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七章水田改犁
江南的水田邊,王老鐵、措姆和巴圖蹲在地上,手裡各拿著半截犁尖。水田的泥沾在他們的褲腿上,結成了硬硬的泥塊,可三人卻毫不在意,眼睛都盯著地上的一根樹枝——那是王老鐵用來畫圖紙的,樹枝在泥地上劃出的線條,歪歪扭扭卻格外清晰。
“這江南的水田泥太軟,舊犁一踩就陷進去,犁尖寬了不行,得改窄些,像柳葉似的,這樣才能在泥裡走得順暢。”王老鐵用樹枝在泥地上畫了個窄窄的犁尖,又畫了個弧形的木柄,“木柄也得改彎,舊犁的直柄在水田裡不好用力,彎柄能省勁,還能防手滑。”
措姆蹲在一旁,手裡拿著塊木炭,在樹枝畫的圖紙上補充:“還要在犁底加塊薄木板,像回紇的雪橇板一樣,這樣犁就不會陷進泥裡;巴圖,你懂草原的木活,幫著想想,木柄上刻些啥花紋,既能防滑,又好看?”
巴圖是回紇工匠,最擅長木刻。他接過木炭,在木柄的位置畫了些卷草紋:“俺們回紇的卷草紋防滑,還好看,刻在木柄上,江南的農戶肯定喜歡。俺還能在犁尖上刻些小凹槽,這樣翻泥的時候,泥不會沾在犁上,省得每次都要刮泥。”
三人在江南住了一個月,每天都泡在水田裡,改了八次犁,終於做出了“水田專用犁”。新犁的犁尖窄如柳葉,木柄彎成弧形,犁底釘著塊半寸厚的薄木板,犁柄上刻著回紇的卷草紋,犁尖上還刻著三個小凹槽——王老鐵說這是“三福槽”,象征“風調雨順、糧產豐收、農戶安康”。
江南稅改主事王修聽說新犁做好了,特意帶著江南的農戶張老漢,來水田裡試犁。張老漢今年六十歲,種了一輩子水田,用過的犁沒有十把也有八把,可當他接過王老鐵遞來的水田專用犁時,還是忍不住愣了愣:“這犁咋跟俺們的舊犁不一樣?木柄是彎的,犁尖還這麼窄。”
“張老漢,您試試就知道了。”王老鐵笑著扶著張老漢的手,幫他把犁尖插進泥裡,“您往前推,不用太用力,感受一下。”
張老漢半信半疑地往前推,犁尖果然在泥裡走得順暢,一點都不陷泥,犁底的薄木板把泥翻得均勻,犁尖的小凹槽真的沒沾泥。“好家夥!這犁比舊犁省勁十倍!”張老漢興奮地喊起來,又推著犁走了一圈,“俺用舊犁一天能耕一畝地,用這新犁,一天能多耕兩畝!”
消息很快傳遍了江南的水田。附近州縣的農戶都來要新犁,王老鐵和措姆、巴圖索性在蘇州開了個臨時匠坊,雇了十個本地工匠,教他們做水田專用犁。巴圖還把回紇的木刻技藝教給本地工匠:“刻花紋的時候,刀要斜著下,這樣花紋深,防滑效果好;刻完後要塗一層桐油,防木柄受潮開裂。”
措姆則教本地工匠認吐蕃的木材:“這是鬆木,適合做犁柄,輕便還結實;這是樺木,適合做犁底的木板,防水性好……”本地工匠們學得很認真,不到半個月,就能獨立做水田專用犁了。
秋收的時候,用新犁的水田糧產比去年增了兩成。張老漢的三畝水田,收了六石粟米,比去年多收了一石二鬥。他特意裝了半袋粟米,送到臨時匠坊,遞給王老鐵:“王師傅,這是俺用新犁種的粟米,您嘗嘗,顆粒飽滿,都是新犁的功勞!”
王修把水田專用犁的圖紙,快馬送回長安工部,還附了封信:“江南水田多,此犁可推廣至湖廣、江西,讓更多農戶受益。臣已在蘇州設臨時匠坊,教本地工匠做犁,往後江南的農戶不用再等長安送犁,本地就能做。”
措姆離開江南時,張老漢送了她一匹江南最好的絲綢,絲綢上繡著江南的荷花——那是張老漢的兒媳繡的,張老漢說“這絲綢跟措姆妹子一樣好看,您帶回去給靈州的姐妹,謝謝你們改的好犁”。
措姆接過絲綢,又從懷裡掏出個小木刻,是縮小版的水田專用犁,犁柄上刻著江南的荷花:“張老漢,這是俺給您做的,您放在家裡,就當是江南和靈州的念想。明年俺們還來,給你們改播種機,讓種地更省事!”
江南的風吹過水田,金黃的稻穗在風中輕輕搖晃,新犁的木柄上,刻著的回紇卷草紋和江南荷花紋,在陽光下融在一起,像一幅小小的“各族融畫圖”。
第二百七十七章完)
喜歡雪月大明請大家收藏:()雪月大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