺材,戮屍泄憤,還把首級送到京城示眾。十一月,皇甫嵩又在下曲陽攻打張角的另一個弟弟張寶,將其斬殺,這次又消滅了十多萬黃巾軍。朝廷隨即任命皇甫嵩為左車騎將軍,兼任冀州牧,封槐裡侯。皇甫嵩很愛護士兵,每次軍隊停下來,他都要等士兵們的營帳搭好,自己才去休息;士兵們都吃上飯了,他才肯吃飯,所以他帶兵打仗總是能取勝。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與此同時,北地的先零羌,以及枹罕、河關的盜賊發動叛亂,他們擁立湟中義從胡的北宮伯玉、李文侯為將軍,殺死護羌校尉泠征。金城人邊章、韓遂在西州一帶很有名望,這群盜賊把他們劫持過來,讓他們掌管軍事。邊章、韓遂殺了金城太守陳懿,還四處攻打州郡。
以前,武威太守仗著朝中有人,貪贓枉法、胡作非為。涼州從事、武都人蘇正和調查後,要治他的罪。刺史梁鵠害怕牽連到自己,想殺了蘇正和滅口,就去問漢陽長史、敦煌人蓋勳的意見。蓋勳和蘇正和向來有仇,有人勸蓋勳趁這個機會報複,但蓋勳說:“為了掩蓋陰謀殺害好人,這不是忠誠;趁人之危報複,這不是仁義。”他還勸梁鵠:“養鷹就是為了讓它捕獵,要是它抓住獵物就被煮了,那養它還有什麼用?”梁鵠這才打消念頭。蘇正和想去感謝蓋勳,蓋勳卻避而不見,說:“我是為梁使君出謀劃策,不是為了蘇正和。”兩人的仇怨還是和以前一樣。後來,刺史左昌挪用了幾萬軍糧,蓋勳前去勸阻,左昌大怒,派蓋勳和從事辛曾、孔常到阿陽駐紮抵禦賊寇,想找機會借軍事問題治他的罪。但蓋勳屢立戰功。等到北宮伯玉攻打金城時,蓋勳勸左昌去救援,左昌不聽。陳懿被殺後,邊章等人又把左昌圍困在冀城。左昌隻好召蓋勳等人來救,辛曾等人猶豫不決,不想前去。蓋勳生氣地說:“當年莊賈遲到,穰苴就揮劍斬了他。如今的從事,難道比古時候的監軍還重要?”辛曾等人這才害怕地跟著去了。蓋勳到了冀城,斥責邊章等人背叛朝廷。邊章等人說:“左使君要是早點聽您的話,派兵來打我們,我們或許還有改過的機會;現在我們罪大惡極,投降也沒用了。”說完就解圍而去。後來,叛亂的羌人把校尉夏育圍困在畜官,蓋勳和州郡軍隊前去救援,在狐盤被羌人打敗。蓋勳身邊隻剩不到一百人,自己也受了三處傷,但他仍端坐不動,指著木牌說:“把我的屍體放在這兒!”句就種羌的滇吾攔住手下說:“蓋長史是個賢人,殺了他就是違背天意。”蓋勳仰頭大罵:“該死的反賊,你們怕什麼,快來殺我!”羌人聽了都很震驚。滇吾下馬把馬讓給蓋勳,蓋勳不肯騎,最終被羌人俘虜。羌人佩服他的英勇忠義,沒敢加害,還把他送回漢陽。後來,刺史楊雍上表舉薦,蓋勳兼任漢陽太守。
張曼成死後,他的殘餘部下推舉趙弘為首領,黃巾軍的勢力又壯大起來,達到十多萬人,他們占據宛城。朱俊和荊州刺史徐璯等人合兵圍困宛城,從六月一直打到八月,都沒能攻破。有關部門上奏,請求召回朱俊。司空張溫上書說:“以前秦國任用白起,燕國任用樂毅,都是曆經多年才打敗敵人。朱俊討伐潁川已經有了戰果,如今他率軍南下,作戰方略也已製定。臨陣換將是兵家大忌,不如再給他一些時間,讓他將功贖罪。”皇帝這才作罷。朱俊繼續進攻,終於斬殺趙弘。但黃巾軍又推出韓忠為首領,繼續據守宛城抵抗。朱俊擂鼓攻打宛城西南,韓忠把全部兵力都調去防守;朱俊卻親自率領精銳從東北方向突襲,登上城牆殺入城中。