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庚子年)
春天正月,曹操武王)到了洛陽。二十三日,曹操去世。曹操這個人看人很準,不容易被人用假象蒙騙。他選拔人才眼光獨到,不管對方出身低微還是貧寒,隻要有才能就會任用,讓每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長處。
曹操和敵人對陣的時候,神態從容,看上去就像不想打仗一樣。但一旦抓住機會發起進攻,那氣勢就銳不可當。如果部下立了功,該獎賞的時候,他出手非常大方;要是沒有功勞還想討賞,他一點東西都不會給。曹操執法嚴格,誰犯了錯必定嚴懲,有時候懲罰完了自己也會傷心流淚,但絕不會因此赦免犯錯的人。他生性節儉,不喜歡奢華的東西。正是因為這些,他才能消滅各路割據勢力,幾乎統一了天下。
曹操去世的時候,太子曹丕還在鄴城,軍隊裡人心惶惶。一些官員想先隱瞞曹操去世的消息,諫議大夫賈逵卻認為這事瞞不住,於是公開了死訊。有人提議,各地城池的守將都應該換成曹操老家譙縣、沛縣的人。魏郡太守徐宣大聲反對說:“現在天下基本統一了,大家都願意為朝廷效力,何必非要用譙縣、沛縣的人,讓其他將士寒心呢!”這個提議這才作罷。
曹操的青州兵擅自敲著鼓成群結隊地離開,很多人覺得應該阻止他們,不聽從命令的就出兵討伐。賈逵說:“不行。”他反而發布公文,讓各地給這些青州兵提供糧食。鄢陵侯曹彰從長安趕來奔喪,見到賈逵就問曹操的玉璽印綬在哪裡,賈逵嚴肅地說:“國家早就有了繼承人,玉璽印綬可不是您該打聽的。”
曹操去世的消息傳到鄴城,太子曹丕哭得停不下來。中庶子司馬孚勸他說:“大王去世了,全天下的人都等著您拿主意呢。您對上要考慮祖宗宗廟,對下要為天下百姓著想,怎麼能像普通人那樣隻知道哭呢!”曹丕過了好一會兒才停下來,說:“你說得對。”當時大臣們剛聽到曹操去世的消息,聚在一起痛哭,亂成一團。司馬孚在朝堂上大聲說:“現在大王離世,天下人心惶惶,應該趕緊擁立繼承人,穩住大局,光哭有什麼用!”於是他驅散大臣,安排好禁衛,著手操辦喪事。司馬孚是司馬懿的弟弟。
大臣們覺得,太子曹丕即位得有皇帝的詔書才行。尚書陳矯卻說:“大王在外麵去世,天下人心惶惶。太子應該放下悲痛,馬上即位,才能穩定人心。而且大王的其他兒子就在附近,如果不趕緊即位,萬一出什麼變故,國家可就危險了。”於是他馬上準備好各種儀式和官員,一天之內就把事情都辦好了。第二天一早,以王後的命令,立太子曹丕繼承王位,並且大赦天下。沒多久,漢獻帝派禦史大夫華歆送來詔書,授予曹丕丞相印綬、魏王璽綬,還讓他兼任冀州牧。曹丕即位後,尊稱自己的母親王後為太後,並且把年號改成延康。
二月初一,發生了日食。二月十六日,曹丕任命太中大夫賈詡為太尉,禦史大夫華歆為相國,大理王朗為禦史大夫。二月二十一日,曹操被安葬在高陵。曹丕的弟弟鄢陵侯曹彰等人都回到自己的封國。臨菑國的謁者灌均揣摩曹丕的心思,上奏說:“臨菑侯曹植喝醉酒後狂妄無禮,還威脅朝廷使者。”曹丕因此把曹植貶為安鄉侯,又殺了曹植的黨羽——沛國的右刺奸掾丁儀、黃門侍郎丁廙和他們家裡的男丁。
魚豢評論說:俗話說“窮人不用學就知道節儉,地位低的人不用學就懂得恭敬”。這不是人的本性不同,而是環境造成的。要是曹操以前就對曹植等人有所防備,這些賢能的人,又怎麼會有爭奪王位的想法呢!曹彰就算心裡有不滿,也不至於做出什麼大事;曹植就更不可能造反了!結果楊修因為被認為是曹植的親信而被殺,丁儀因為站錯隊被滅族,真是太可悲了!
