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知意和裴硯坐上了去省城的火車。車上人不多,她把布包放在膝上,手指一直搭在邊緣。窗外的山影一晃而過,天色灰亮。
他們要去參加一場國際茶文化交流展。這是京都、蘇黎世和倫敦三家機構聯合發起的活動,主題是“傳統製茶技藝的當代轉化”。沈知意沒說話,隻是從包裡取出一本薄冊子,封皮寫著《桂語茶手作日誌》。
到了展館,裡麵已經有不少人。展位分成幾塊區域,一邊是手工炒茶的演示區,另一邊是科技互動區。沈知意的目光停在一台機器前。那是一台智能茶機,屏幕顯示著“情緒識彆中”,機械臂正根據數據調整水溫和衝泡時間。
她走近了些。一個工作人員請她站到指定位置,攝像頭掃過她的麵部。幾秒後,屏幕上跳出三個詞:平靜、微倦、思緒未定。接著機器開始運作,倒出一杯淺黃色的茶湯。
“這是根據您的當前狀態調配的安神方。”工作人員說,“加了少量酸棗仁提取物。”
沈知意接過杯子,聞了一下。味道乾淨,但沒有溫度。她喝了一口,放下杯子,沒再看那台機器。
裴硯站在她身後半步的位置。他沒說話,隻是輕輕碰了下她的手腕。沈知意轉頭看他,聲音很輕:“若茶可讀心,那我們寫的那些字,還重要嗎?”
裴硯沒立刻回答。他看向那台機器,又看向不遠處一位老茶人正在揉撚茶葉的手。那雙手布滿裂口,動作緩慢卻穩定。
“你說呢?”他反問。
沈知意搖頭。她不知道。
他們在展館裡走了很久。最後在一個角落停下。那裡展示的是全息投影技術,一片茶葉在空中旋轉,內部結構被層層拆解,連細胞間隙都清晰可見。有人用筆點擊虛影,標注某處為“香氣釋放關鍵點”。
沈知意看著看著,忽然覺得累。這些畫麵太亮,太快,像要把所有秘密都攤開來看。她想起祖屋的桂花樹,想起每寫完一篇手稿,清晨茶葉上自然浮現的紋路。那種變化是慢的,是藏在細節裡的,不是被算法算出來的。
她轉身往外走。
回程的火車上,車廂安靜。沈知意翻開日誌本,想記錄今天看到的東西。紙頁空白,她剛寫下“智能茶機”四個字,筆尖頓住。
一行陌生的字跡浮現在紙上,墨色淡如霧痕:“霧散非止於風,亦可借光。”
她盯著那句話,心跳快了一拍。
裴硯靠在窗邊,閉著眼睛。其實他沒睡。他聽見翻紙的聲音,也看見了那行突然出現的字。
“你看到了?”沈知意問他。
裴硯睜眼,點頭。“這句話……像是在回應你剛才的問題。”
沈知意低聲念了一遍:“霧散非止於風,亦可借光。”她抬頭看向車頂的燈,“如果‘光’是新的方式呢?不是為了取代什麼,而是讓原來的東西被人看見。”
裴硯看著她。“也許科技不是來搶茶的,是來幫忙說故事的。”
沈知意沒接話。她把本子合上,抱在懷裡。
回到桃溪村已是傍晚。天邊還有些紅光,照在祖屋的院牆上。阿斑蹲在石桌上,尾巴卷著身子。她一進門,貓就跳下來蹭她的腿。
沈知意換了衣服,準備整理今天的筆記。她拿出紙筆,剛鋪開,阿斑忽然躍上桌子,爪子一掃,打翻了墨碟。黑墨順著宣紙邊緣洇開,原本畫好的草圖糊成一片。
她愣了一下。沒有生氣,也沒有重新畫。她看著那片暈染的墨跡,忽然想到什麼。
她轉身進屋,從櫃子裡取出平板電腦。這台設備她一直用來掃描古籍,從未試過彆的用途。她打開繪圖軟件,屏幕亮起白光。
手指懸在上方,停了幾秒。
然後她點了進去。
她在空白頁麵寫下三個詞:
感知
還原
參與
下麵又加了一句:“能否讓一杯茶,既知人心,又見往事?”
裴硯不知什麼時候站在了門邊。他沒進來,也沒說話,隻是看著她屏幕上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