韓忠隻好退守內城,惶恐之下請求投降。將領們都想接受,朱俊卻說:“打仗有時看似情況相同,實際形勢卻不一樣。當年秦末和楚漢相爭時,天下沒有固定的君主,所以要獎賞歸降的人,鼓勵更多人來投奔。但現在天下一統,隻有黃巾軍造反。接受他們投降,無法起到勸人向善的作用,隻有堅決討伐,才能起到懲戒的效果。要是這次接受投降,以後他們嘗到甜頭,有利就進攻,失利就乞降,這是縱容敵人,絕非良策。”於是下令繼續猛攻,但連續進攻都沒能成功。朱俊登上土山觀察敵情,對司馬張超說:“我明白怎麼回事了。敵人現在外圍堅固,內營被困,我們不接受投降,他們又衝不出去,所以才拚死抵抗。萬人一心,尚且難以抵擋,何況十萬大軍!不如撤掉包圍圈,集中兵力攻城。韓忠看到包圍解除,肯定會出城逃跑。一旦出城,軍心就散了,到時候就好對付了。”果然,朱俊一撤圍,韓忠就帶兵出戰,朱俊趁機出擊,大破敵軍,斬殺一萬多人。南陽太守秦頡卻趁亂殺了韓忠。剩下的黃巾軍又推舉孫夏為首領,退回宛城駐紮。朱俊加緊進攻,司馬孫堅一馬當先,率先登城。癸巳日,漢軍攻破宛城,孫夏逃走。朱俊追到西鄂精山,再次打敗黃巾軍,又斬殺一萬多人。至此,黃巾軍主力被打散,其他州郡陸續平定叛亂,每個郡都斬殺了幾千名黃巾軍。十二月,己巳日,皇帝大赦天下,改了年號。
豫州刺史、太原人王允打敗黃巾軍後,繳獲了張讓賓客和黃巾軍勾結的書信,並上奏朝廷。皇帝因此斥責張讓,張讓趕緊磕頭謝罪,最後竟然沒被治罪。從此,張讓懷恨在心,找機會誣陷王允,導致王允被捕入獄。幸好趕上大赦,王允官複原職,繼續做刺史。可沒過十天,他又因其他罪名被捕。楊賜不想讓王允再受折磨,派人勸他說:“您因為張讓的事,一個月內兩次被捕。那幫惡人陰險毒辣,您可要早做打算!”王允手下幾個性情剛烈的從事,流著淚端來毒藥,想讓他自殺免受屈辱。王允卻大聲說:“我身為臣子,得罪了君主,就該伏法受死,向天下謝罪,怎麼能喝毒藥求死!”說完,他一把推開藥杯,毅然走向囚車。到了廷尉府,大將軍何進、楊賜和袁隗一起上書求情,王允這才免去死刑。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中平二年公元185年)
這一年春天,正月,全國爆發大規模瘟疫,百姓苦不堪言。
到了二月己酉日,南宮的雲台突發大火;第二天庚戌日,樂城門也被大火吞噬。
中常侍張讓、趙忠勸皇帝向天下的田地征稅,每畝征收十錢,用來修繕宮室、鑄造銅人。樂安太守陸康上書勸阻說:“以前魯宣公按畝征稅,蝗蟲災害就隨之而來;魯哀公增加賦稅,孔子都表示反對。怎麼能掠奪百姓財物,去鑄造沒用的銅人呢?這是舍棄聖人的告誡,自蹈亡國的覆轍啊!”皇帝身邊的寵臣誣陷陸康,說他用亡國之事來比喻聖明君主,犯了大不敬之罪。於是,朝廷用囚車將陸康押送到廷尉府治罪。侍禦史劉岱上書為他辯解,陸康才得以獲釋,回到家鄉。陸康是陸續的孫子。
朝廷又下詔,讓各州郡征發優質的木材和紋理美觀的石頭,運送到京城。然而,黃門常侍卻百般挑剔,說送來的材料不合格,然後強行壓價購買,價格隻有原價的十分之一。買完之後,宦官們又不及時接受,導致大量的木材堆積腐爛,宮室修了好幾年都沒完工。刺史、太守還趁機私自增加賦稅,百姓怨聲載道。朝廷還派西園的騎士分路催促,這些人到了地方恐嚇州郡官員,大肆收受賄賂。