曹丕剛即位,開始設置散騎常侍、侍郎各四人,還規定宦官擔任官職不能超過各官署的令。他把這些規定寫成詔書,放在石匣裡保存起來。當時要選拔侍中、常侍,曹丕身邊的老部下暗示負責選拔的官員,想直接任用自己人,不再選拔其他人。司馬孚說:“現在新王剛剛即位,應該重用天下的英才,怎麼能借著這個機會,互相推薦自己人呢!如果官員不稱職,就算得到了職位也沒什麼值得看重的。”於是就另外選拔人才。
尚書陳群覺得朝廷選拔人才的方法不好,很多有才能的人沒被任用,就製定了九品中正製。在州郡設立中正官負責選拔人才,這些中正官都是從當地有見識、品德好的人中挑選出來的,他們負責給人才評定等級,分出高下。
五月初二,漢獻帝追尊曹操的父親太尉曹嵩)為太王,曹操的母親丁氏為太王後。曹丕任命安定太守鄒岐為涼州刺史,西平人麹演勾結周邊郡縣造反,抗拒鄒岐赴任。張掖人張進抓了太守杜通,酒泉的黃華也不接受太守辛機到任,兩人都自稱太守響應麹演。武威的三個胡人部落也跟著反叛。武威太守毋丘興向金城太守、護羌校尉蘇則求救,蘇則準備出兵救援,郡裡的人都覺得叛軍勢力太大,應該等大軍來。當時將軍郝昭、魏平已經駐紮在金城,但接到命令不能向西進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蘇則就找來郡裡的官員和郝昭等人商量說:“現在叛軍雖然人多,但都是臨時拚湊起來的,有些人是被迫加入的,不一定真心想反。我們趁著他們內部有矛盾發起進攻,那些被迫反叛的人肯定會脫離叛軍,這樣我們的力量就增強了,他們的力量就減弱了。我們既得到了更多的人,士氣也會大增,這時候去攻打叛軍,一定能取勝。要是等大軍來,時間拖得太久,那些原本不想造反的人也會和叛軍聯合在一起,到時候就很難分開他們了。雖然有詔書不讓我們擅自行動,但為了大局,靈活處理也是可以的。”郝昭等人同意了他的建議,於是出兵救援武威,收服了三個胡人部落,然後和毋丘興一起去張掖攻打張進。麹演聽說後,帶著三千步兵騎兵來見蘇則,嘴上說要來幫忙,其實想趁機搞事情。蘇則把他誘騙過來殺了,還拉著他的屍體在軍中示眾,麹演的黨羽都嚇得四處逃散。蘇則和各路軍隊包圍張掖,打敗了叛軍,殺了張進。黃華害怕了,請求投降,河西地區就此平定。
一開始,敦煌太守馬艾在任上去世,郡裡的人推舉功曹張恭代理長史。張恭派兒子張就去朝廷請求派新太守來。正好趕上黃華、張進叛亂,他們想拉攏敦煌一起造反,就把張就抓了起來,用刀威脅他。但張就寧死不屈,還偷偷給父親張恭寫信說:“父親您帶領敦煌百姓堅守忠義,大家都看得清楚,您可不能因為我被敵人抓了就放棄啊!現在大軍馬上就到了,您隻管加緊出兵牽製叛軍就行。希望您不要因為疼愛我,讓我死不瞑目。”張恭馬上帶兵攻打酒泉,又另外派了二百騎兵和官員,沿著酒泉北邊的邊界,向東去迎接太守尹奉。黃華想救張進,又擔心西邊張恭的軍隊會偷襲他的後方,隻好投降。張就最終平安無事,尹奉也順利到敦煌上任。朝廷下詔賜給張恭關內侯的爵位。
六月,曹丕率軍向南巡視。七月,孫權派使者來進獻禮物。蜀國將軍孟達駐紮在上庸,和副軍中郎將劉封關係不好,劉封還經常欺負他。孟達一氣之下,率領部下四千多家投降了魏國。孟達長得帥,又有才能,曹丕非常喜歡他,還和他同坐一輛車,任命他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曹丕把房陵、上庸、西城三個郡合並成新城郡,讓孟達擔任新城太守,把西南地區的軍事交給了他。行軍長史劉曄勸曹丕說:“孟達這個人隻想著占便宜,又仗著自己有點本事喜歡耍小聰明,肯定不會真心感恩。新城郡和孫權、劉備的地盤挨著,他要是叛變,會給國家帶來大麻煩。”但曹丕沒聽進去。他派征南將軍夏侯尚、右將軍徐晃和孟達一起去攻打劉封。上庸太守申耽背叛劉封投降,劉封被打敗,逃回成都。
