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始九年公元273年)
春天正月辛酉日,密陵元侯鄭袤去世。二月癸巳日,樂陵武公石苞也離世了。到了三月,晉武帝立自己的兒子司馬祗為東海王。與此同時,吳國任命陸抗擔任大司馬、荊州牧。
這年夏天四月戊辰初一,發生了日食。當初鄧艾蒙冤而死,大家都覺得他冤枉,可朝廷裡卻沒人站出來為他辯解。晉武帝即位後,議郎敦煌人段灼上奏說:“鄧艾一心忠誠,卻背上反叛的罪名,他平定了巴蜀,結果全族被殺。鄧艾性格剛烈急躁,喜歡誇耀自己的功勞,不太能和同僚搞好關係,所以沒人願意為他說話。我覺得鄧艾原本隻是個屯田養牛的人,後來地位已經很高,功名也有了,一個七十歲的老頭,還能有什麼彆的企圖呢!當時劉禪剛投降,偏遠的郡縣還沒歸附,他臨時采取一些措施,也是為了穩定大局。鐘會有謀反的心思,又害怕鄧艾的威名,就借著一些似是而非的事情,誣陷鄧艾。鄧艾接到詔書,馬上就派走精銳部隊,自己束手就擒,沒有絲毫反抗,因為他相信見到先帝,肯定不會被處死。鐘會被殺之後,鄧艾的下屬和將士們,出於單純的想法,一起去追回鄧艾,砸開囚車救他。鄧艾當時身處困境,毫無準備,也沒有和心腹提前謀劃,最後卻落得個前後受敵被殺的下場,實在太可憐了!陛下您登基,氣度宏大,我覺得可以讓鄧艾歸葬祖墳,歸還他家的田產住宅,憑借他平定蜀國的功勞,讓他的後代繼承爵位,給他一個公正的諡號,這樣他死也能瞑目了。這樣一來,天下那些追求名聲、想立功的人,肯定會願意為陛下赴湯蹈火!”晉武帝覺得他說得有道理,但沒有馬上照做。後來,晉武帝向給事中樊建詢問諸葛亮治理蜀國的情況,還說:“我怎麼就不能得到像諸葛亮那樣的臣子呢?”樊建磕頭說:“陛下您知道鄧艾受冤卻沒給他平反,就算得到諸葛亮這樣的人才,恐怕也會像馮唐說漢文帝那樣,難以發揮作用啊!”晉武帝笑著說:“你這話提醒我了。”於是任命鄧艾的孫子鄧朗為郎中。
吳國很多人都說出現了祥瑞,吳主孫皓就問侍中韋昭怎麼看,韋昭直白地說:“這些不過是平常人家箱子裡就能找到的東西罷了!”韋昭兼任左國史,吳主想讓他給自己的父親寫紀帝王的傳記),韋昭堅持說:“文皇沒有正式稱帝,應該寫傳,不能寫紀。”這讓吳主很不高興,還漸漸開始責怪他。韋昭又害怕又擔憂,就說自己年紀大了,請求辭去侍中、左國史這兩個官職,但吳主不答應。後來韋昭生病了,吳主表麵上派人送醫送藥,實際上監視得更緊了。吳主請大臣們喝酒,不管大家酒量如何,每人至少要喝七升。輪到韋昭,就允許他用茶代酒,可後來連這也不行,非要逼他喝酒。而且吳主酒後喜歡讓大臣們互相嘲笑、揭短取樂,誰要是說錯話、辦錯事,就會被抓起來,甚至被殺。韋昭覺得這樣做,對外破壞大臣們的關係,對內讓人心裡怨恨,會導致群臣不團結,不是什麼好事,所以他隻和大家討論經義問題,不參與互相嘲弄。吳主卻認為他不聽命令、不夠忠誠,新仇舊恨加起來,就把韋昭關進了監獄。韋昭通過獄吏給吳主上書,還獻上自己寫的書,希望能因此被赦免。但吳主嫌棄他的書又臟又舊,反而更加嚴厲地責問他,最後還是殺了韋昭,還把他的家人流放到零陵。
五月,晉武帝讓何曾兼任司徒。六月乙未日,東海王司馬祗去世。秋天七月丁酉初一,又發生了日食。
晉武帝下詔,要從公卿以下官員家中挑選女子充實後宮,要是有人藏著女兒不上報,就按不敬罪論處。在挑選結束之前,禁止天下人結婚。晉武帝讓楊皇後負責挑選,楊皇後專挑身材高大、皮膚白皙的,好看的反而不要。晉武帝看上了卞家的女兒,想留下她。楊皇後說:“卞家三代都是皇後家族,不能委屈她做地位低的嬪妃。”晉武帝生氣了,就自己來挑選,選中的女子,就用紅紗係在手臂上。公卿家的女兒能封為三夫人、九嬪,二千石官員、將領、校尉家的女兒就補充到良人以下的位置。
