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梗概
理想初綻:北大社會學博士陳景明放棄留校機會,帶著研究課題回到家鄉青河縣掛職,卻在報到首日就因學術思維碰壁。
身份轉換政務大廳的意外衝突讓他明白,書本理論與基層實踐之間橫亙著需要跨越的鴻溝。
破冰之旅:在龍潭村抗旱救災的十五個日夜,博士用測繪知識重新規劃灌溉係統,與村民同吃同住建立信任。
數據賦能:開發民情通小程序收集群眾訴求,將社會學模型轉化為可視化治理圖譜,破解了二十年的宅基地糾紛。
雙向成長:從整理會議紀要的文書到牽頭鄉村振興項目,在解決光伏發電站選址爭議中展現新一代乾部智慧。
第四章北大博士的炫酷人生
縣委組織部的晨光斜照在檔案櫃上,陳景明握著鋼筆的手頓了頓,墨跡在《農村空心化問題研究》的扉頁洇開小片陰影。辦公桌上的三色文件夾整齊排列,紅色急件裡夾著龍潭村的旱情報告。
小陳,把上季度民生台賬理出來。辦公室主任老周的聲音從走廊傳來,陳景明慌忙合上論文,膝蓋撞翻了保溫杯。熱水漫過桌角的黨徽,他抓起抹布擦拭時,聽見隔壁辦公室飄來議論:北大博士連表格都做不利索......
政務大廳的電子屏閃著35c高溫預警,陳景明在谘詢台整理辦事指南,忽然被爭吵聲拽住腳步。穿褪色工裝的老漢攥著殘疾證直哆嗦:跑了三趟都說材料不全!工作人員敲著鍵盤頭也不抬:係統裡查不到你2018年的住院記錄。
眼看老漢眼眶發紅,陳景明快步上前:大爺,縣醫院檔案室正在數字化,我帶您去......
陳博士倒是熱心腸。老周不知何時出現,拎起他彆在胸前的工牌,但窗口人員擅離崗位要報備,這是紀律。玻璃門開合的冷風裡,老漢佝僂的背影讓陳景明想起論文裡的訪談對象,那些被繁瑣程序困住的數字突然有了溫度。
暴雨突降那夜,陳景明跟著抗旱工作隊摸黑進山。手電筒光束劈開雨簾,龍潭村的土坯房在閃電中現出龜裂的牆皮。村支書老楊把搪瓷缸遞給他:陳乾部喝口薑湯,這雨要是下在蓄水池該多好。
淩晨三點核對受災名單時,陳景明發現係統登記的32戶與實際摸排差了7戶。他抓起雨衣就要出門,被老楊攔住:後山的路早衝垮了!老會計從鐵皮盒裡掏出泛黃的田畝冊:用這個對,當年我挨家挨戶量的。
山洪退去後,陳景明在泥濘的曬穀場鋪開衛星地圖。無人機盤旋在乾涸的蓄水池上空,測繪專業的本能蘇醒:如果把二級提灌站改到鷹嘴崖,能多覆蓋兩百畝梯田。老楊眼睛發亮:你畫圖,我帶後生們扛水泵!
秋收時節,陳景明蹲在地頭幫張大娘掰玉米。手機彈出民情通後台提醒,二十公裡外的柳樹溝有宅基地糾紛。他摘下手套點開實景地圖,忽然聽見笑聲:陳乾部,你這小程序比村頭大喇叭還靈!
冬至那天,陳景明在縣委會議室打開投影儀。三維建模的縣域地圖上跳動著彩色光點:紅色是急難愁盼,藍色是產業機遇,綠色是文化資源......當他展示龍潭村新建的智慧農業大棚時,市委書記轉頭問組織部長:這樣的苗子,該壓更重的擔子了。
散會後經過政務大廳,陳景明看見新來的實習生正幫村民操作自助機。陽光穿過玻璃幕牆,黨徽在他胸前微微發燙,那抹金色裡沉澱著曬穀場的塵土、鷹嘴崖的月光,以及老鄉塞給他的那捧還帶著露水的草莓。
喜歡北大博士請大家收藏:()北大博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