劉封本來是羅侯寇氏的兒子,劉備剛到荊州的時候,因為沒有兒子,就收養了他當養子。諸葛亮擔心劉封性格太強硬,劉備去世後很難控製,就勸劉備趁著這個機會除掉他。於是劉備就賜劉封自儘。武都的氐族首領楊仆率領族人歸順魏國。
七月二十七日,曹丕駐紮在譙縣,在城東大擺宴席,犒勞六軍將士和譙縣的父老鄉親,還安排了各種歌舞雜技表演。官員百姓紛紛敬酒祝賀,一直熱鬨到晚上才結束。
孫盛說:守喪三年的製度,從天子到平民百姓都應該遵守。所以即使是在三代末期、戰國七雄紛爭的混亂時代,也沒有人在短短十天半月就廢除喪服製度,在從墓地回來哭祭祖先時就丟掉喪杖。到了漢文帝的時候,改變了古代的製度,人倫綱紀一下子就被廢棄了。這使得當時的道德風氣變得淡薄,對後世百代的風俗也產生了不良影響。
魏文帝曹丕既然沿襲了漢代的製度,廢除了守喪大禮,在最應該哀傷的時候卻舉辦宴會奏樂,在開創帝業的初始階段就破壞了教化的根基。等到他接受漢獻帝的禪讓,又公開納漢獻帝的兩個女兒為妃嬪。由此可以預見,曹魏的國運不會長久,傳承的世代也會很短。
曹丕任命丞相祭酒賈逵為豫州刺史。當時天下剛剛安定,很多刺史都無法有效管理所轄郡縣。賈逵說:“州官原本是依據六條詔書來監察俸祿二千石以下的官員,所以以往考察官員的報告,都說他們嚴厲能乾、威風凜凜,有督察的才能,卻不說他們性情溫和寬厚,有慈愛和善的品德。如今地方官吏輕視法律,盜賊公然橫行,州官明明知道卻不檢舉糾察,那天下還能靠什麼來維持正道呢!”於是,他把二千石以下官員中,那些徇私枉法的人,全都上奏朝廷予以免職。對外,賈逵整頓軍隊;對內,他治理民政,興修水利,開墾農田,疏通運河,當地官吏百姓都稱讚他。曹丕說:“賈逵才是真正的刺史。”並通告天下,讓各地以豫州為榜樣,還賜給賈逵關內侯的爵位。
左中郎將李伏、太史丞許芝上奏說:“根據圖讖緯書,魏國取代漢朝是天意,有很多跡象可以證明。”大臣們趁機上書,勸曹丕順應天意民心稱帝,曹丕沒有答應。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冬季,十月十三日,漢獻帝在高祖廟祭祀,派代理禦史大夫張音帶著符節、捧著皇帝的玉璽和詔書,要把皇位禪讓給曹丕。曹丕三次上書推辭,然後在繁陽修築受禪壇。二十九日,曹丕登上祭壇,接受玉璽,正式即皇帝位,燃起大火祭祀天地、山川,更改年號,大赦天下。
十一月初一,曹丕封漢獻帝為山陽公,允許他繼續使用漢朝的曆法,享受天子的禮樂待遇;還封山陽公的四個兒子為列侯。曹丕追尊祖父曹嵩為太皇帝,父親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尊母親王太後為皇太後。把漢朝原來的諸侯王改封為崇德侯,列侯改封為關中侯。大臣們也都按照功勞大小,被封官晉爵。此外,曹丕還把相國改為司徒,禦史大夫改為司空。山陽公把兩個女兒獻給曹丕做妃子。
曹丕想要更改曆法,侍中辛毗進諫說:“魏朝繼承了舜、禹的正統,順應天命民心;而商湯、周武王是通過戰爭平定天下,才更改了曆法。孔子說:‘用夏朝的曆法最為適宜。’《左傳》也說:‘夏朝的曆法符合自然規律。’陛下何必一定要更改曆法呢!”曹丕覺得有道理,就聽從了他的建議。
當時大臣們都在歌頌魏國的功德,大多貶低漢朝;隻有散騎常侍衛臻公開說明禪讓的意義,稱讚漢朝的美好。曹丕多次看著衛臻說:“天下的珍寶,應該和山陽公共同分享。”
曹丕想要追封太後的父母,尚書陳群上奏說:“陛下憑借聖明的德行順應天命,開創基業,改革製度,這些都應該成為後世永遠遵循的典範。查閱古代典籍,沒有給婦女分封土地、授予爵位的製度。按照禮法,婦女的地位是根據丈夫的爵位來確定的。秦朝違背古法,漢朝沿襲了秦朝的做法,這都不是先王製定的好製度。”曹丕說:“這個建議很好,那就不要施行追封了。”於是,他還將此定為製度,收藏在宮廷的檔案庫中。