九月,吳主把他的十一個子弟都封了王,每個王還配了三千士兵,同時宣布大赦天下。這一年,鄭衝以壽光公的身份被免職。
吳主寵愛的姬妾派人到集市上搶奪百姓的東西,司市中郎將陳聲向來受吳主寵信,就依法處理了這件事。結果姬妾向吳主告狀,吳主大怒,找了個彆的理由,用燒紅的鋸子鋸斷陳聲的頭,還把他的屍體扔到四望山下。
泰始十年甲午,公元274年)
春天正月乙未日,發生了日食。閏月癸酉日,壽光成公鄭衝去世。丁亥日,晉武帝下詔說:“近年來,很多皇後都是靠皇帝寵愛上位,亂了尊卑秩序,從現在起,不能再把小妾立為正妻。”還從幽州劃分出一部分,設置了平州。
三月癸亥日,又出現了日食。晉武帝再次下詔,挑選五千多良家女子和小將吏家的女兒入宮備選,這些女子和家人在宮裡哭作一團,哭聲宮外都能聽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夏天四月己未日,臨淮康公荀顗去世。吳國左夫人王氏也去世了,吳主非常傷心,好幾個月都不出門,葬禮辦得十分隆重。當時何氏因為太後的緣故,家族的人都十分驕橫。吳主舅舅的兒子何都長得很像吳主,民間就開始傳言:“吳主已經死了,現在在位的是何都。”會稽那邊又傳言:“章安侯孫奮要當皇帝了。”孫奮母親仲姬的墓在豫章,豫章太守張俊就去給墓地打掃。臨海太守奚熙給會稽太守郭誕寫信,批評國政,郭誕隻把奚熙寫信的事上報了,沒說那些謠言。吳主知道後很生氣,把郭誕抓進監獄,郭誕害怕極了。他的功曹邵疇說:“有我在,您彆擔心!”於是邵疇主動去官府自首說:“我在本郡任職,地位也挺高,那些謠言本來就不是真的,我討厭這些難聽的話,不想傳揚出去,就想著忍一忍,不寫在文書上,讓大家安靜下來,謠言自然就平息了。所以郭誕才沒有把事情說清楚,這都是我的錯,我不敢怕死,甘願接受處罰。”說完就自殺了。吳主這才免了郭誕的死罪,把他送到建安去造船。還派自己的舅舅、三郡督何植去抓捕奚熙。奚熙發兵抵抗,結果他的部下殺了他,把首級送到建業。吳主還把張俊五馬分屍,這幾個人都被滅了三族。章安侯孫奮和他的五個兒子也都被殺了。
秋天七月丙寅日,晉武帝的皇後楊氏去世。當初,晉武帝覺得太子不太聰明,擔心他不能繼承皇位,就私下問楊皇後的意見。楊皇後說:“立太子應該按長幼順序,不能因為賢能與否就改變!”鎮軍大將軍胡奮的女兒是貴嬪,很受晉武帝寵愛,楊皇後病重的時候,擔心晉武帝在自己死後立貴嬪為皇後,影響太子的地位,就枕著晉武帝的膝蓋哭著說:“我叔父楊駿的女兒楊芷,又有品德又漂亮,希望陛下選她充實後宮。”晉武帝流著淚答應了。
晉武帝任命前太常山濤為吏部尚書。山濤掌管官員選拔十多年,每次有官職空缺,他就先選出幾個有才能、符合條件的人,等知道皇帝的意向後,再正式上奏。有時候皇帝任用的人,不是山濤推薦名單裡排名第一的,大家不明白情況,就說山濤選官隨心所欲,還在晉武帝麵前說他的壞話,可晉武帝卻更加信任、親近他。山濤選拔人才時,會給每個人寫評語再上奏,當時的人把這叫做“山公啟事”。
山濤向晉武帝推薦嵇紹,建議讓他當秘書郎,晉武帝下詔征召嵇紹。嵇紹因為父親嵇康獲罪,一直隱居在家,想推辭不去。山濤勸他說:“我為你考慮很久了,天地四季都有變化,何況人呢!”嵇紹這才接受任命,晉武帝讓他做了秘書丞。
