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紀六十六 (公元238年-245年)_資治通鑒白話版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資治通鑒白話版 > 漢紀六十六 (公元238年-245年)

漢紀六十六 (公元238年-245年)(2 / 2)

?春天:零陵太守殷劄建議吳王:“曹魏接連出事,現在幼主當政,正是機會!陛下應親率大軍,讓諸葛瑾、朱然攻襄陽,陸遜、朱桓攻壽春,再聯合蜀漢攻隴右,多路夾擊,許、洛兵力必然分散,我們趁機定天下。如果不傾巢而出,隻是小打小鬨,容易失敗,反而消耗實力。”但吳王沒采納。

?四月,全琮攻淮南、決開芍陂水,諸葛恪攻六安,朱然圍樊城,諸葛瑾攻柤中。魏國征東將軍王淩、揚州刺史孫禮在芍陂擊敗全琮,荊州刺史胡質率輕兵救樊城,有人說“敵強彆硬拚”,胡質說:“樊城城低兵少,必須進軍支援,不然就危險了!”他帶兵靠近圍城,城中才安定下來。

?五月:吳國太子孫登去世,這對孫權打擊不小,也讓吳國朝堂人心浮動。

?六月:吳國還在荊州用兵,魏國太傅司馬懿說:“柤中地區有十萬百姓和少數民族,被困在漢水以南,沒個依靠,樊城被圍了一個多月,情況危急,我得親自去救援!”司馬懿帶兵奔赴樊城,吳軍聽說後連夜逃跑。魏軍追到三州口,繳獲不少物資才撤回。

?閏月:吳國大將軍諸葛瑾去世。他的大兒子諸葛恪之前已封侯,孫權就讓諸葛恪的弟弟諸葛融繼承爵位、掌管軍隊,駐紮在公安。

?蜀漢大司馬蔣琬覺得諸葛亮以前多次從秦川出兵,道路艱險,運糧太難,最後都沒成功。於是他想打造大批戰船,從漢水、沔水順流東下,攻打魏國的興、上庸二郡。但他舊病複發,計劃一直沒能實施。蜀漢的大臣們都覺得,萬一打不贏,逆流回軍太困難,這不是長久之計。後主劉禪派尚書令費禕、中監軍薑維去傳達意見。蔣琬隻好上書說:“魏國占據九州,根基太深,一時半會兒滅不了。要是我們和吳國東西夾擊,就算不能馬上成功,也能慢慢蠶食它的地盤。但吳國幾次約定出兵都沒結果。我和費禕商量,涼州是胡族邊塞的關鍵地,進可攻退可守,羌、胡百姓又一心向往蜀漢,不如讓薑維當涼州刺史。他出征時,我帶兵接應。涪城水陸交通便利,不管哪裡出事都能快速支援,我申請把軍隊駐紮到涪城。”劉禪同意了。

魏國朝廷想在揚州、豫州一帶大規模屯田儲糧,派尚書郎鄧艾去考察陳縣、項縣到壽春的區域。鄧艾提議:“當年曹操靠屯田在許都積蓄糧草,平定四方。現在東南是主要戰場,每次大軍出征,運糧的人力就占一半,花費巨大。陳縣、蔡縣之間土地肥沃,可以整合許昌周邊的稻田,集中用水,在淮北屯兩萬兵、淮南屯三萬兵,輪流休息,保證始終有四萬人一邊屯田一邊防守。再挖些水渠灌溉農田、疏通漕運。這樣算下來,每年能存五百萬斛糧食當軍資,六七年就能存三千萬斛,十萬大軍吃五年都夠,到時候打吳國準能贏!”司馬懿覺得這主意好。這一年,魏國開始挖漕渠,後來每次對東南用兵,軍隊坐船就能直達長江、淮河,糧草充足還不怕運輸出問題。

管寧名聲和品行都高潔得沒話說,遠遠看去讓人覺得高不可攀,但一接觸又發現他特彆隨和。他總能用小事引導人向善,大家都被他感化。他去世時,不管認不認識他的人,聽說後都忍不住歎氣惋惜。

正始三年公元242年)