當時,刺史、二千石官員,以及茂才、孝廉等官員的升遷調動,都要到西園去談價錢,交夠錢才能走馬上任。那些清正廉潔的官員不願這麼做,請求不去赴任,也會被強行派遣。巨鹿太守、河內人司馬直剛剛被任命新職,因為他一向清廉,朝廷給他減免了三百萬錢的“買官費”。司馬直接到詔書後,悵然若失:“身為百姓的父母官,卻要剝削百姓來滿足朝廷的要求,我實在不忍心。”他以生病為由推辭,朝廷卻不批準。走到孟津時,司馬直上書,深刻地陳述了當下朝廷的種種過失,然後服毒自殺。這份奏疏呈上後,皇帝才暫時停止征收修繕宮室的錢。
朝廷任命朱俊為右車騎將軍。
自從張角發動叛亂後,各地盜賊紛紛起事,像博陵的張牛角、常山的褚飛燕,還有黃龍、左校、於氐根、張白騎等,數都數不過來。勢力大的有兩三萬人,小的也有六七千人。張牛角和褚飛燕聯合攻打癭陶,張牛角被流箭射中,臨死前讓部下尊奉褚飛燕為統帥,褚飛燕也改姓了張。張燕身手輕盈、勇猛敏捷,在軍中被稱為“飛燕”。很多山穀裡的盜賊都來歸附他,隊伍越來越壯大,發展到近百萬人,號稱“黑山賊”。河北各郡縣都深受其害,朝廷卻拿他們沒辦法。後來張燕派人到京城,上書請求歸降。朝廷便任命他為平難中郎將,讓他管理河北各山穀的事務,每年還能推薦孝廉和計吏。
司徒袁隗被免職。
三月,廷尉崔烈被任命為司徒。崔烈是崔寔的堂兄。當時,很多三公之位都是官員通過向常侍、宮中乳母行賄,在西園交錢才得到的。段熲、張溫等人雖然有功勞和名聲,也都是靠送禮才登上三公之位。崔烈通過皇帝乳母,送了五百萬錢,才當上司徒。冊封那天,天子親臨,百官齊聚。皇帝卻對身邊的親信說:“真後悔沒再堅持一下,這官位本可以賣到千萬錢!”程夫人在一旁說:“崔公可是冀州名士,哪肯輕易買官?多虧了我,他才肯出這筆錢,怎麼還不知好歹!”從此,崔烈的名聲一落千丈。
北宮伯玉等人率軍侵犯三輔地區,朝廷下詔,讓左車騎將軍皇甫嵩鎮守長安,負責討伐叛軍。
此時涼州的戰亂一直沒能平息,朝廷不斷向天下征發徭役賦稅。崔烈認為應該放棄涼州。皇帝下詔,召集公卿百官商議此事。議郎傅燮大聲說:“斬了司徒,天下才能安定!”尚書上奏,說傅燮在朝廷上侮辱大臣。皇帝詢問傅燮,傅燮回答說:“當年樊噲因為冒頓單於的無禮,憤怒地要出兵討伐,雖然是出於忠心,但季布還說‘樊噲該殺’。如今涼州是天下的交通要道,是國家的重要屏障。高祖剛建國時,派酈商平定隴右;世宗開拓疆土,設置了河西四郡,當時就有人說這是斬斷了匈奴的右臂。現在因為治理不當,導致一州叛亂,崔烈身為宰相,不想著為國家製定平息叛亂的計策,卻要割讓這片萬裡疆土,我實在難以理解!如果讓外族占據此地,他們憑借兵強馬壯發動叛亂,這將是天下最大的憂患,是國家最深的危機。崔烈要是不懂這些,那是愚蠢到了極點;要是明知如此還這麼說,那就是不忠。”皇帝覺得他說得有道理,便采納了他的建議。
夏天,四月庚戌日,天降大冰雹。
五月,太尉鄧盛被免職,太仆、河南人張延被任命為太尉。
六月,因為討伐張角有功,中常侍張讓等十二人被封為列侯。
秋天,七月,三輔地區遭遇螟蟲災害,莊稼受損嚴重。
