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紀六十四 (公元231年-234年)_資治通鑒白話版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資治通鑒白話版 > 漢紀六十四 (公元231年-234年)

漢紀六十四 (公元231年-234年)(2 / 2)

吳國陸遜帶兵進攻廬江,有人建議速救。滿寵說:“廬江雖小,但將領精、士兵強,能堅守。而且敵軍舍船步行二百裡來攻,後路空虛,我們巴不得他們來,現在應讓他們深入,隻怕他們跑了追不上。”於是整軍開往楊宜口,吳軍聽說後連夜逃走。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當時吳國年年有進攻計劃,滿寵上疏說:“合肥城南臨江湖,北離壽春遠,敵軍圍攻時可憑水勢,我軍救援卻要先破敵主力。敵軍來容易,我軍救難,不如把城內兵西移三十裡,依險建新城固守,這是引敵到平地、斷其歸路,是好計策。”

護軍將軍蔣濟反對:“這是向天下示弱,而且望見敵軍煙火就毀城,等於未攻先退,會讓敵軍搶掠無度,淮北都難守。”明帝沒同意。

滿寵再上表:“孫子說‘兵者詭道也,能而示之不能,以利驕敵,以勢懾敵’,這是說表象和實力不必一致。又說‘善動敵者形之’。現在敵軍未到就移城,是用假象誘敵。引敵遠離水域,擇機而動,外部取勝,內部獲利。”尚書趙谘支持滿寵,明帝最終同意。

青龍元年公元233年,壬子年)正月甲申,摩陂井中出現“青龍”,二月明帝去摩陂觀龍,改年號為“青龍”。

公孫淵派宿舒、孫綜向吳國上表稱臣,孫權大喜,大赦天下。三月,孫權派張彌、許晏、賀達率萬人,帶著金銀珠寶和九錫之物,渡海封公孫淵為燕王。從顧雍以下的大臣都勸諫:“公孫淵不可信,恩寵太厚,派官吏士兵護送宿舒、孫綜就行。”孫權不聽。

張昭說:“公孫淵背叛魏國怕被討伐,才遠來求援,並非本意。若他變心向魏表忠心,我們的使者回不來,豈不讓天下人笑話?”孫權反複反駁,張昭勸諫更急切。孫權大怒,按刀說:“吳國士人入宮拜我,出宮拜你,我敬你夠到位了,你卻多次當眾反駁我,我怕自己忍不住!”

張昭盯著孫權說:“我明知言不用卻竭儘忠言,是因為太後臨終時把我叫到床邊,遺詔顧命的話還在耳邊。”說著淚流滿麵。孫權把刀扔在地上,和他對哭,但還是派張彌、許晏去了。張昭氣自己的話不被聽,稱病不上朝。孫權恨他,用土堵他家門,張昭就在門內也用土封死。

夏天五月戊寅日,北海王曹蕤去世。

閏月庚寅初一,發生日食。

六月,洛陽宮裡的鞠室古代踢球的場所)失火。

鮮卑首領軻比能誘騙原本歸附魏國的鮮卑人步度根,和他結為親家,還親自率領一萬騎兵到陘北迎接步度根的家眷和物資。並州刺史畢軌上奏說要出兵,對外震懾軻比能,對內安撫步度根。魏明帝看了奏表後說:“步度根已經被軻比能拉攏,心裡肯定有疑慮。現在畢軌要是出兵,一定不要越過邊塞,跨過句注山。”但詔書還沒送到,畢軌就已經進軍到陰館駐紮,還派將軍蘇尚、董弼去追擊鮮卑人。軻比能派兒子率一千多騎兵迎接步度根的部落,和蘇尚、董弼在樓煩相遇交戰,結果蘇尚、董弼戰死,步度根和泄歸泥的部落都背叛魏國逃到塞外,和軻比能一起侵犯邊境。魏明帝派驍騎將軍秦朗率領中軍去討伐,軻比能逃到沙漠以北,泄歸泥則帶著自己的部眾前來投降。不久後,步度根被軻比能殺害。