?正月:蜀漢薑維帶偏師從漢中撤回,駐紮在涪城。

孫權立兒子孫和為太子,大赦天下。但到了八月,又封孫和的弟弟孫霸為魯王,而且對孫霸的寵愛和孫和幾乎沒差彆。尚書仆射是儀兼任魯王的老師,多次上書勸孫權:“魯王有才有德,應該派他鎮守四方,做國家的屏障。而且太子和魯王的待遇得有差彆,才能明確上下尊卑,端正教化。”但孫權根本不聽。

三月,昌邑景侯滿寵去世;七月,領軍將軍蔣濟升任太尉。

孫權派將軍聶友、校尉陸凱帶三萬大軍攻打儋耳、珠崖今海南島)。

正始四年公元243年)

?正月:魏國皇帝曹芳行冠禮成年禮)。吳國諸葛恪突襲六安,擄走不少百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四月:曹芳立甄氏為皇後,大赦天下。甄皇後是文昭皇後哥哥甄儼的孫女。

?五月初一:發生日全食。

蜀漢蔣琬從漢中撤回涪城,病情加重,他讓漢中太守王平擔任前監軍、鎮北大將軍,鎮守漢中。十一月,劉禪任命費禕為大將軍,總攬尚書台事務。

吳國丞相顧雍去世。諸葛恪派人偷偷偵查魏國路徑,打算攻打壽春。司馬懿得到消息,帶兵進駐舒縣,準備反擊。孫權趕緊讓諸葛恪把軍隊撤到柴桑。

步騭、朱然向孫權報告:“從蜀國回來的人都說,蜀國想背棄盟約,和魏國勾結,又是造船又是修城。蔣琬守漢中,聽說司馬懿南下,不僅不趁機夾擊,反而撤回成都附近,肯定有問題,得早做防備!”孫權卻回信說:“我們對蜀國不薄,又是送禮又是結盟,他們怎麼會這樣?司馬懿之前來舒縣,沒幾天就走了,蜀國離得那麼遠,哪知道情況緊急不緊急?以前魏國想打漢川,我們這邊剛準備好,魏國就撤了,蜀國難道就該因此懷疑我們?傳言不可信,我拿身家性命擔保!”

征東將軍王昶上書說:“宛城離襄陽三百多裡,一旦出事來不及支援。”於是把軍隊遷到新野。

曹魏宗室曹冏向掌權的曹爽上書進諫說:“從古至今,賢明的帝王治國都懂得一個道理:既要重用自家宗室,顯示對親人的信任;也要提拔有才能的外人,體現對賢才的重視。但如果隻偏袒宗室,國家就會慢慢衰弱;要是隻依賴外人,又容易被權臣篡權奪位。所以明智的君主都會把宗室和外臣搭配著用,這樣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可現在咱們魏國呢?雖然重視賢才的製度很完善,但對宗室的任用卻不到位。有些宗室子弟就算被任用,也沒實權;有些乾脆被晾在一邊,根本不被重用。我一想到這些,晚上都睡不著覺,所以結合曆史經驗,跟您好好分析分析其中的利害。

您看,夏朝、商朝、周朝都延續了幾十代,秦朝卻隻傳了兩代就亡了,這是為什麼?因為夏、商、周的君主和天下百姓、諸侯共享利益,大家願意和王室共患難;秦始皇卻獨攬大權,等到秦朝危急時,沒人願意幫他。秦朝覺得周朝滅亡是因為諸侯太弱,就廢除分封製,隻設郡縣,結果朝廷裡沒有宗室幫忙,外麵沒有諸侯護衛,就像砍掉自己的胳膊腿,隻靠胸口硬撐。秦始皇還以為這樣能讓子孫永遠當皇帝,簡直太荒謬了!