皇甫嵩討伐張角時,路過鄴城,發現中常侍趙忠的住宅規格超出了製度,就上奏朝廷,將其沒收。還有中常侍張讓,私下向皇甫嵩索要五千萬錢,皇甫嵩不給。於是,這兩人上奏誣陷皇甫嵩,說他作戰連連失利,還浪費了大量錢財。朝廷將皇甫嵩召回,收回他左車騎將軍的印綬,削去六千戶食邑。八月,朝廷任命司空張溫為車騎將軍,執金吾袁滂為副將,去討伐北宮伯玉;同時任命中郎將董卓為破虜將軍,與蕩寇將軍周慎一同受張溫統領。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九月,特進楊賜被任命為司空。冬天,十月庚寅日,臨晉文烈侯楊賜去世。光祿大夫許相被任命為司空,許相是許訓的兒子。
諫議大夫劉陶上書說:“天下先是遭遇張角之亂,後來又遭到邊章進犯,如今西羌叛軍已經攻打河東,恐怕他們的勢力會越來越大,直逼京城。百姓現在隻想著逃跑保命,沒有一點向前戰鬥的勇氣。西邊的賊寇步步逼近,車騎將軍的軍隊孤立無援,如果作戰失利,後果將不堪設想。我知道我的話多次讓陛下厭煩,但我還是要說,因為國家安定我才能享受榮華,國家危亡我也會先遭殃。我再次陳述當下最緊要的八件事。”他的奏疏主要指出,天下大亂的根源在於宦官專權。宦官們一起誣陷劉陶:“之前張角叛亂,朝廷下詔恩威並施,從那以後,各地都已經改過自新。現在四方安寧,劉陶卻詆毀朝廷政令,專門說些妖言惑眾的話。各州郡都沒有上報,他怎麼會知道這些事?我們懷疑他和叛賊勾結。”於是,朝廷將劉陶逮捕,關進黃門北寺獄,每天嚴刑拷打。劉陶對使者說:“我遺憾自己沒能和伊尹、呂尚那樣的賢才同列,隻能和商朝的微子、箕子、比乾這些仁人誌士為伍。如今皇上殺害忠誠正直的大臣,下麵的百姓困苦不堪,這樣下去,國家離滅亡也不遠了,到時候後悔都來不及!”說完,便氣絕身亡。前司徒陳耽為人忠誠正直,被宦官怨恨,也遭到誣陷,死在獄中。
張溫率領各州郡的十多萬步兵、騎兵,駐紮在美陽。邊章、韓遂也帶兵來到美陽,張溫與他們交戰,屢次失利。十一月,董卓與右扶風鮑鴻等人合兵攻打邊章、韓遂,大獲全勝,邊章、韓遂逃到榆中。張溫派周慎率領三萬人追擊。參軍事孫堅勸周慎說:“賊軍城中沒有糧食,肯定要從外麵運糧。我希望能率領一萬人截斷他們的運糧通道,將軍您率領大軍在後麵接應,這樣賊軍必定陷入困境,不敢出戰。他們要是逃到羌人聚居地,我們再合力討伐,涼州就能平定!”周慎沒有聽從,他帶兵包圍榆中城,而邊章、韓遂分兵駐守葵園峽,反而截斷了周慎的運糧通道。周慎害怕,丟棄輜重撤軍。
張溫又派董卓率領三萬人討伐先零羌,董卓的軍隊在望垣北被羌人、胡人包圍,糧食斷絕。董卓就在渡河的地方假裝築堤捕魚,實際上卻暗中讓軍隊從堤下通過。等賊軍追來,決開的河水已經很深,無法渡河,董卓這才率軍撤回,駐紮在扶風。張溫用詔書召董卓前來,董卓過了很久才來見張溫。張溫責備董卓,董卓卻態度傲慢,回話很不客氣。孫堅上前,在張溫耳邊小聲說:“董卓不知悔改,還狂妄自大,應該以他不按時應召為由,按軍法將他斬殺。”張溫說:“董卓在河、隴地區一向威名赫赫,現在殺了他,我們西進就沒有依靠了。”孫堅說:“明公您親自率領朝廷大軍,威震天下,何必依賴董卓!看董卓剛才的樣子,根本沒把您放在眼裡,對上司無禮,這是第一罪;邊章、韓遂囂張跋扈多年,應該及時進兵討伐,董卓卻反對,動搖軍心,這是第二罪;董卓接受任務卻沒有戰功,應召又拖延,還態度傲慢,這是第三罪。古代名將統兵,沒有不果斷斬殺違法者而取得成功的。如今明公您對董卓網開一麵,不及時誅殺他,軍威和法令就會受損。”張溫不忍心下手,說:“你先回去吧,不然董卓會起疑心。”孫堅這才退下。