公孫淵覺得吳國離得太遠,靠不住,就把孫權派來的張彌、許晏等人斬首,把首級送到洛陽,還沒收了他們帶來的士兵、物資和珍寶。冬天十二月,魏明帝下詔封公孫淵為大司馬、樂浪公。孫權聽說後,氣得大喊:“我六十歲了,什麼難事兒沒經曆過!最近卻被公孫淵這個小子耍得團團轉,實在太氣人了!不砍下這小子的頭扔到海裡,我都沒臉再治理國家!就算因此遭遇危險,我也不後悔!”

陸遜上書勸孫權:“陛下您英明神武,順應天命,在烏林打敗曹操,在西陵擊敗劉備,在荊州擒獲關羽。這三個人都是當世豪傑,卻都敗在您手裡。您的教化所到之處,百姓紛紛歸附,現在正要平定天下,統一大業。可您不能因為一時生氣,就大發雷霆,不顧危險,輕視自己的安危,這我實在想不通。我聽說,要走萬裡路的人不會中途停下腳步,要統一天下的人不會因小事損害大局。現在強敵還在邊境,遠方的部族也未完全臣服,陛下要是乘船遠征,一定會出問題,到時候後悔都來不及。如果國家大事進展順利,公孫淵不用討伐也會自己歸服。您何必為了遼東那點人和馬,放棄江東的根本大業呢!”

尚書仆射薛綜也上書說:“以前漢元帝想乘船,薛廣德寧願用脖子上的血染紅車駕來勸阻。為什麼呢?因為水上的危險太大,不適合帝王冒險。現在遼東是個小地方,城牆不堅固,也沒什麼防禦手段,武器簡陋,管理混亂,我們去了肯定能取勝,這確實像陛下您說的。但那裡土地貧瘠寒冷,種不了糧食,百姓習慣騎馬,經常遷徙。我們大軍一到,他們自知打不過,肯定四散逃跑,到時候連個人影都見不到,就算占了地也守不住,這是不能去的第一個原因。而且海上風浪大,還有成山的險關,海上航行危險多,一旦出事,就算有堯、舜的智慧,孟賁、夏育的勇猛,也派不上用場,這是第二個原因。此外,海上常常大霧彌漫,海水濕氣重,人很容易得腫病,還會互相傳染,出海的人很少不生病的,這是第三個原因。陛下您是上天選定的聖明君主,應該抓住時機平定叛亂,讓百姓安居樂業。現在大敵將滅,天下即將安定,您卻放棄穩妥的計劃,去冒險,這不是治國的好辦法,也是自古以來都沒發生過的事,這讓大臣們憂心忡忡,吃不好、睡不好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選曹尚書陸瑁也上書說:“魏國和我們接壤,隻要有機會,他們就會進攻。我們跨海求馬,討好公孫淵,本是為了解決眼前的急事,除掉心腹大患。但現在卻本末倒置,放棄近處的安穩去追求遠方的虛無,因為一時憤怒改變計劃,煽動大家冒險,這正是敵人希望看到的,不是我們吳國的好計策。而且用兵講究讓敵人疲勞,自己休整,其中得失差彆很大。遝渚離公孫淵的地盤還很遠,我們到了之後,兵力得分成三部分,一部分進攻,一部分守船,一部分運糧,人再多也沒法全部投入戰鬥。加上士兵背著糧食步行深入敵境,敵人騎兵多,隨時可能截擊。要是公孫淵耍詐,和魏國勾結,我們出兵時他們互相支援;就算他孤立無援,也可能逃跑,我們要是一時滅不了他,讓他逃到遠方,國內的山賊再趁機作亂,那就太危險了!”孫權一開始沒聽。陸瑁又上書說:“戰爭,本來是古代用來消滅暴亂、威懾四方的。但那些戰爭,都是在奸雄被鏟除、天下太平的時候,大臣們在朝堂上從容商議後才發動的。現在天下還不安定,各國對峙,我們應該先穩固根基,節省力量,不能在這個時候舍近求遠,讓軍隊疲勞。以前尉佗叛逆稱帝,當時天下太平,百姓富足,漢文帝都覺得遠征不容易,隻是下詔書警告他。現在還有強敵沒消滅,邊境還不安寧,不應該先去對付公孫淵。希望陛下克製怒氣,權衡利弊,讓軍隊暫時休整,暗中謀劃,以後再做打算,這才是天下的幸事!”孫權這才打消了念頭。