當初,在東關之戰失敗後,晉文帝司馬昭問手下官員:“最近這場敗仗,誰該承擔責任?”安東司馬王儀,是王修的兒子,他回答說:“責任在元帥。”司馬昭聽了大怒,說:“你這司馬是想把罪責推給我嗎!”隨後就把王儀拉出去斬了。王儀的兒子王裒為父親無辜被殺痛心不已,從此隱居起來教書授學。朝廷多次征召他,他都拒絕了。王裒日常坐著從不麵向西邊因晉在西邊,他不願麵對晉朝方向),還在父親墓旁搭了間屋子居住。每天早晚,他都會抱著墓邊的柏樹痛哭,淚水滴在樹上,時間久了,樹都枯萎了。他讀《詩經》,讀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勞”這句時,總會反複誦讀,淚流不止。他的學生們因為不忍心見他難過,甚至都不再學習《蓼莪》這篇詩。王裒家境貧寒,按照家裡人口數量種田,根據自身需求養蠶。有人送他東西,他不接受;有人要幫忙,他也不答應。學生們偷偷幫他割麥子,他發現後就直接把麥子扔掉。就這樣,王裒一生都沒在晉朝做官。
司馬光評論說:從前舜殺了鯀,可鯀的兒子禹依然侍奉舜,這是因為禹不廢棄天下大義。嵇康、王儀都死得冤枉,他們的兒子不出來為晉朝做事,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嵇紹如果沒有在蕩陰保衛晉惠帝的忠心之舉,恐怕難免會遭到君子的批評指責。
吳國大司馬陸抗病重,他上奏疏說:“西陵、建平,是國家的屏障。這兩個地方處於長江上遊,和晉、蜀兩個方向的敵人接壤。如果敵人乘船順流而下,那速度就像流星閃電一樣快,到時候可沒辦法靠其他地方的援軍來解救危急。這是關係到國家存亡的大事,可不隻是邊境被侵犯那麼簡單的小問題。我父親陸遜,以前在西部任職時就說過:‘西陵,是國家的西門,雖說容易防守,但也特彆容易失守。一旦守不住,不隻是丟了一個郡,整個荊州都保不住了。要是這裡出了狀況,就該傾全國之力去爭奪。’我之前請求調撥三萬精兵駐守,可主管部門墨守成規,不肯派兵。自從步闡叛亂之後,兵力就更加不足了。如今我管轄的區域綿延千裡,對外要抵禦強敵,對內還要安撫眾多少數民族部落,可現在能調動的兵力,滿打滿算才幾萬,而且長期疲弱不堪,很難應對突發變故。我認為,各位王爺年紀還小,現在給他們分配兵馬,既派不上用場,還耽誤了重要事務;還有,那些黃門宦官私自招募士兵,不少百姓和士兵為了逃避勞役,都跑去應募。希望陛下能特彆下道詔書,徹底清查,把這些人都統計出來,補充到邊境防禦的重要地方,讓我的部隊能達到八萬人。同時,精簡各項事務,集中力量做好防禦,這樣或許才能沒有憂患。要是不這麼做,那情況就非常令人擔憂了!我死後,希望陛下能把西部防禦的事務托付給合適的人。”陸抗去世後,吳主孫皓讓他的兒子陸晏、陸景、玄、陸機、陸雲分彆統領他的部隊。陸機、陸雲都擅長寫文章,在當時很有名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以前,周魴的兒子周處,力氣大得沒人能比,但他平時不注重小節,家鄉的人都把他當成一大禍害。周處有一次問鄉裡的老人:“現在風調雨順、收成也好,可大家為什麼不開心呢?”老人歎氣說:“三大禍害不除掉,有什麼可開心的!”周處問:“哪三大禍害?”老人說:“南山的白額虎,長橋的蛟龍,再加上你,就是三大禍害。”周處說:“要是就這點事兒,我能解決。”於是他進山打虎,一箭射死了白額虎;又跳進水裡,和蛟龍搏鬥,最終殺死了蛟龍。後來,周處跟隨陸機、陸雲學習,專心讀書,磨煉自己的品行。才過了一年,州府就紛紛來征召他去做官。
