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二章父與子的夜談
大阪的夏夜,海風帶著稻花香吹進東瀛都護府的臨時書房。趙政坐在案前,手裡翻著趙江月送來的《東瀛巡境冊》,冊頁上記著越後國的糧種風波、大阪的漢文夜課,還有百姓們修渠的進度,每一筆都透著踏實——像前六卷蘇琬琬記的漕運賬,沒有虛話,全是實務。
“父親。”趙江月推門進來,身上還沾著田埂的泥土。他剛從修渠的工地回來,百姓們還在挑燈乾活,傅忠雄說“多修一天,就能早一天澆田”,他也跟著搬了會兒石頭。
趙政抬頭,指著冊頁上的“青稞補種”記錄:“你用蘇琬琬的‘四柱清冊’查佐藤熊的糧庫,這個法子用得好。前六卷在江南,就是靠這賬冊查出舊黨貪糧,如今用在東瀛,一樣管用。”
趙江月坐在父親對麵,拿起案上的《靈州農冊》——是前六卷周老栓編的,裡麵記著灌溉、防蟲害的法子,他這次在東瀛,好多都用上了。“兒臣現在才懂,您讓我學查賬、學農器,不是為了讓我當隻會讀書的太子,是為了讓我懂百姓的苦。”他想起在越後國,老倭人捧著枯苗哭的樣子,“要是糧種換不回來,他們今年就沒飯吃,就像靈州的流民,要是沒周老栓的灌渠,也種不出青稞。”
趙政放下冊頁,起身走到窗邊,望著遠處民生坊的燈火——那裡還亮著,張阿婆的粥鋪夥計在給修渠的百姓送熱粥,柳萱的醫女隊在給受傷的人包紮。“百姓的要求從來不多,一碗熱粥、一袋好糧、一塊能種的地,就夠了。”他想起前六卷在寧波港,漁民們對他說“隻要能安穩捕魚,俺們就知足了”,“東征的時候,我對你說‘對惡魔的仁慈,是對未來的犯罪’,不是要你嗜殺,是要你護好這些百姓,不讓他們再受欺負。”
趙江月點頭,從懷裡掏出一塊青稞餅——是張阿婆新做的,加了倭國的紅豆,比單純的青稞餅更甜。“張阿婆說,這是‘大明和東瀛的味道’,讓兒臣給您帶來嘗嘗。”他把餅遞給父親,“百姓們都在學漢文、穿布衣,傅忠雄還說,等明年秋收了,要給您送新糧,讓您知道東瀛的百姓也能種出好糧。”
趙政咬了一口餅,甜香裡帶著青稞的醇厚,像極了前六卷在靈州喝的青稞粥。“好啊,我等著。”他看著兒子,忽然覺得,趙江月真的長大了——不再是那個會對“三光政策”不適的孩子,而是懂了“必要之惡”背後的民生大義,懂了怎麼用賬冊、用農器、用真心,護住百姓的安穩。
“父親,兒臣還有個想法。”趙江月忽然說,“東瀛的漁民和大明的漁民一樣,都靠海吃飯,咱們能不能像在寧波那樣,設水師護漁隊,讓他們能安穩出海?”他想起鄭阿福說的,倭國的漁民也怕海盜,以前被武士逼著交“海稅”,現在雖然武士沒了,可海盜還在。
趙政眼裡亮了起來,這正是他想說的。“好!就讓薩琳娜派水師過來,按寧波的規矩,設護漁隊,建燈塔,讓東瀛的漁民也能像大明的漁民一樣,敢去遠海捕魚。”他指著案上的海圖,上麵標著東瀛的漁區,“還可以讓大明的漁民過來,教他們用咱們的漁網,一起打漁,一起過日子。”
夜色漸深,父子倆還在書房裡討論。趙江月說著在東瀛的見聞,趙政聽著,偶爾補充前六卷的經驗——靈州的灌渠怎麼修更省水,江南的漕運怎麼調糧更及時,寧波的水師怎麼護漁更安全。窗外的海風越來越輕,民生坊的燈火漸漸暗了,隻有書房的燈,還亮著,像一顆守護民生的星。
趙江月離開書房時,天邊已經泛起魚肚白。他走到修渠的工地,百姓們還在乾活,傅忠雄看到他,笑著喊道:“殿下,俺們快修完了!等澆了田,今年肯定能豐收!”
趙江月笑著點頭,心裡滿是踏實。他知道,隻要守住百姓的糧、百姓的田、百姓的希望,東瀛就會像靈州、像範陽、像江南那樣,成為大明安穩的一角。而他,也會像父親那樣,把“民生為本”的使命,一代代傳下去。
第三百五十二章完)
喜歡雪月大明請大家收藏:()雪月大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