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子裡的人,笑意一點點退去,神色凝住,目光微垂。
化妝師察覺到不對,輕聲問:“林小姐?是眼妝不滿意嗎?”
林望舒沒有回答。
她隻是放下手機,靜靜地看著鏡中的自己,整個人,陷入了長久的沉默。
說實話,穆桂英對於這件事是緊張的。
林望舒也真沒好到哪兒去。
昨天她不是也一晚上沒睡好嘛。
一個是——想太多,幻想太多.....小姑娘家該想不該想的,都幻想起來了.....
另一個則是,擔心周嶼媽媽隨口說的那句“下次來家裡玩”不會當真吧?
畢竟那個場合,她總不能沉默,也不能拒絕。
於是笑著應了下來,又在心裡暗暗祈禱:“阿姨就當句客套話,過去就算了吧。”
結果,最擔心的事,還是來了。
而且,還變成了正式的邀約。
林望舒下意識坐直,心裡卻是一連串的歎息。
抿了抿唇,回複了一句:【好。】
......
......
翌日,周一。
又是個大晴天——黃道吉日。
老小子起了個大早,畢竟今天他有三件要事。
其中一件,還是大事裡的大事。
第一件事,“喝了麼”又有幾家新店同時開業。
起床後,周嶼就馬不停蹄地奔赴各店,一個上午在幾家新店之間橫跳,忙得腳不沾地。
至此,那份“臨安二十店計劃”,終於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目前來看,各家店的生意依舊火爆,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
接下來,臨安這邊先不急著擴張,夯實臨安基盤,打磨出品牌與服務——把“臨安人的茶”的品牌調性立牢。
再往後,就是新的征程了:打通供應鏈,走出臨安,先走向浙省,再布局全國。
而走向全國的第一步,就是——走向京城。
第二件事,則是周嶼約了一個“冤大頭”買家,商討出售“看了麼”的相關事宜。
如今,“看了麼”在臨安已經有三家店,其中兩家都開在市中心人流量最大的商場裡。
裝修時,周嶼是按最高標準弄的——要的就是那種有格調、有逼格、適合文藝青年拍照打卡的氛圍,還特意在店裡加了咖啡檔口。
這一整套,幾乎是照著西西弗書店抄的。
為什麼不把它直接嵌進“喝了麼”?
因為在老小子的規劃裡,這兩者遲早是要徹底切割的。
“喝了麼”代表的是流量,是大眾;“看了麼”則是內容、是文化,是調性與品味。
最重要的是,在周嶼看來,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
書店這門生意的天花板,已經肉眼可見。
它有搞頭,但不大。
不是沒有利潤,也不是沒前途,而是上限不高。
精力有限,周嶼要去征戰的星辰大海,絕不僅限於此的。
況且“喝了麼”下一步的擴張,也需要不少的現金流。
所以月初,他就放出了要出售“看了麼”的消息。
半個多月來以來,帶著誠意來出價的買家還真不少。
畢竟,當初開店時,周嶼在裝修和選址上都是一板一眼、極度講究——不求多,隻求精。
老小子嚴控店鋪數量與訪客流量,營造出一種“限量款”的稀缺感。
儘管如此,日營業額依然可觀。
而且業內的人都看得出來:隻要肯擴張,隻要肯放開流量,“看了麼”的潛力遠未觸頂。
於是,在幾位“特彆有誠意”的買家之間,甚至一度出現了惡性競價。價格越抬越高,已經抬到了五百多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