中平二年公元185年)
這一年,漢靈帝在西園建造了一座萬金堂,把大司農掌管的金銀錢財、絲綢布帛都搬進堂裡堆積起來。他還把幾千萬錢分彆寄存在小黃門、常侍等宦官家裡,又在河間購置田地房產,修建豪華的府第樓閣,儘情享受奢靡生活。
中平三年公元186年)
春天,二月,江夏的士兵趙慈發動叛亂,殺死了南陽太守秦頡。
庚戌日,皇帝大赦天下。
太尉張延被罷免。朝廷派使者拿著符節到長安,任命張溫為太尉。張溫成為第一個在京城之外被任命為三公的官員,這在當時也是一件新鮮事。
中常侍趙忠被任命為車騎將軍。皇帝讓趙忠評定討伐黃巾軍的功勞。執金吾甄舉對趙忠說:“傅南容傅燮)之前在東路軍中作戰有功,卻沒被封侯,天下人都很失望。如今將軍您身負重任,應該選拔賢才,為受冤屈的人伸冤,這樣才能讓大家心服口服。”趙忠聽了他的建議,派弟弟城門校尉趙延去拉攏傅燮。趙延對傅燮說:“你隻要稍微討好一下我哥哥趙常侍,封個萬戶侯都不在話下!”傅燮一臉嚴肅地拒絕道:“有功勞卻得不到表彰,這是命。我傅燮豈是那種謀求私下賞賜的人!”趙忠因此更加懷恨在心,但又忌憚傅燮的名聲,不敢直接加害,就把他調離京城,派去當漢陽太守。
皇帝讓鉤盾令宋典修繕南宮玉堂,又讓掖庭令畢嵐鑄造了四個銅人,還鑄了四口大鐘,每口鐘容量達二千斛。畢嵐又鑄造了天祿、蝦蟆形狀的吐水裝置,放在平門外橋東,通過巧妙設計讓水流入宮中。他還製作了翻車灌溉工具)和渴烏吸水裝置),安裝在橋西,用來灑掃南北郊的道路,皇帝覺得這樣能節省百姓灑掃道路的費用,卻不知這背後又增加了多少勞役和開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五月壬辰日是月底,出現了日食。
六月,荊州刺史王敏討伐趙慈,成功將其斬殺,暫時平定了這股叛亂。車騎將軍趙忠也被罷免。
冬天,十月,武陵的蠻人發動叛亂,被郡裡的軍隊打敗。
之前被罷免的太尉張延,遭到宦官誣陷,被關進監獄後含冤而死。
十二月,鮮卑族侵犯幽州和並州。
朝廷把在外地作戰的張溫召回京城。
中平四年公元187年)
春天,正月己卯日,皇帝再次大赦天下。
二月,滎陽的盜賊殺死了中牟縣令。三月,河南尹何苗前去討伐滎陽的盜賊,取得勝利,因功被任命為車騎將軍。
韓遂殺死了邊章、北宮伯玉和李文侯,吞並了他們的軍隊,手握十多萬兵力,進而包圍了隴西。隴西太守李相如叛變,與韓遂聯合起來。涼州刺史耿鄙率領六郡的軍隊前去討伐韓遂。耿鄙十分信任治中程球,可程球卻利用職權謀取私利,當地的士人百姓都對他恨之入骨。漢陽太守傅燮勸耿鄙說:“您治理政務的時間不長,還沒能讓百姓信服教化。賊軍聽說大軍將至,一定會齊心協力抵抗。邊地的士兵大多勇猛,他們的鋒芒很難抵擋。而我們這支新組建的軍隊,上下還沒有磨合好,萬一內部發生變故,到時候後悔都來不及。不如先停止進軍,修養德行,明確賞罰製度。賊軍見我們按兵不動,一定會認為我們膽怯,他們內部的惡人就會爭權奪勢,必然會產生分裂。然後我們再率領訓練有素的士兵,去討伐已經分裂的賊軍,這樣就能輕鬆取得勝利。”但耿鄙沒有聽從傅燮的建議。