孫權多次派人去慰問、道歉,想請張昭出來做官,但張昭就是稱病不起。有一次孫權外出,特意路過張昭家門口叫他,張昭還是說病重不肯出來。孫權一急,讓人放火燒他家的門,想嚇唬他,可張昭還是不出來。最後孫權隻好讓人把火撲滅,在門口站了很久。張昭的兒子們一起把他扶起來,孫權用車把他接回宮裡,還狠狠責備了自己。張昭沒辦法,才重新出來參加朝會。

當初,張彌、許晏等人到了襄平,公孫淵想暗算他們,就先把他們帶來的官吏和士兵分散安置,其中中使秦旦、張群、杜德、黃強等六十人被安置在玄菟。玄菟在遼東東北二百裡,太守王讚手下隻有二百戶百姓。秦旦他們隻能住在百姓家裡,靠百姓施舍食物度日,就這樣過了四十多天。秦旦和張群等人商量說:“我們遠來卻辜負了使命,被扔在這兒,和死了沒區彆。現在看這個郡,實力很弱,如果我們齊心協力,一把火燒了城,殺了官吏,為國家報仇,然後赴死,也就沒遺憾了。總比像現在這樣苟且偷生,當一輩子俘虜強吧!”張群等人都同意。於是他們秘密約定,在八月十九日夜裡動手。可當天中午,就被郡裡一個叫張鬆的人告發了。王讚趕緊召集人手,關閉城門。秦旦、張群、杜德、黃強翻牆逃跑。當時張群膝蓋上長了毒瘡,走不快,杜德就一直攙扶著他。他們在山穀裡艱難地走了六七百裡,張群的傷勢越來越重,實在走不動了,隻能躺在草叢裡,幾個人相對哭泣。張群說:“我傷得太重,活不了多久了,你們趕緊往前走,說不定還能有活路,都在這兒等死,有什麼用呢!”杜德說:“我們萬裡奔波來到這兒,生死都要在一起,我不忍心丟下你。”最後他們讓秦旦、黃強先走,杜德留下來照顧張群,靠采摘野果充饑。秦旦、黃強走了幾天後,到了高句麗,他們宣讀孫權的詔書,還騙高句麗王位宮和他的主簿說,本來孫權有賞賜,結果被遼東搶走了。位宮等人一聽很高興,馬上接受詔書,派人跟著秦旦回去接張群、杜德,還派了二十五個人,護送秦旦等人回吳國。他們還給孫權上表稱臣,進貢了一千張貂皮、十具鶡雞皮。秦旦等人見到孫權時,激動得又哭又笑。孫權很讚賞他們的勇氣,封他們都做了校尉。

孫權出兵想包圍新城,但因為新城離水邊遠,吳軍在水上待了二十多天,都不敢下船。滿寵對將領們說:“孫權知道我們把城遷走了,肯定在他的人麵前吹牛。這次他大舉出兵,想一舉成功,雖然不敢直接來攻城,但一定會上岸炫耀兵力,顯示自己很厲害。”於是滿寵秘密派了六千步兵和騎兵,埋伏在肥水的隱蔽處等著。孫權果然帶兵上岸炫耀,滿寵的伏兵突然出擊,斬殺了幾百人,還有不少吳軍跳水逃命時被淹死。孫權又派全綜攻打六安,也沒能攻下。