十二月,開始營建洛陽宮。十七日,曹丕前往洛陽。
曹丕對侍中蘇則說:“之前打敗酒泉、張掖後,西域派使者到敦煌,進獻了直徑一寸的大珍珠。能不能再派人去購買一些?”蘇則回答說:“如果陛下的德政能使中原百姓融洽和睦,讓仁德傳播到沙漠地區,這些珍寶不用求就會自己送來。要是靠派人去買來,那就沒什麼珍貴的了。”曹丕聽後,默默不語。
曹丕征召東中郎將蔣濟擔任散騎常侍。當時,曹丕下詔給征南將軍夏侯尚說:“你是我的心腹大將,特彆委以重任,你可以作威作福,決定人的生死。”夏侯尚把詔書拿給蔣濟看。蔣濟來見曹丕時,曹丕問他在外邊聽到和看到了什麼,蔣濟回答說:“沒有聽到什麼特彆好的事情,隻聽到了亡國的話。”曹丕聽後,氣得變了臉色,問他為什麼這麼說。蔣濟詳細地做了解釋,並說:“‘作威作福’,這是《尚書》中明確的告誡。天子說話不能隨便,古人對此非常慎重,希望陛下明察!”曹丕立刻派人追回了之前的詔書。
曹丕想把冀州十萬戶士兵的家屬遷徙到河南,充實當地人口。當時正趕上大旱,又鬨蝗災,百姓饑餓,各部門官員都認為不能這樣做,但曹丕堅持要這麼辦。侍中辛毗和朝中大臣一起請求麵見曹丕,曹丕知道他們是來勸諫的,就板著臉等著他們。大臣們都不敢說話,辛毗說:“陛下想遷徙士兵家屬,是出於什麼考慮呢?”曹丕說:“你認為我這樣做不對嗎?”辛毗說:“確實認為不對。”曹丕說:“我不和你討論這件事。”辛毗說:“陛下不認為我沒才能,把我安排在身邊,讓我擔任謀議之官,怎麼能不和我討論呢!我所說的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國家考慮,陛下怎麼能對我發火呢!”曹丕不回答,起身走進內室。辛毗跟上去拉住他的衣襟,曹丕用力甩動衣袖,不回頭,過了很久才出來,說:“佐治辛毗字佐治),你逼我逼得也太緊了吧!”辛毗說:“現在遷徙百姓,既會失去民心,又沒有糧食供給他們,所以我不敢不極力勸諫。”於是,曹丕隻遷徙了一半的人。
有一次,曹丕外出射野雞,回頭對大臣們說:“射野雞太快樂了!”辛毗說:“對陛下來說是很快樂,對臣下們來說卻是很辛苦。”曹丕聽後,默默不語,此後就很少再出去射野雞了。
黃初二年公元221年,辛醜年),春天正月,曹丕任命議郎孔羨為宗聖侯,負責祭祀孔子。三月,加封遼東太守公孫恭為車騎將軍,同時重新開始使用五銖錢。
蜀地傳言漢獻帝已經遇害,於是劉備為漢獻帝發喪,穿上喪服,追諡他為孝湣皇帝。劉備的部下紛紛稱有祥瑞出現,勸劉備稱帝。前部司馬費詩上書說:“殿下因為曹操父子逼迫天子篡位,所以才奔波萬裡,召集軍隊,準備討伐逆賊。如今大敵還沒有消滅,就先自己稱帝,恐怕會讓人心生疑惑。當初漢高祖和項羽約定,先攻破秦朝的人就封王。等到劉邦攻下鹹陽,俘獲秦王子嬰,仍然推辭謙讓。何況如今殿下還沒有走出自己的領地,就想要稱帝自立呢!我實在認為殿下不應該這樣做。”劉備聽了很不高興,把費詩降職為永昌從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夏季,四月初六,劉備在成都武擔山之南登基稱帝,大赦天下,改年號為章武。任命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
臣司馬光說:上天生下眾多百姓,他們無法自己管理自己,所以就共同擁戴一個君主來治理。如果君主能夠禁止暴行、消除禍害,保全百姓的生命,獎賞善行、懲罰惡行,使社會不至於混亂,這樣的人就可以稱為君主。在夏、商、周三代以前,天下的諸侯國有上萬個,凡是擁有百姓和土地的,都可以稱為君主。能夠統合萬國並統治他們,製定法律製度,頒布號令,而天下沒有人敢違抗的,就稱為王。