八月戊申日,晉朝把元皇後楊氏安葬在峻陽陵。晉武帝和大臣們在安葬後就脫掉喪服,換上正常的衣服。博士陳逵建議說:“現在咱們實行的喪禮,是漢朝皇帝因特殊情況製定的臨時製度;太子又不參與國家大事,應該守滿三年喪期。”尚書杜預卻認為:“古時候,天子和諸侯守喪三年,一開始都穿斬衰、齊衰這些喪服,等下葬之後就可以脫下喪服,住在守喪的屋子裡,在心裡守喪到三年期滿。所以周公沒說高宗服喪三年,而是說他‘諒闇’帝王居喪),這就是心裡守喪的說法;叔向不批評景王脫掉喪服,卻批評他太早宴飲作樂,這說明下葬之後就該脫掉喪服,但不能違背‘諒闇’期間的規矩。君子遵守禮儀,關鍵是心裡要有敬意。禮儀可不隻是指玉帛這些形式,守喪也不隻是穿上喪服這麼簡單!太子外出要統領軍旅,留在京城要代理國事,不是沒事可做,應該在安葬後舉行卒哭之祭就脫掉喪服,然後在心裡守喪三年。”晉武帝聽從了杜預的建議。
司馬光評論道:圓規和曲尺是用來畫方圓的,但普通工匠沒有圓規和曲尺,就畫不出標準的方圓;喪服是用來表達哀傷之情的,但一般人要是不穿喪服,就很難勉強自己產生哀傷之情。《詩經·素冠》這首詩,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杜預巧妙地曲解《經》《傳》來迎合人情,雖然說得頭頭是道,但我覺得不如陳逵的話樸實簡要又實在。
九月癸亥日,晉武帝任命大將軍陳騫為太尉。
杜預認為孟津渡口地勢險要,渡河危險,就提議在富平津建一座黃河橋。有人反對說:“殷、周兩朝的都城都在這附近,曆經那麼多聖賢君主,都沒在這裡建橋,肯定是建不成。”但杜預堅持要建。等橋建好後,晉武帝帶著百官來參加落成儀式,他舉起酒杯對杜預說:“要不是你,這座橋可建不起來。”杜預回答說:“要不是陛下英明,我再有本事也沒用。”
這一年,邵陵厲公曹芳去世。當初,曹芳被廢,遷到金墉城時,太宰中郎陳留郡的範粲穿著素服去拜送,悲傷之情讓周圍的人都很感動。從那以後,範粲就稱病不出門,還裝瘋不說話,一直住在車上,腳都不沾地。家裡子孫有結婚、做官這些大事,就偷偷向他請教。要是事情合適,他臉色就沒變化;要是不合適,他就睡不安穩,他的妻子兒女就通過這個來了解他的想法。範粲的兒子範喬等三人,都放棄了學業,不與外界交往,在家專心照顧父親,連縣城都不出。晉武帝即位後,下詔讓範粲以二千石的俸祿養病,還賜給他一百匹帛,範喬因為父親病情嚴重,推辭不敢接受。範粲不說話,一堅持就是三十六年,八十四歲時,在他一直居住的車上去世。
這期間,吳國接連三年發生大規模瘟疫。
鹹寧元年乙未,公元275年)春天正月戊午初一,晉朝大赦天下,改年號為鹹寧。吳國有人挖地挖到一把銀尺,上麵有刻字。吳主孫皓借此大赦天下,改年號為天冊。
吳國中書令賀邵中風說不了話,離職幾個月後,吳主孫皓懷疑他裝病,就把他抓起來關在釀酒的地方,嚴刑拷打了上千次,賀邵始終不發一言。最後,孫皓用燒紅的鋸子鋸斷他的頭,還把他的家人流放到臨海。孫皓還殺了樓玄的子孫。
夏天六月,鮮卑族的拓跋力微又派他的兒子沙漠汗來晉朝進貢。沙漠汗準備回去時,幽州刺史衛瓘上奏請求把他留下,還偷偷用金銀賄賂鮮卑各部落的首領,離間他們的關係。
秋天七月甲申日是月底,發生了日食。
冬天十二月丁亥日,晉朝追尊宣帝司馬懿的廟為高祖,景帝司馬師為世宗,文帝司馬昭為太祖。這一年,發生大規模瘟疫,洛陽城裡死去的人數以萬計。
鹹寧二年丙申,公元276年)春天,令狐豐去世,他的弟弟令狐宏接著統領他的勢力。楊欣出兵討伐,斬殺了令狐宏。