蜀漢的庲降都督張翼執法嚴厲,南夷首領劉胄叛亂。丞相諸葛亮派巴西人、參軍馬忠接替張翼,召張翼回朝。有人勸張翼趕緊回去請罪,張翼說:“不行,我是因為沒能平定蠻夷叛亂,覺得自己不稱職才回去的。但接替我的人還沒到,我現在還在戰場,應該運送糧草,儲備物資,為消滅叛賊做準備,怎麼能因為要被罷官就耽誤國家大事呢!”於是他繼續認真處理事務,直到馬忠來交接才離開。馬忠借助張翼準備好的物資基礎,打敗了劉胄,並將他斬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諸葛亮鼓勵百姓務農,同時訓練軍隊。他發明了木牛、流馬,用來運輸糧食到斜穀口,並在那裡修建了存放糧食的邸閣。之後,他讓百姓和士兵休養生息,三年後才再次用兵。

青龍二年公元234年)

春天二月,諸葛亮率領十萬大軍從斜穀出兵攻打曹魏,還派使者聯絡東吳,約孫權同時出兵。三月庚寅日,退位的漢獻帝山陽公)去世,魏明帝穿著素服為他舉辦喪禮。己酉日,魏明帝下令大赦天下。到了夏天四月,大規模瘟疫爆發,崇華殿也突發火災。

諸葛亮的軍隊抵達郿縣,在渭水南岸紮營。司馬懿則帶領魏軍渡過渭水,背靠渭水修築營壘抵禦蜀軍。司馬懿對將領們說:“如果諸葛亮從武功出兵,沿著山勢向東進軍,那確實值得憂慮;但要是他向西前往五丈原,那大家就沒什麼可擔心的了。”結果諸葛亮真的在五丈原屯兵。雍州刺史郭淮對司馬懿說:“諸葛亮一定會爭奪北原,我們應該先占據那裡。”很多人覺得沒必要,郭淮解釋道:“要是諸葛亮跨過渭水登上北原,再和北山的軍隊聯合,切斷通往隴右的道路,煽動當地百姓和少數民族,對我們國家非常不利。”於是司馬懿派郭淮去駐守北原。郭淮的營壘還沒修築好,蜀軍就大批趕到,郭淮帶兵迎戰,將蜀軍擊退。諸葛亮想到之前幾次出兵,都是因為糧草供應不上,導致計劃無法實現,於是這次分出一部分士兵屯田,打算長期駐紮。蜀軍屯田的士兵和渭水岸邊的百姓混雜在一起勞作,但百姓生活不受乾擾,蜀軍也從不侵擾百姓。

五月,孫權親自率軍進駐巢湖口,目標是合肥新城,對外號稱有十萬大軍。他還派陸遜、諸葛瑾率領一萬多人進入江夏、沔口,向襄陽進發;將軍孫韶、張承進入淮河一帶,攻打廣陵、淮陰。六月,滿寵想率領各路軍隊救援新城,殄夷將軍田豫說:“敵人這次傾巢而出,目標不是小利,而是想用新城做誘餌,引我們的大軍前來。我們應該讓他們攻城,挫挫他們的銳氣,先彆和他們正麵交鋒。等他們攻不下城,士兵肯定疲憊懈怠,到時候我們再出擊,就能大獲全勝。要是敵人識破我們的計策,不攻城直接退走,那更好。現在如果貿然進兵,正中他們下懷。”

