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襯衫青年喝下茶後身體僵住,沈知意立刻站起身。她沒有說話,隻是快步走到茶台邊,把剩下的茶葉收進密封罐。裴硯也上前一步,擋在展台前,對圍觀的人群說:“今天的體驗到此為止。”
小林迅速關閉登記係統,陳陽幫忙收走空杯。現場安靜了幾秒,人群開始散去。
第二天清晨,祖屋的門被輕輕推開。沈知意已經坐在桂花樹下的案前,手稿箱打開著,一頁新字跡靜靜浮現。阿斑趴在硯台旁,尾巴掃了掃紙角。她低頭看記錄本,展會帶回的聯絡表攤在桌上,密密麻麻的名字和電話擠在一起。
她翻了一頁,手指停在一個名字上。這是個來自北歐的企業代表,溝通時間最長,問題最細。她用鉛筆圈出來,又翻到下一頁。另一個來自東南亞的機構也留下了詳細需求,提到想在當地辦小型品鑒會。
小林和陳陽一早趕來。沈知意把登記表分給他們。“按國家分類,標出有明確合作意向的。”她說。
小林接過表格就開始整理。陳陽拿出筆記本,新建一個文檔,標題寫成“合作意向名單”。兩人坐在院中石凳上,對照原始記錄一條條錄入。
裴硯走進來時,手裡拿著一份打印好的清單。他坐到沈知意對麵,把紙遞過去。“我看了所有對話記錄,”他說,“有三家企業值得優先聯係。”
沈知意接過清單,看到上麵用紅筆圈出三個名字。一個是德國的文化基金會,一個是日本的生活方式品牌,還有一個是加拿大的健康研究中心。每條旁邊都標注了溝通重點。
“德國那邊關注情緒感知的技術邏輯,”裴硯說,“但他們明確表示不希望產品被當作治療工具。”
沈知意點頭。“我們從沒說過能治病。”
“日本品牌在意儀式感,”裴硯繼續說,“他們問了很多關於手工衝泡的細節。”
陳陽抬頭插話:“他們還問能不能定製茶具?”
“可以考慮。”沈知意說,“但必須是我們認可的設計。”
小林合上電腦。“數據整理好了。一共收到四十七份有效意向,其中十九家表達了深度合作意願。”
“先跟這三家談。”沈知意指著裴硯帶來的清單,“其他暫緩。”
午後,桂語齋裡陽光照在木桌上。投影儀連上電腦,屏幕上顯示會議流程。小林調試設備,確認音頻正常。陳陽核對翻譯稿,把“緩釋情緒”改成“幫助放鬆”,刪掉“喚醒記憶”中的“喚醒”二字。
“不能讓人覺得我們在操控心理。”沈知意說。
裴硯在筆記本上寫下幾個關鍵詞:傳統工藝、限量體驗、文化溯源。他用紅筆圈出“限量”兩個字。
“每人隻能體驗一次,”他說,“海外也一樣。”
小林點頭。“我已經設置係統提醒,每個ip地址隻能申請一份試飲裝。”
陳陽遞過修改後的翻譯稿。“這樣表述更安全。”
沈知意看完最後一行,說:“發出去吧。”
當天下午,第一場線上洽談會開始。團隊提前發送了資料包,包括產品說明、製作流程和核心理念。會議隻開放三十分鐘,用於回答提問。
德國代表首先發言,詢問茶葉是否經過第三方檢測。小林展示報告截圖,說明成分天然,無添加。對方追問“情緒感知”的原理,裴硯打開共享屏幕,畫出簡單流程圖。
“這不是機器決定茶的味道,”他說,“是人的呼吸節奏影響水溫控製,最終由手工完成衝泡。”
日本代表關注包裝設計。沈知意展示陶罐樣品照片,說明每個罐子都是手工燒製,表麵紋理獨一無二。
“我們不會量產。”她說,“每批最多一百份。”
加拿大代表問起用戶體驗管理。沈知意提到展會當天發生的意外。“有人未經安排直接飲茶,我們立刻終止了當天的所有體驗。”她說,“規則必須嚴格執行。”
會議結束,三方均表示願意推進下一步。
傍晚,書坊後間亮著燈。沈知意泡好一杯茶,放在裴硯手邊。桌上並列擺著三份文件,封皮上印著不同國名徽記。她拿起一支筆,在第一份文件末尾簽下名字。
裴硯蓋上印章。小林掃描存檔,陳陽核對快遞單信息。
“第一批貨什麼時候出?”陳陽問。
“下周。”沈知意說,“每國不超過百份。”
“附贈說明卡要用當地語言嗎?”小林問。
“雙語。”裴硯說,“中文加當地語言,內容統一:‘此茶一人一葉,隻為喚起一段安靜時刻。’”
沈知意看著手稿箱。那頁新浮現的字還在,寫著:“風起於青萍之末。”
她合上箱子,指尖輕輕撫過那行字。
“展會結束了。”她說,“現在才是開始。”
裴硯收好文件,換上新的胃貼。他的長衫袖口沾了墨痕,起身時帶倒了椅子。他扶正,站在門口回頭。
“明天還要早起。”他說。
小林和陳陽背著包離開。他們的腳步很輕,包裡裝著下一階段任務清單。
沈知意坐在燈下沒動。窗外夜色沉靜,桂花樹影落在紙上。
她翻開手稿箱,新一頁的字跡正在慢慢出現。
“真正的遠行……”
喜歡茶中往事,筆下姻緣請大家收藏:()茶中往事,筆下姻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