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小城並沒逛太久,因為確實很小。
怎麼形容呢——幾根煙的功夫,就能從城頭走到城尾。
而且說到底,華夏的城市啊,大抵都一個模樣。
不論大小,方格子街道、臨街小鋪、城中心那點人氣旺的地兒......
哪哪都透著股熟悉感。
除非是像哈爾濱、青島那樣的,因為地域或者曆史緣故,建築風格會帶點異國味.
否則大多數小城,灰白的牆麵、老舊的店牌、再加上雨後潮濕的空氣,就像一座座被時間溫柔摁過的複製品。
不過林望舒倒是看得津津有味。
這家糖水店的門牌要拍,那家理發店的霓虹燈也要拍,連街角賣腸粉的招牌都要拍。
說是“很有生活氣息。”
周嶼笑她:“你是來旅遊的,還是來做城市研究的?”
她振振有詞:“記錄生活。”
回到酒店的時候,還不到九點。
照例是林望舒先洗澡——因為她洗得很慢,很慢……
而周嶼呢,則拿起那台被她拍了一晚上的相機,翻看起了裡麵的照片。
今天清冷少女依舊穩定發揮。
雖然隻是傍晚出門走了走,卻依舊拍出了好幾百張。
隻是——許多周嶼以為是“單純街景”的照片,結果全都不是。
每一張照片裡,不知道林望舒是有意還是無意,都或多或少藏著一點老小子的影子。
比如說,熙熙攘攘的街道,有周嶼仰頭看招牌的背影,雖然他與人潮融合在一起。但卻是對焦的中心,所有的人啊、車啊、店鋪啊,全成了虛化的背景。
比如說,她明明說的“櫥窗裡的這個娃娃好醜喔。”但照片裡清晰的卻不是那個醜娃娃,而是二人站在玻璃窗前清晰的倒映。
又比如說,吃糖水的時候,明明是隻拍糖水的,可畫麵的一角,卻露出周嶼那骨節分明、手指修長的雙手——一看就知道,對麵坐著的人是誰。
再比如說,那張在許願樹下的照片。
林望舒說是想記錄“風”,結果整張圖的構圖極其巧妙:老榕樹在畫麵中央,滿樹紅繩被風吹得搖曳,
而在一角,光線正好落在周嶼身上,他站在那裡,雙手插兜,仰頭望著那片紅色的樹影。
他是被順帶拍進來的,可那一刻卻像是照片的主角。
周嶼其實是不愛看這種抓拍照的。
因為他總覺得拍低了他的顏值,和他心中那個“英俊瀟灑、風度翩翩”的自己完全不符!
說白了,就是太自戀。
可惜啊,鏡頭從不說謊。
現實與幻想之間,總歸隔著一道名為“濾鏡”的鴻溝。
這老小子,還真把自己當成和清冷少女一個顏值層次的人了。
但這一次不一樣。
也許是這幾天她真的有在用心消化從老小子那“高利貸”學來的攝影知識,也許是她天分高。
此刻,看著林望舒拍的這些照片,
周嶼居然覺得——
都快趕上自己剛洗完澡吹完頭發、照鏡子時的顏值了!
想到這裡,忽然覺得有點奇怪,也有點暖。
這一路上,他幾乎拍的全是林望舒,而她拍的每一張風景裡,都藏著他。
隻是數量上,比起林望舒拍的.....完全不是一個量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