當時,駐守東方的將士都在輪流休假,滿寵上表請求召回中軍的士兵,同時召回正在休假的將士,等兵力集結後再進攻吳軍。散騎常侍廣平人劉邵建議說:“敵人剛到,軍心專一、士氣正盛,滿寵以少敵多,在當地作戰,如果馬上出擊,肯定打不過。滿寵請求增兵等待時機,沒什麼錯。我們可以先派五千步兵、三千精銳騎兵作為先頭部隊出發,大張旗鼓地前進,壯大聲勢。騎兵到合肥後,拉開隊列,多設旌旗戰鼓,在城下炫耀兵力,再繞到敵人後方,做出截斷他們退路、阻斷糧草運輸的架勢。敵人聽說我們大軍趕來,騎兵又切斷了後路,肯定會嚇得逃走,不用打就能破敵。”魏明帝采納了這個建議。滿寵想放棄新城的防守,把吳軍引到壽春,魏明帝不同意,說:“以前漢光武帝派兵占據略陽,最終打敗了隗囂。先帝在東邊設置合肥防線,南邊堅守襄陽,西邊鞏固祁山,敵人每次來犯,都在這三座城下吃敗仗,因為這些地方是兵家必爭之地。就算孫權攻打新城,肯定也攻不下來。我命令將領們堅守,我親自帶兵去征討,等我到的時候,孫權恐怕早就逃走了。”於是,魏明帝派征蜀護軍秦朗率領兩萬步兵和騎兵,協助司馬懿抵禦諸葛亮,還叮囑司馬懿:“你隻要堅守營壘,挫敗蜀軍的鋒芒就行。諸葛亮進攻不能得逞,想撤退我們也不追擊,等他們糧草耗儘,又搶不到東西,肯定會退走。等他們撤退時再追擊,這才是獲勝的萬全之策。”秋天七月壬寅日,魏明帝親自乘坐龍舟向東出征。滿寵招募壯士,燒毀了吳軍的攻城器械,還射死了孫權的侄子孫泰。此時吳軍很多將士也染上疾病。魏明帝的大軍離前線還有幾百裡時,先頭疑兵就到了。孫權原本以為魏明帝不會親自出征,聽說魏軍主力來了,嚇得趕緊撤軍,孫韶也跟著退兵了。

陸遜派親信韓扁給孫權送奏章,結果被魏軍巡邏兵抓獲。諸葛瑾聽說後十分驚慌,寫信給陸遜說:“主上已經撤軍,敵人得到韓扁,我們的虛實就全暴露了。而且現在水位下降,我們應該趕緊撤退。”陸遜沒有回複,反而催促士兵種葑草、豆子,還像往常一樣和將領們下棋、玩射箭遊戲。諸葛瑾說:“陸遜足智多謀,他這麼做一定有道理。”於是親自來見陸遜。陸遜說:“敵人知道主上撤軍,就沒了後顧之憂,會集中兵力對付我們。現在他們又守住了要害之地,如果我們表現出慌亂,士兵們軍心就會動搖。我們應該先穩住陣腳,再謀劃應變之策,然後才能撤退。現在要是直接後撤,敵人會以為我們害怕,趁機追擊,那我們必敗無疑。”於是,陸遜和諸葛瑾秘密製定計劃,讓諸葛瑾都督船隊,陸遜則率領全部兵馬向襄陽城進發。魏軍一向忌憚陸遜的威名,看到吳軍來攻,趕緊撤回襄陽城防守。諸葛瑾趁機率領船隊出發,陸遜則不慌不忙地整頓隊伍,大造聲勢,步行前往船隊,魏軍不敢逼近。走到白圍時,陸遜借口要去打獵,暗中派將軍周峻、張梁等人攻打江夏、新市、安陸、石陽,斬殺、俘虜了一千多人後返回。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大臣們認為司馬懿正和諸葛亮對峙,戰況膠著,魏明帝應該向西前往長安督戰。魏明帝說:“孫權已經逃走,諸葛亮也沒了氣勢,我們的大軍足以對付他,我沒什麼可擔心的。”於是進軍到壽春,記錄各位將領的戰功,根據功勞大小給予不同的封賞。