漢高祖劉邦起兵,隻用五年就建立漢朝,為什麼這麼快?就像砍大樹很難,但推倒枯樹卻很容易,這是形勢決定的。漢朝吸取秦朝教訓,大封宗室子弟。後來呂氏家族想篡奪劉氏江山,天下卻沒大亂,就是因為各地諸侯勢力強大,像磐石一樣穩固。但漢高祖封的地盤太大,超過了古代的製度,所以賈誼建議‘多封諸侯,削弱他們的實力’,漢文帝沒采納。到漢景帝時,又突然用晁錯的削藩策,結果引發七國之亂。這事兒根子在漢高祖封得太寬,漢文帝、漢景帝又急於求成,不懂循序漸進。就像尾巴太大,身子就指揮不動,更何況這尾巴還和身子不是一體的呢!

漢武帝聽從主父偃的‘推恩令’,讓諸侯的封地越分越小,從此宗室勢力衰落,子孫隻能靠收租過日子,沒了實權。到漢哀帝、漢平帝時,王莽掌權,假借著周公輔政的名義,乾著篡權的勾當。有些宗室王侯居然還幫王莽偽造祥瑞,歌功頌德,實在可悲!這不是說宗室子弟在漢文帝、漢景帝時忠誠,到漢哀帝、漢平帝時就叛逆,而是因為他們權力太小,根本無力反抗。多虧光武帝劉秀能力出眾,平定王莽之亂,恢複漢朝,這背後也有宗室力量的支持。但東漢後來又沒吸取秦朝的教訓,照搬周朝的老辦法,到漢桓帝、漢靈帝時,宦官專權,朝廷孤立無援,大臣在下麵爭權奪利,最終天下大亂,皇宮都成了廢墟。

咱們大魏建立到現在已經二十四年了,看了這麼多朝代的興亡,卻沒學到它們的治國良策,明明看到前人翻車的教訓,卻不改變做法。現在的宗室子弟,就算封王也隻有空名頭,手下的百姓根本不聽號令;宗室成員散落在民間,完全接觸不到國家政務,和普通百姓沒什麼區彆。朝廷內部沒有穩固的根基,外部沒有宗室結成的同盟,這樣下去怎麼能保住江山呢?

再看看現在的地方官員,州牧、郡守就相當於古代的諸侯,他們掌管著大片土地和軍隊,有的家族好幾人同時占據要職,兄弟之間互相照應。可宗室子弟呢?沒有一個能在這些關鍵位置上製衡他們,這根本不是‘加強中央、削弱地方’的正確做法,萬一出了事怎麼辦?而且現在朝廷選拔人才,外人能直接當上大城市的長官,或者統帥軍隊;宗室子弟有文采的,最多當小縣城的縣令,有武略的,也隻能帶一百來人,這既不能真正激勵賢才,也體現不出對宗室的優待。

俗話說‘百足之蟲,至死不僵’,就是因為有很多腿支撐著。這句話雖小,卻能說明大道理。聖明的君主都懂得居安思危,所以就算天下動蕩,國家也不會輕易滅亡。”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曹冏滿心希望這篇奏章能讓曹爽醒悟,可惜曹爽根本沒把這些話當回事。

正始五年公元244年)

?正月:東吳這邊,孫權任命上大將軍陸遜為丞相,但陸遜原來擔任的州牧、都護以及管理武昌事務的職務不變,相當於給陸遜加了擔子,讓他管更多事兒。

曹魏的征西將軍夏侯玄,是大將軍曹爽的外甥。夏侯玄把李勝招來當長史。李勝和尚書鄧颺為了幫曹爽在天下樹立威名,一個勁兒勸他去攻打蜀漢。太傅司馬懿覺得不行,拚命阻攔,可曹爽根本不聽。三月,曹爽跑到長安,征調十多萬人馬,帶著夏侯玄從駱穀向漢中進發。

當時,漢中的蜀漢守軍不到三萬人,將領們都慌了,想守在城裡,等涪城的援軍來。守將王平卻說:“漢中離涪城快一千裡路,敵人要是拿下關隘,麻煩就大了!現在得趕緊派劉護軍占領興勢,我在後麵接應;要是敵人分兵去黃金,我就帶一千人迎擊,等涪城援軍趕到,這才是上策。”其他將領都猶豫,隻有護軍劉敏支持王平,兩人帶著部隊占據興勢,到處插滿軍旗,綿延一百多裡,虛張聲勢。

?閏月,蜀漢後主劉禪派大將軍費禕帶兵救援漢中。出發前,光祿大夫來敏找費禕下棋。當時軍情緊急,雞毛信一封接一封,將士們都披好鎧甲,車馬也準備就緒,但費禕還穩穩當當地和來敏對弈,臉上看不出一絲不耐煩。來敏說:“我剛才就是試試你,你確實靠得住,肯定能打退敵人!”

