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縫下的紅泥印還在,但沈知意沒再看它一眼。
她徑直走向桂花樹下,鋪開紙墨。阿斑已經趴在案邊,尾巴卷著硯台一角。她提筆就寫,字跡清晰:“我們不怕查驗。”
這一句寫完,茶葉從陶罐裡浮起一片,落在紙上。葉麵紋路清晰,是一圈人圍坐的形狀,中間有茶煙升起。她把這片葉夾進木箱最底層的手稿裡,合上蓋子時,聽見遠處傳來狗吠。
裴硯在書坊門口等她。
他手裡拿著一疊打印好的邀請函,封麵上寫著“桃溪春韻·真相見證會”。林先生回信已到,專家團隊明日抵達,媒體也答應到場直播。他還聯係了鎮文化中心,會議廳下午就能用。
“不用再躲了。”他說,“該說的話,一次說完。”
她點頭。兩人分頭行動。
沈知意去了村東頭三位老茶農家。她沒多解釋,隻把那封郵件打印件遞過去。第一位老人看完,轉身進屋拿出一個鐵盒,裡麵是十年前的老茶樣。第二位說:“我那天夢見我媽給我煮茶,這事假不了。”第三位直接跟著她往回走,說要當眾說話。
裴硯在書坊趕印資料冊。封麵是手寫的“桃溪春韻·源流考”,內頁有照片、記錄、合作文件影印件。每本冊子裡都夾了一片特製茶葉,紋路是兩隻手交握的樣子。他印了八十本,裝進布袋,天黑前送到了文化中心。
第二天上午,會議廳外排起了隊。
來的不隻是記者和專家,還有村民、老顧客、曾喝過“桂語茶”的人。林先生帶著兩名專家準時出現,一位是質檢員,一位是輿情顧問。直播鏈接也打開了,屏幕上不斷跳出留言。
沈知意站在台前,沒有先說話。
她取出茶具,點燃炭爐,溫杯燙盞。然後從陶罐中取出三片茶葉,投入壺中。水汽升騰,茶香慢慢散開。
她把第一杯遞給質檢專家,第二杯給記者代表,第三杯給了坐在前排的一位村婦。那人接過杯子,聞了一下,忽然低頭抹了眼角。
“這味道……像我出嫁那天我媽泡的。”她說。
全場安靜。
質檢專家打開檢測儀,現場取樣新采的“桃溪春韻”。幾分鐘後,屏幕顯示結果:農殘未檢出,氨基酸含量高於行業均值百分之二十三。
林先生站起來說:“這不是一場公關,是一次文化的自證。”
台下有人鼓掌。
裴硯走上前,打開投影。畫麵是“春茶敬禮”當天的錄像,清晰拍到有人故意打翻茶盤,還有人在後台修改報告。接著是技術分析圖,顯示偽造視頻的剪輯痕跡。最後是ip追蹤路徑,指向一個已被注銷的公司賬號,注冊地在省城。
大屏幕定格在一句話:“他們怕的不是假茶,是真人的真心。”
廳內響起議論聲。後排幾個陌生麵孔起身離開,腳步急促。
直播評論區突然湧入大量重複消息,內容都是“造假”“退錢”。係統提示異常流量攻擊。技術人員迅速切換備用通道,屏蔽關鍵詞。
沈知意依舊站著,沒有回應那些彈幕。
她隻是又泡了一壺茶,這次倒入十個小杯,端給到場的每一位專家和記者。有人喝完後主動發言,說記得自己第一次喝茶的情景。一位老記者說:“三十年前我在茶園寫生,那天的日頭,就跟這茶香一個味。”
發布會結束時,太陽正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