晉武帝生了一場重病,後來痊愈了,大臣們紛紛來祝賀。晉武帝下詔說:“每次想到因為瘟疫死去的百姓,我就感到悲傷。我怎麼能隻顧自己病好了就高興,而忘了百姓的艱難呢!”他拒絕了所有來祝賀送禮的人。
當初,齊王司馬攸很受晉文帝司馬昭寵愛。司馬昭每次見到司馬攸,就會拍著床叫他的小名說:“這是桃符的座位啊!”司馬攸好幾次差點被立為太子。司馬昭臨終前,流著淚給晉武帝講述漢朝淮南王、曹魏陳思王的故事,還拉著司馬攸的手交給晉武帝。太後臨終時,也流著淚對晉武帝說:“桃符性子急,你做哥哥的要是不仁慈,我要是不在了,恐怕你容不下他。我把他托付給你,你可彆忘了我的話!”等到晉武帝病重的時候,朝廷上下都希望司馬攸能繼承皇位。司馬攸的妃子,是賈充的長女。河南尹夏侯和對賈充說:“你兩個女婿,跟你的關係都一樣親近。立儲君就該選有德行的人。”賈充沒回應。司馬攸一直討厭荀勖和左衛將軍馮紞諂媚奉承的樣子。於是荀勖就讓馮紞勸晉武帝說:“陛下之前病重時,齊王司馬攸被公卿大臣和百姓擁護,如果太子想讓位,他能躲得過去嗎?應該讓齊王回自己的封國,這樣才能安定國家。”晉武帝暗自采納了這個建議,於是把夏侯和調任為光祿勳,剝奪了賈充的兵權,但他的地位待遇沒有改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吳國施但叛亂的時候,有人在吳主孫皓麵前誣陷京下督孫楷說:“孫楷沒有及時去平叛,懷有二心。”孫皓多次責問他,還把他召回京城,任命為宮下鎮、驃騎將軍。孫楷心裡又疑又怕,夏天六月,帶著妻子兒女投奔了晉朝。晉朝任命他為車騎將軍,封丹楊侯。
鹹寧二年公元276年)秋天七月,有吳國人對吳主孫皓說:“臨平湖從東漢末年就被水草堵塞了,老人們都說‘這湖堵塞,天下大亂;這湖開通,天下太平’。最近它無緣無故就疏通了,這是天下將要太平,咱們吳國君主坐著青蓋車進入洛陽的祥瑞之兆啊!”孫皓拿這事詢問奉禁都尉、曆陽人陳訓,陳訓回答說:“我隻會觀測天象雲氣,不懂湖泊堵塞或開通的預示。”陳訓退下後卻對朋友說:“所謂‘青蓋入洛’,恐怕是要亡國投降的意思,可不是什麼吉祥的事。”
還有人獻上一塊刻著“皇帝”字樣的小石碑,說在湖邊撿到的。孫皓借此大赦天下,改年號為天璽。
湘東太守張詠沒有上交人口稅,孫皓派人就在當地把他斬首,還把首級送到各個郡去示眾。會稽太守車浚為官清廉,政績出色,正趕上會稽郡大旱鬨饑荒,他上表請求朝廷賑濟百姓。孫皓卻認為他這是收買人心,派使者去將他斬首。尚書熊睦稍微勸了幾句,孫皓竟然用刀背把他砸死,熊睦渾身沒有一塊完好的皮肉。
八月己亥日,晉朝任命何曾為太傅,陳騫為大司馬,賈充為太尉,齊王司馬攸為司空。
吳國曆陽山上有七個並排的孔洞,孔洞裡麵呈黃紅色,當地人稱為“石印”,還流傳著“石印封口打開,天下就會太平”的說法。曆陽縣令上報說石印封口打開了,孫皓派使者用太牢牛、羊、豬三牲)祭祀山神。使者搭起高梯子爬到山上,用紅漆在石頭上寫:“楚地是九州中的渚,吳地是九州的都城。揚州人士,將做天子,曆經四代統治,太平從此開始。”使者回來報告後,孫皓大喜過望,封曆陽山的山神為王,又一次大赦天下,還把第二年的年號改為天紀。
這年冬天十月,晉朝任命汝陰王司馬駿為征西大將軍,羊祜為征南大將軍,二人都可以開府設置屬官、自行征召人才,待遇與三司太尉、司徒、司空)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