夏天,四月,耿鄙率軍走到狄道時,州彆駕突然響應賊軍,先是殺死了程球,接著又殺害了耿鄙。賊軍乘勢進軍,包圍了漢陽。漢陽城裡兵力少、糧食也快吃完了,可傅燮依然堅守城池。
當時,幾千名北地的胡騎跟隨賊軍攻打漢陽郡,他們一直感念傅燮的恩德,一起在城外磕頭,請求護送傅燮回到家鄉。傅燮年僅十三歲的兒子傅乾對父親說:“如今國家昏暗混亂,導致父親在朝廷裡無法容身。現在咱們守不住這座城了,不如就聽從羌人、胡人的請求,先回家鄉,等以後遇到明主,再出來輔佐他。”傅乾話還沒說完,傅燮就感慨地長歎道:“你知道我一定會死!最厲害的人能通曉事理、靈活處世,次一等的人也要堅守氣節。當年殷紂王暴虐無道,伯夷寧願餓死也不吃周朝的糧食。如今我生逢亂世,如果不能培養浩然正氣,吃著國家的俸祿,卻又想逃避災難,這怎麼行!我還能去哪裡呢,今天必死在此地!你很有才智,一定要努力上進!主簿楊會,就像當年保護趙氏孤兒的程嬰一樣,值得托付。”狄道人王國派前酒泉太守黃衍去勸傅燮:“天下已經不再是漢朝的了,您願意當我們的首領嗎?”傅燮手按劍柄,怒斥黃衍:“你身為朝廷官員,竟然反過來為賊軍當說客!”隨後他指揮身邊的士兵進軍,最終在戰場上壯烈犧牲。
耿鄙的司馬、扶風人馬騰也起兵反叛,與韓遂聯合,共同推舉王國為首領,在三輔地區燒殺搶掠。
太尉張溫因為賊寇沒有平定,被罷免官職,司徒崔烈被任命為太尉。五月,司空許相被任命為司徒,光祿勳、沛國人丁宮被任命為司空。
當初,張溫征調幽州的三千烏桓精銳騎兵去討伐涼州,前中山相、漁陽人張純請求率領這支軍隊,張溫沒有同意,而是讓涿縣縣令、遼西人公孫瓚帶領。軍隊走到薊中時,烏桓人因為軍糧和賞賜拖欠,大多叛逃回自己的國家。張純因為沒能統領軍隊而心懷怨恨,就和同郡的前泰山太守張舉,以及烏桓首領丘力居等人結盟,在薊中一帶燒殺搶掠,殺死了護烏桓校尉公綦稠、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太守陽終等人,聚集起十多萬人,駐紮在肥如。張舉自稱天子,張純自稱彌天將軍、安定王,還發布檄文給各州郡,聲稱張舉將取代漢朝,讓天子退位,命令公卿大臣前來迎接新主。
冬天,十月,長沙的盜賊區星自稱將軍,聚集了一萬多人叛亂。朝廷下詔,任命議郎孫堅為長沙太守,前去討伐。孫堅不負眾望,很快就平定了叛亂,因功被封為烏程侯。
十一月,太尉崔烈被罷免,大司農曹嵩被任命為太尉。
十二月,屠各胡發動叛亂。
這一年,朝廷公開售賣關內侯的爵位,價格是五百萬錢。
前太丘長陳寔去世,天下有三萬多人前來吊唁。陳寔在鄉裡一向公平待人,大家有了爭執,都找他評判是非。他總能把道理講得明明白白,讓人心服口服,事後也沒人抱怨。甚至有人感歎:“寧願受到刑罰,也不願被陳先生批評!”楊賜、陳耽每次被任命為公卿,同僚們都來祝賀,可他們卻總是感歎陳寔沒能登上更高的官位,覺得自己先於陳寔得到高位很慚愧。
喜歡資治通鑒白話版請大家收藏:()資治通鑒白話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