當王道衰落的時候,強大的國家能夠率領諸侯尊奉天子,這樣的國家就稱為霸。所以自古以來,當天下混亂無道,諸侯互相爭鬥時,有時候很長時間都沒有天子,這種情況也是很多的。
秦朝焚書坑儒,漢朝建立後,學者們開始推崇“五德相生相克”的學說,認為秦朝是一個過渡朝代,處於木德和火德之間,隻能稱為霸,不能稱為王,於是關於正統和閏統的爭論就開始了。
到漢朝滅亡後,三國鼎立;晉朝失去統治能力,五胡亂華;南朝宋、北魏以後,南北分裂,各自編寫國史,互相排斥貶低,南方稱北方為“索虜”,北方稱南方為“島夷”。
到朱氏取代唐朝,天下四分五裂,後梁太祖朱溫進入汴京,有人把他比作篡權的王莽、窮奇,對後梁的年號和曆史都棄而不記。這些都是出於個人偏見的說法,不是公正客觀的論斷。
我學識淺薄,實在不足以辨彆前代的正統和非正統。但我私下認為,如果不能統一天下九州,就算有天子的名號,也沒有天子的實際權力。這些政權,無論屬於華夏還是夷狄,是仁義還是殘暴,國家大小、力量強弱,或者時代不同,總體上都和古代的諸侯國沒有區彆,怎麼能隻尊崇一個國家為正統,而把其他國家都視為偽政權呢?
如果認為隻有從上一代合法傳承下來的才是正統,那麼南朝陳接受了誰的傳承?北魏又接受了誰的傳承?如果認為占據中原地區的就是正統,那麼匈奴漢國、後趙、前燕、前秦、後秦、胡夏等政權所占據的土地,可都是五帝、三王的舊都。如果以道德來判斷是否正統,那麼一些小國家也有賢明的君主,夏、商、周三代末期,難道就沒有邪僻的君王嗎?
所以關於正統和閏統的爭論,從古到今,都沒有人能夠把其中的道理說通,讓人完全信服而不可動搖。我現在所記述的曆史,隻是想敘述國家的興衰,記錄百姓的安樂與疾苦,讓讀者自己去判斷其中的善惡得失,作為借鑒和警戒,並不像《春秋》那樣設立褒貶的標準,來扭轉亂世,恢複正道。
至於正統和閏統的問題,我不敢妄加判斷,隻是根據各個政權的實際功業來敘述。周朝、秦朝、漢朝、晉朝、隋朝、唐朝,都曾經統一過九州,並且把皇位傳給後代子孫。即使他們的子孫後來勢力微弱、流亡遷徙,但仍然繼承著祖宗的基業,還有複興的希望。而與他們爭奪天下的勢力,原本都是他們的臣屬,所以我用天子的製度來敘述這些朝代。
至於其他一些政權,地域大小、道德水平相當,誰也不能統一對方,名號沒有差彆,本來就不是君臣關係的,我都把它們當作列國來處理,對它們一視同仁,不抬高也不貶低,這樣差不多能不歪曲事實,接近公平公正。然而,在天下分裂的時候,不能沒有年、時、月、日來記錄事情發生的先後順序。
由於漢朝把政權傳給魏國,魏國又傳給晉朝,晉朝傳給南朝宋,一直到南朝陳,然後被隋朝取代;唐朝傳給後梁,一直到後周,然後被大宋繼承,所以我不得不采用魏國、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的年號,來記載各個政權的曆史事件。這並不是尊崇這些朝代而貶低其他朝代,也不存在正統和閏統的區彆。
劉備建立的漢政權,雖然自稱是中山靖王的後代,但家族關係已經非常疏遠,無法說清世代輩數和名位,就像南朝宋高祖劉裕自稱是楚元王的後代,南唐烈祖李昪自稱是吳王李恪的後代一樣,真假難以分辨。所以我不敢把劉備建立的漢政權和東漢光武帝劉秀、東晉元帝司馬睿所建立的政權相提並論,認為它能繼承漢朝的正統。
孫權把都城從公安遷到鄂縣,還把鄂縣改名為武昌。
五月辛巳日,劉備立夫人吳氏為皇後。吳氏是偏將軍吳懿的妹妹,以前是劉璋哥哥劉瑁的妻子。同時,劉備立兒子劉禪為皇太子,還為劉禪娶了車騎將軍張飛的女兒做太子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