八月壬申日,曹魏將漢獻帝安葬在禪陵。辛巳日,魏明帝返回許昌。司馬懿和諸葛亮對峙了一百多天,諸葛亮多次挑戰,司馬懿就是堅守不出。諸葛亮沒辦法,派人給司馬懿送去巾幗婦人的服飾,想以此激怒他出戰。司馬懿果然大怒,上表魏明帝請求出戰。魏明帝派衛尉辛毗手持符節擔任軍師,去遏製司馬懿出戰。護軍薑維對諸葛亮說:“辛毗帶著符節來了,司馬懿肯定不會出戰了。”諸葛亮說:“他本來就不想打,之所以堅持請戰,不過是想在士兵麵前顯示自己有作戰的決心罷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他真有辦法打敗我,何必大老遠向皇帝請戰?”諸葛亮派使者到司馬懿軍中,司馬懿不詢問軍事情況,隻問諸葛亮的睡眠、飲食和辦事的勞累程度。使者回答說:“諸葛公早起晚睡,懲罰二十軍棍以上的事情,都要親自過問;每天吃的飯還不到幾升。”司馬懿對彆人說:“諸葛亮吃得少,操心的事又多,恐怕撐不了多久了!”

諸葛亮病情加重,蜀漢後主劉禪派尚書仆射李福前去探望,並詢問國家大事該如何安排。李福到了之後,和諸葛亮交談完就離開了,幾天後又回來了。諸葛亮說:“我知道你回來的目的,之前雖然談了一整天,但還有些話沒說完,你回來就是為了確定這些事吧。你想問的人,蔣琬比較合適。”李福道歉說:“之前確實忘了詢問重要的事,比如您百年之後,誰能擔當重任,所以才又回來。請問蔣琬之後,還有誰可以?”諸葛亮說:“費禕可以接替他。”李福又問費禕之後的人選,諸葛亮沒有回答。

就在這個月,諸葛亮在軍中去世。長史楊儀整頓軍隊準備撤回。百姓跑去告訴司馬懿,司馬懿立刻帶兵追擊。薑維讓楊儀調轉軍旗,擂響戰鼓,做出要反攻司馬懿的樣子,司馬懿趕緊收軍後退,不敢逼近。於是楊儀整頓好隊列有序撤離,進入山穀後才為諸葛亮發喪。百姓為此編了一句諺語:“死諸葛嚇跑活仲達。”司馬懿聽到後,苦笑著說:“我能預料他活著時的計策,卻預料不到他死後的安排啊。”司馬懿巡視諸葛亮的營壘和駐紮之地,感歎道:“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他一直追到赤岸,沒追上才返回。

蜀漢的前軍師魏延,作戰勇猛,很會帶兵,深受士兵愛戴。每次跟隨諸葛亮出征,他都請求率領一萬士兵,另走一條路,和諸葛亮在潼關會師,就像當年韓信的做法一樣,但諸葛亮擔心有風險,始終沒有同意。魏延經常抱怨諸葛亮過於謹慎,感歎自己的才華沒有得到充分施展。楊儀辦事乾練敏捷,諸葛亮每次出兵,楊儀都負責規劃部署、安排任務,計算糧草數量,他思考迅速,很快就能把各項事務安排妥當,軍隊的調度指揮也都靠他。魏延性格高傲自大,當時的人都刻意回避他、讓著他,隻有楊儀從不遷就魏延,魏延因此對楊儀恨之入骨,兩人的關係就像水火一樣不相容。諸葛亮深知兩人都有才華,一直不忍心偏袒一方而舍棄另一方。

費禕出使東吳時,孫權喝醉了酒,問費禕:“楊儀和魏延,不過是小人罷了。雖說他們偶爾能在關鍵時刻起點作用,但既然已經任用了他們,就不能輕易拋開。可一旦諸葛亮不在了,他倆必定會引發禍亂。你們蜀漢眾人卻懵懵懂懂,不提前防範,這哪裡是為子孫後代深謀遠慮的做法呢?”費禕回答道:“楊儀和魏延之間的矛盾,不過是私人恩怨罷了,他們並沒有像黥布、韓信那樣難以駕馭、企圖叛亂的心思。如今我們正要掃除強敵,統一天下,功業需要靠人才來成就拓展。如果因為擔心以後的隱患就棄用他們,就好比因為害怕有風浪,就事先把船槳扔掉,絕非長久之計。”

