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外傳來腳步聲,沈知意抬起頭。小周站在門口,手裡抱著一疊紙,臉上帶著笑意。
“姐,郵件回了。”他說,“三家國際茶商都同意簽試銷協議。”
沈知意放下筆,從木箱裡抽出一張乾淨的宣紙鋪在桌上。她沒說話,隻是輕輕點頭。
小周把打印的郵件放在案上。最上麵那封寫著:“我們對‘初遇’的風味感興趣,更想了解它背後的人和故事。”
阿斑跳下窗台,繞過她的腳邊,鑽進了焙房。
裴硯這時走了進來,手裡拿著一本翻舊的筆記本。他看了眼桌上的文件,問:“準備怎麼回應?”
沈知意指著郵件裡的一行字:“他們要故事。我們有。”
裴硯坐下,從袖口掏出一支鋼筆。“先列個計劃。出口流程、包裝標準、文化內容呈現方式,都要理清楚。”
小周站在一旁,聲音有點急:“可國外規矩不一樣,二維碼能掃嗎?音頻會不會違規?”
“分兩版。”裴硯翻開筆記,“基礎包裝符合當地法規,不加額外內容。文化部分做成線上鏈接,掃碼進入專屬頁麵。這樣既安全,也能傳遞完整信息。”
沈知意起身去了隔壁房間,拿出一個布包。裡麵是《桃溪人說茶》的手抄稿,還有幾張“桃溪十二時辰”的樣圖。
她把材料攤開在桌上。“每一批茶,無論賣到哪裡,必須附一張手寫茶諺卡。不用多,就一句。”
小周皺眉:“這得多花時間,還容易出錯。”
“但這是我們的東西。”她說,“不是機器印出來的,是人寫的。有人味。”
裴硯看著她,片刻後說:“那就定下來。輕載體,重內涵。茶是商品,也是信物。”
夜深了,書坊的燈還亮著。
沈知意坐在桌前,麵前攤著一張世界地圖。她用鉛筆圈出三個城市:日內瓦、東京、墨爾本。這些都是最早回複的合作方所在地。
裴硯坐在對麵,手裡拿著一份各國茶葉進口規定摘要。他一條條念出來,她在旁邊做標記。
“日本對食品標簽要求嚴格,所有成分必須用日文標注。”
“澳大利亞允許附加文化說明,但不能作為功能宣傳。”
“瑞士需要有機認證,但我們已經有備案記錄。”
兩人一邊核對,一邊修改方案。桌上放著兩杯剛泡好的“初遇”,熱氣緩緩升起。
沈知意停下筆,看向窗外。月光落在桂花樹梢上,枝葉安靜。
“你覺得他們會懂嗎?”她問。
裴硯合上資料冊。“不一定全懂。但隻要一個人記住這片山、這群人,就夠了。”
三天後,茶鋪後院。
小周拿著打印好的推廣計劃來回走動。紙張被風吹得嘩嘩響。
“我們要把‘送飯圖’印到巴黎的盒子上?”他又問了一遍。
沈知意正在炒茶,鐵鍋裡的茶葉發出細微的劈啪聲。她抬眼笑了笑:“不是為了巴黎。是為了那個七歲的我。”
小周沒再說話,低頭看手中的計劃書。上麵寫著:“首批出口產品配套內容清單”——包括音頻二維碼、手繪插圖、茶諺卡片、村民留言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