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出分的時候,學生緊張,家長焦慮,可真正最忙的,其實是各大頂尖高校的招生組。
一般來說,全省前200名,基本會被清大、京大“瓜分殆儘”。
而其中的前十,更是“香餑餑”。
可能出分前一晚上,你還不知道在哪兒“嘻嘻哈哈”呢,招生組老師就可以憑空閃現到你麵前!
至於省狀元,那就更不用說了。
也許他一生中最“搶手”的幾天,就在這幾天了。
手段也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家裡缺錢,就給獎學金;家裡有病人,就幫忙治病;家裡要蓋房,就幫蓋房......
——幫助困難考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到了後來,甚至有一年,招生組的官v直接在微博上“互撕”。
京大痛斥某校:“挨個給選擇了京大的省前十打電話,說京大騙人,都是畫餅!”
清大立刻轉發評論,毫不示弱:“某校砸錢買考生,不要臉!”
來來回回,公然對罵好幾輪,吃瓜群眾看得津津有味。
後來到了2021年,教育部為了防止過度炒作,也為了遏製招生組之間的“惡性競爭”,更為了保護考生不被各種電話、短信轟炸騷擾——乾脆一刀切,把前幾十名考生的分數直接屏蔽成“0”。
可即便如此,也沒能阻止某校和某校的“搶人大戰”。
其實狀元與否,說到底可能就是一個馬虎眼的差距。
真正進了學校,甚至畢業走向社會之後,並不會因為你當年是“狀元”,就一定比彆人發展得更好。
“傷仲永”的故事,在世界所有名校的校園裡比比皆是。
可哪怕如此,每年到了招生季,還是照舊卷。
——“狀元”不“狀元”的不重要,但是絕對不能輸給“某些”學校啊!
而200—500名的分數段,也並不輕鬆。
因為眾所周知,top2之下,top3絕不是一所,而是起碼五六所學校。
各家招生組之間“明爭暗鬥”,手段一點也不比清北遜色。
在這個分段的學生,因為可選擇的院校更多,所以家裡也會格外的熱鬨一些,比如說:客廳的沙發幾乎沒空過——一撥招生老師剛走,下一撥就已經進門了。
此刻,行李提取處。
雙方浩浩蕩蕩一大群人,就這麼撞上了。
其中不少學生還穿著自個兒學校的文化衫,一眼便能分出是兩撥人。
京大今年負責浙省招生的,是龔小京教授;而清大這邊,則是華曉清老師。
說來也有意思。
二人自高中起就是同窗,還是同桌。三年裡常年爭奪年級第一,幾乎是彼此的影子。
高考那年,更是以一模一樣的分數並列排名,雙雙考入京城高校——華曉清去了清大,龔小京則進了京大。
此後道路漸漸分岔。
華曉清一路走行政,研究生時便擔任輔導員,如今已是校團委副書記,算得上學校領導班子的中堅。
而龔小京則專注學術,從博士到博後,一直泡在實驗室裡,今年剛剛轉正教授。
兩人今年都剛滿四十,放在外人眼裡,妥妥一句“年輕有為”。
有趣的是,華曉清早早的少年白了頭,看起來和個小老頭似的。
龔小京則永遠是一張顯嫩的娃娃臉,看起來和在讀博士生一樣。
隻是老同學之間的關係如何?
——一般,且嚴重互卷。
“好久不見,龔教授。”
“華老師,好久不見。”
二人相視一笑,點了點頭。
然後就……誰也沒再開口。
倒是身後的其他老師、學生先熱絡起來,場麵一時倒頗顯熱鬨。
等到行李拿完,隊伍自然分流,各自帶隊離開,奔赴不同的酒店。
到了酒店後,沒修整多久。
華曉清也就立刻召集了所有老師、學生一起開會。
先是介紹了一下明天的工作安排和流程,以及....統一話術。
然後就到了收尾環節。
“不出意外的話,明天晚上我們就會提前拿到考生分數和排名。”
“分數一出來。小張,我這邊與我一同,親自登門拜訪。”
另一頭。
龔小京這邊的會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氣氛緊繃到極點,他一板一眼地講完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