諸葛亮病重時,和楊儀、司馬費禕等人安排自己去世後的撤軍部署,下令讓魏延斷後,薑維在魏延之後;還說如果魏延不聽從命令,軍隊就自行出發。諸葛亮去世後,楊儀暫時秘不發喪,派費禕去試探魏延的想法。魏延說:“丞相雖然去世了,但我還在。丞相府的親信官員,可以護送丞相靈柩回去安葬,我自會率領大軍繼續進攻曹魏;怎麼能因為一個人的離世,就荒廢國家大事呢!再說我魏延是什麼人,憑什麼要受楊儀指揮,做斷後的將領!”魏延還拉著費禕一起商量哪些人留下繼續作戰、哪些人撤退,讓費禕和自己聯名寫信,通告各位將領。費禕騙魏延說:“我這就回去跟楊長史解釋清楚。楊長史是文官,很少參與軍事,肯定不會違抗命令。”說完,費禕出門上馬,一溜煙跑了。等魏延反應過來,已經追不上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魏延派人打探楊儀等人的動靜,發現他們打算按照諸葛亮生前製定的計劃,各個營寨依次撤軍,頓時大怒,搶在楊儀發兵之前,率領自己的部隊直接向南返回,還把沿途的棧道都燒毀了。魏延和楊儀分彆向朝廷上表,指責對方謀反,一天之內,緊急軍書不斷送到後主劉禪手中。劉禪詢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的意見,蔣琬和董允都擔保楊儀,懷疑魏延。楊儀等人派人砍樹開山,開通道路,日夜兼程,緊跟在魏延後麵。魏延搶先到達南穀口,派兵迎擊楊儀等人,楊儀則命令將軍何平在前麵抵禦。何平斥責魏延的先鋒部隊說:“丞相剛剛去世,遺體都還沒涼,你們怎麼敢做出這種事!”魏延的士兵們知道理虧在魏延這邊,都不願聽他的命令,紛紛散去。最後,魏延隻帶著幾個兒子逃亡,打算逃到漢中,楊儀派馬岱追上並斬殺了他,還誅滅了魏延三族。蔣琬率領宿衛各營向北進發,準備平亂,走了幾十裡路時,傳來魏延已死的消息,這才返回。起初,魏延想殺楊儀等人,是希望輿論能支持自己接替諸葛亮主持政務,所以他不向北投降曹魏,而是向南攻打楊儀,實際上並沒有謀反的意圖。各路軍隊回到成都後,朝廷大赦天下,追諡諸葛亮為忠武侯。之前,諸葛亮曾向後主上表說:“我在成都有八百株桑樹,十五頃薄田,子孫的衣食,自給自足還有剩餘。我不會另外經營產業來增加一絲一毫的財富。等我去世的時候,不會讓家裡有多餘的布帛,外麵有多餘的錢財,以免辜負陛下的信任。”他去世後,情況果然和他說的一樣。丞相長史張裔常常稱讚諸葛亮:“諸葛公獎賞從不遺漏關係疏遠的人,懲罰也不偏袒親近的人,沒有功勞就得不到爵位,就算有權有勢犯了法也不能免刑,這就是無論賢能還是平庸的人,都願意為他舍生忘死的原因啊!”