?四月:初一這天,發生了日食。

曹爽的大軍被擋在興勢,進退不得。從關中以及氐、羌地區運來的糧草根本不夠用,拉車的牛馬騾驢累死無數,路上到處都是百姓和少數民族的哭聲。緊接著,涪城的援軍和費禕的部隊也趕到了。參軍楊偉勸曹爽趕緊撤軍,不然必敗。鄧颺、李勝卻在曹爽麵前和楊偉吵起來。楊偉急得大喊:“鄧颺、李勝這是要壞國家大事,該殺!”曹爽聽了很不高興。

司馬懿也給夏侯玄寫信說:“《春秋》裡講,地位越高,責任越大。當年武皇帝曹操)兩次進漢中,差點慘敗,你是知道的。現在興勢地勢險要,蜀軍又搶先占據,咱們進不能戰,退可能被截斷後路,肯定要全軍覆沒,到時候誰來擔責?”夏侯玄害怕了,跑去勸曹爽。五月,曹軍開始撤退。費禕提前占領三嶺,截斷曹爽退路。曹爽為了奪路而逃,隻能拚命死戰,勉強突圍,但死傷慘重,關中地區的人力、物力也被折騰得元氣大傷。

八月,秦王曹詢去世。

十二月,安陽孝侯崔林去世。這一年,蜀漢大司馬蔣琬因病堅決辭去益州刺史的職務,劉禪便讓費禕接任,又讓侍中董允代理尚書令,給費禕當副手。費禕處理公文又快又準,看一眼就能明白意思,速度比彆人快好幾倍,還過目不忘。他每天早晚處理公務,中間還抽空接待賓客、吃飯玩樂、下棋博弈,把各方都照顧得很好,工作也沒落下。後來董允接替費禕,想照著費禕的方式做事,結果才十天,很多事就積壓辦不完。董允歎氣說:“人和人的能力差距太大了,我真比不上他!”從此,董允隻能整天埋頭辦公,還總覺得時間不夠用。

正始六年公元245年)

?正月:曹魏任命驃騎將軍趙儼為司空。

東吳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原來住在同一宮殿,待遇也一模一樣。大臣們覺得這樣不行,孫權隻好讓他們分開居住,各自有了自己的屬官。但兄弟倆從此有了隔閡。衛將軍全琮讓兒子全寄去投靠魯王,還寫信告訴陸遜。陸遜回信說:“年輕人要是真有本事,不愁沒機會,不該私下攀附求富貴;要是沒本事,反而會惹禍上身。況且現在太子和魯王勢力相當,肯定會爭鬥,這是自古以來的大忌!”

全寄果然一心偏袒魯王,到處挑撥是非。陸遜又寫信勸全琮:“你不學著金日磾管教兒子,放任全寄胡來,早晚會給你們家招來大禍!”全琮不僅不聽,還和陸遜鬨僵了。魯王孫霸也故意討好名士。偏將軍朱績以有膽量、有武力出名,魯王親自跑到他的官署,要和他交朋友。朱績直接從座位上站起來,站在地上拒絕了魯王。

就這樣,從侍衛到賓客,大家分成兩派,互相仇視猜忌,連大臣們都被卷入,整個國家幾乎一分為二。孫權聽說後,借口讓兩個兒子專心學習,禁止他們和賓客往來。督軍使者羊衜上書說:“您下令減少兩宮的護衛,斷絕賓客往來,讓各地的禮節問候都送不進去,大家都人心惶惶,很失望。有人說太子和魯王不守規矩,就算真有這事,也該悄悄調查處理,彆讓謠言傳出去。我擔心猜疑積累多了變成誹謗,一旦傳開,西北的曹魏和蜀漢離咱們不遠,要是他們以為咱們內部有矛盾,您可怎麼解釋?”

