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章朝會定規
洪武十三年十月初一,奉天殿的朝鐘撞了三響,朝鮮與琉球的使臣身著朝服,在鴻臚寺卿的引導下緩步走入。殿內的盤龍柱上纏著鎏金祥雲紋,禦座前的丹陛兩側,整齊排列著前六卷繳獲的戰利品——倭國的武士刀、蒙古的牛角弓,如今又多了琉球進貢的瑪瑙與朝鮮獻上的豹皮,無聲訴說著大明的疆域開拓。
趙政身著袞龍袍端坐禦座,目光掃過階下的使臣。朝鮮正使鄭麟趾率先上前,行三跪九叩之禮,雙手高舉國書:“朝鮮國王臣李芳遠,謹遣臣麟趾,貢人參五十斤、種馬二十匹、白綿紙百卷,恭賀陛下平定倭患,願永遵‘三年一貢’之製,恪守事大之禮。”
鴻臚寺卿高聲唱喏,內侍接過國書呈給趙政。趙政翻開國書,見字跡恭謹,末尾特意提及“願求靈州農師三名,教我國民種植青稞”,不禁笑道:“朝鮮與大明唇齒相依,農師與糧種即刻撥付,再賜江南織錦五十匹、民生犁十具,助你國發展農桑。”
鄭麟趾大喜,再次叩首謝恩。按永樂年間的舊例,大明回賜之物價值往往是貢品的三倍以上,這般厚待遠超預期。
琉球使臣尚泰隨後上前,獻上硫磺與蘇木的清單:“中山王臣察度,遣臣泰貢硫磺三百斤、蘇木兩百斤、生紅銅五十斤,求陛下賜青稞種百石、農書千卷,再準我國子弟入太學就讀。”他刻意提及入太學之事,深知洪武二十二年琉球首次遣子弟入學時,曾獲太祖盛讚“於諸夷為最篤”。
趙政頷首應允:“太學已備‘觀光之館’,你國子弟入學後,廩餼裘葛皆優於儒生,農種與農書今日便由蘇琬琬交付。”他頓了頓,補充道,“東瀛都護府需硫磺鑄炮,往後琉球貢硫,可直接運至寧波港,由水師護送火器營,省去中轉之勞。”
尚泰連連叩謝,這事比賜糧種更讓他欣喜——琉球硫磺向來銷路不暢,如今能直接供應大明火器營,便是打通了長久的貿易渠道。
朝會進行到午時,禮部尚書呈上《諸蕃朝貢新定章程》,上麵用朱筆圈著重點:“朝鮮仍循‘一年三貢’舊製,貢道走鴨綠江入遼東;琉球改為‘二年一貢’,每船限百人,貢道經寧波港;兩國使臣入京,需先在會同館驗勘合文冊,無詐方可入朝。”這是參照《大明會典》修訂的新規,既延續舊製,又根據東海局勢做了調整。
趙政翻看章程,在“貿易附則”處停住:“再加一條,朝鮮的人參、琉球的硫磺,可與大明的絲綢、瓷器按市價交易,禮部設‘互市司’專管此事,不許官吏盤剝。”他想起前六卷江南織戶常抱怨“藩貢貿易不暢,絲綢積倉”,如今開互市正可解此困局。
蘇琬琬立刻出列奏道:“臣已備好互市清單,江南織戶的雲錦、靈州的青稞酒、王老鐵的農器皆可入市。昨日鄭使臣提及朝鮮白綿紙質優,正好供大明書局印書,可等價交換。”
鄭麟趾與尚泰對視一眼,皆麵露喜色。尚泰起身補充:“我國盛產硫磺與螺殼,願以十斤硫磺換一石青稞,百斤螺殼換一匹絲綢,不知陛下應允否?”
“準了。”趙政抬手道,“再賜琉球中山王皮弁、玉圭,按二品秩相待;朝鮮國王賜冕服九章,仍循親王禮製。”這話引得使臣們再次叩首,他們深知,這般禮遇在藩屬國中已是頂配——琉球的二品待遇遠超占城、暹羅,朝鮮的親王級冕服更是獨一份。
朝會散去時,夕陽正照在奉天殿的琉璃瓦上。趙江月陪著趙政走下丹陛,看著使臣們捧著賞賜的農書與圖樣離去,輕聲道:“父親,兒臣今日才懂,‘四海稱臣’不是要諸國歲歲納貢,而是讓他們願與大明共守民生安穩。”
趙政望著遠處的鼓樓,那裡正傳來報時的鼓聲:“對。朝鮮求農器、琉球要糧種,皆為百姓生計。前六卷我們在靈州種青稞、在東瀛建坊市,是安大明之民;今日賜種賜書、開互市,是安四海之民。民心齊了,海疆自然永固。”
此時的會同館內,蘇琬琬正與使臣們核對互市細節。鄭麟趾捧著民生犁的圖樣,細細詢問犁鏵的鑄造之法;尚泰則拿著青稞種,聽蘇先生講解混種技巧。
第三百五十章完)
喜歡雪月大明請大家收藏:()雪月大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