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試錄不但收錄了他的遼左運糧策,文末還附有考官點評:
“深悉遼情!”
李四白忍俊不禁,當時在遼東試館對答案,自己差點被同窗們群嘲。
以後鄉試錄必然會慢慢流出,到時同窗們看到這條評語,不知會做何感想?
至此李四白終於明白,自己能在五個遼東專額得占其一,就是因為楊守勤這四個字!
這也說明了自己首場成績是多麼慘淡,否則以這種好評,不說一舉奪魁,起碼能把名次拉到中遊。
回想自己的科舉之路,李四白啞然失笑。當初院試之時,靠一篇平遼策騙了個案首。如今故技重施,絕地翻盤混了個舉人。
凡事再一再二,難有再三再四。打死李四白都不信,會試時還能靠這招蒙混過關,不由得自言自語:
“我是不是該激流勇退了?”
可是轉念一想,萬一有奇跡呢?不試一下屬實不甘心,畢竟比起舉人,進士的地位和特權強太多了。
思來想去,留下希望渺茫,走又舍不得。最後一拍大腿,決定做兩手準備。
次日李四白乘車入城,直奔吏部,提交身份證明備案選官!
文選司的小吏看著手裡的資料眼睛瞪的像銅鈴:
“你才十六歲?”
“正是!”
李四白點點頭。雖然他過幾天才滿十四。不過這種事隻有家裡人在意。外人眼裡你出了娘胎就是一歲,跨年就加一歲。按大明此時流行的虛歲算法,他還就是十六歲。
書吏眼神古怪,一般舉人選官,必是會試失敗後。如成績在敗者前列,可以副榜舉人身份備選。
如成績一般,則按規矩入國子監或回家依親。繼續科考或教書曆事後,才有資格進入選官序列。
像李四白這種會試還沒考,先來備案報名的,不說絕無僅有也是極少的。
“朝廷簡拔人才,我本不該多嘴。不過你年少無知,我還是勸上一句”
“你可知舉人直接選官,級不過八品九品,職位不過縣丞教諭?非進士出身,能得個佐貳官已經是邀天之幸!”
“你風華正茂,何不全力備會試,何必急著做這芝麻小官?”
沒想到還碰見個熱心人。一席話說的李四白啞口無言。誰不想開局就乾個縣令?那不得考的上才行?
你那麼懂,咋不考個進士?反而在這當個刀筆小吏?
如此破壞團結的話,李四白當然不敢說出來。一臉虛心的拱手道謝:
“多謝老前輩指點迷津!”
“不過在下家貧,無力長期備考。故而先做兩手準備!”
書吏聞言把臉一板:
“既如此,我便幫你登記在案!”
“不過我醜話說在前頭,京城待選進士舉人成千上萬,論資排輩等上一年半載也是尋常…”
噫!怎麼一聽說沒錢,老登臉都黑了?
李四白一看話頭不對,連忙掏出早備好的銀袋遞了過去。
“學生財力有限,無力在京城久待,還請前輩指點一二…”
書吏手上一沉,嘴角立刻翹了起來:
“其實朝廷如今缺額甚多,隻是不論進士舉人,無不挑肥揀瘦,選到教職雜流便拒不上任。才顯得選官曠日持久。小友既然不挑,排位倒是可以往前麵挪挪…”
李四白一臉諂笑,連聲道謝:
“那就麻煩老前輩了…”
二百兩銀子買了個加急,李四白就此進入朝廷的選官序列。以後每逢雙月,吏部會按各地官員缺額,從候選序列中,按順序選出授官人選。
若是緊急出缺,則在單月舉行急選。不論大選還是急選,都要按備案順序排隊,輪到才能參加選官。具體要等多久,還要看書吏的契約精神。
李四白心裡七上八下,乘馬車離了吏部,回家讀書種土豆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