陳壽評價道:諸葛亮擔任丞相時,安撫百姓,明確法規製度,精簡官職設置,根據實際情況製定政策,待人開誠布公。對儘忠職守、有益時局的人,哪怕是仇人也必定獎賞;對觸犯法紀、懈怠職責的人,哪怕是親信也必定懲罰;對認罪悔過、真心服罪的人,哪怕罪行嚴重也會赦免;對花言巧語、掩飾過錯的人,哪怕罪行輕微也會處死。隻要有一點善行就會獎賞,哪怕是極小的惡行也會貶斥。他處理事務乾練熟練,能抓住問題的根本,依照官職名分來考核實際政績,絕不寬容弄虛作假的行為。最終,在蜀漢境內,百姓都敬畏且愛戴他。刑法政令雖然嚴厲,卻沒人怨恨,這是因為他處事公平,勸誡明確。諸葛亮真可謂是懂得治國的傑出人才,才能僅次於管仲、蕭何!

當初,長水校尉廖立自認為論才能名聲,都應該是諸葛亮的副手,卻一直擔任閒散官職,心中不滿,抱怨誹謗的話沒完沒了,後來被諸葛亮貶為平民,流放到汶山。諸葛亮去世後,廖立流著淚說:“我這輩子隻能做蠻夷之人了!”李平聽說諸葛亮去世的消息後,也發病去世了。李平生前一直希望諸葛亮能再次啟用自己,恢複他的官職,因為他覺得後來的人不會這麼做。

習鑿齒評論說:從前管仲剝奪伯氏駢邑三百戶的封地,伯氏到死都沒有怨言,聖人都覺得這很難得。而諸葛亮能讓廖立落淚,讓李嚴在他去世後抑鬱而死,這難道僅僅是沒有怨言這麼簡單嗎?水足夠平,那麼歪斜的東西也會以它為標準;鏡子足夠明亮,醜陋的人看了也不會發怒。水和鏡子之所以能洞察萬物卻不遭人怨恨,是因為它們沒有私心。水和鏡子沒有私心,尚且能避免非議,更何況大人君子懷著愛護眾生的心,廣施憐憫寬恕的德政,法律隻用在不得不使用的時候,刑罰隻加在明知故犯的人身上,封爵不是出於私心,誅殺也不憑個人喜怒,這樣天下還有誰會不心服口服呢!

蜀漢各地的百姓都請求為諸葛亮建立祠廟,後主劉禪不同意。於是百姓們就在過節時,在道路上私自祭祀。步兵校尉習隆等人上書說:“請在諸葛亮陵墓附近的沔陽建一座祠廟,以此來禁止百姓私自祭祀。”劉禪聽從了這個建議。

劉禪任命左將軍吳懿為車騎將軍,授予符節,讓他都督漢中;任命丞相長史蔣琬為尚書令,總攬國家政事,不久後又加任蔣琬行都護,授予符節,兼任益州刺史。當時,蜀漢剛剛失去諸葛亮這位主帥,遠近各地人心惶惶。蔣琬才能出眾,地位在百官之上,但他既沒有憂傷的表情,也沒有喜悅的神色,神態舉止和平常一樣,漸漸地,眾人開始對他信服。東吳得知諸葛亮去世後,擔心曹魏趁蜀漢衰弱攻打並吞並它,就增加了巴丘一萬守兵,一方麵是想在必要時救援蜀漢,另一方麵也是想趁機瓜分蜀漢土地。蜀漢得知後,也增加了永安的守軍,以防不測。劉禪派右中郎將宗預出使東吳,孫權問他:“東吳和蜀漢,就像一家人,可我聽說蜀漢增加了白帝城的守軍,這是為什麼?”宗預回答:“我覺得東吳增加巴丘的守軍,蜀漢增加白帝城的守軍,都是形勢所迫,都沒必要互相質問。”孫權聽後大笑,讚賞宗預坦率耿直,對他的禮遇僅次於鄧芝。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最新小说: 退婚後,我是全球最強富二代 穿越後我靠略懂成了文娛 異能讓我成為職業釣魚佬 平庸的人逆襲了 我家後門通未來垃圾場 亮劍抗美援朝我李雲龍逆天改命 我!國士無雙 黃埔剛畢業,係統逼我當諜戰之王 穿越異世界,魔法咒語竟是中文 一戰:凋零於冬下的鳶尾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