?孫權的長女魯班嫁給左護軍全琮,小女兒小虎嫁給驃騎將軍朱據。全公主和太子的母親王夫人有仇。孫權想立王夫人為皇後,全公主就阻攔;她又怕太子即位後報複自己,心裡不安,於是多次在孫權麵前說太子壞話。孫權生病時,讓太子去長沙桓王廟祈福。太子妃的叔父張休家離廟近,就邀請太子去家裡坐坐。全公主派人監視,然後向孫權告狀:“太子沒在廟裡,一直在太子妃娘家密謀!”還說:“王夫人看到您生病,臉上有喜色!”孫權聽後大發雷霆,王夫人不久就憂慮而死,太子也越來越失寵。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魯王的黨羽楊竺、全寄等人也跟著詆毀太子,孫權漸漸被迷惑。陸遜多次上書勸諫:“太子是正統繼承人,地位必須穩固;魯王是藩王,待遇應該和太子有差彆。兄弟倆各安其位,國家才能太平。”他連續上了三四次奏疏,言辭懇切,還想親自去京城,當麵勸說孫權分清嫡庶。孫權很不高興。太常顧譚是陸遜的外甥,也上書說:“治理國家,一定要分清嫡庶,明確尊卑,讓等級分明。當年賈誼就說過,諸侯勢力太強,就算是親人也會叛亂;勢力弱,就算關係疏遠也能保全。漢文帝時,慎夫人和皇後同席而坐,袁盎勸漢文帝遵守禮儀,避免禍端。我這麼說,不是偏袒誰,隻是為了讓太子和魯王都安穩。”這一下,魯王又和顧譚結了仇。

?芍陂之戰後,顧譚的弟弟顧承和張休立了功,但全琮的兒子全端、全緒卻和他們爭功,還在孫權麵前誣陷他們。孫權一怒之下,把顧譚、顧承、張休流放到交州,又派人賜死張休。太子太傅吾粲請求讓魯王去鎮守夏口,把楊竺等人趕出京城,還多次把消息透露給陸遜。魯王和楊竺聯手誣陷吾粲,孫權把吾粲關進監獄處死,又多次派宦官責問陸遜。陸遜又氣又恨,最終去世。他的兒子陸抗接替他的軍隊,送陸遜靈柩回東邊安葬。孫權拿著楊竺舉報陸遜的二十件事質問陸抗,陸抗逐條解釋,孫權這才稍稍消氣。

六月,都鄉穆侯趙儼去世;七月,東吳將軍馬茂密謀刺殺孫權和大臣,準備響應曹魏,事情敗露後,他和同黨全被滅族。

八月,曹魏任命太常高柔為司空;蜀漢甘太後去世。孫權派校尉陳勳帶著三萬屯田兵和工匠,開鑿句容中路,從江蘇省句容市的小其一直通到雲陽西城,方便貿易,還修建了倉庫。

十一月,蜀漢大司馬蔣琬去世。

十二月,費禕到漢中巡視防守。蜀漢尚書令董允也在這時候去世,劉禪讓尚書呂乂接任。董允為人正直,敢於給劉禪提意見,也經常斥責宦官黃皓。黃皓害怕董允,一直不敢胡作非為,所以董允在世時,黃皓最高隻做到黃門丞。費禕卻認為選曹郎陳祗有威嚴、有才藝、有心機,破格提拔他接替董允擔任侍中。陳祗和黃皓勾結起來,黃皓從此開始參與朝政,一路升到中常侍,掌握大權,最終把蜀漢搞到滅亡。自從陳祗受寵後,劉禪越來越怨恨董允,覺得董允輕視自己,這都是因為陳祗阿諛奉承、黃皓不斷詆毀的緣故。

喜歡資治通鑒白話版請大家收藏:()資治通鑒白話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外灘渡劫?我749身份曝光了! 多了一道 重生:我的青梅和竹馬 風裡雨裡不如有你 從愛情公寓開始製作神劇 綜各世界組邪門cp 奧術徽記 下山複仇,我是世間最後的龍王 雙界非命 妾室出逃後,清冷權臣強娶豪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