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知意將第一批試製的茶樣倒入杯中。水剛衝下去,湯色就變得渾濁。她拿起記錄本,寫下“味雜而氣散”四個字。
裴硯站在試驗台前,手裡拿著檢測報告。他看了眼杯中的茶,又翻了一頁數據。“性味歸經錯位。”他說,“輔料和茶基不搭。”
沈知意沒說話。她把杯子端到窗邊,陽光照進來,茶湯的顏色顯得更暗。阿斑跳上桌子,鼻子湊近聞了一下,轉身走開。
上午十點,年輕傳承者們圍在桌前。有人低頭不語,有人小聲議論。
“市麵上的複合茶都加玫瑰、陳皮,我們為什麼不直接用?”一個聲音說。
“那還能叫桃溪茶嗎?”另一個聲音回應。
沒人再開口。氣氛沉下來。
沈知意收起記錄本,轉身出門。裴硯跟出去,在院門口停下。“你去哪?”
“寫點東西。”她說。
天快黑時,她坐在桂花樹下。風有點涼,她披了件外衣。阿斑蜷在案側,頭靠在她的腳邊。硯台放在手稿旁邊,筆尖落下時,紙麵浮現出一行字:“合眾香者,不在多,在和。”
她盯著這行字看了很久,提筆繼續寫。寫完最後一句,合上本子。月光灑在木箱上,箱子沒有鎖,裡麵的手稿靜靜躺著。
第二天清晨,沈知意取出昨夜寫完的手稿殘頁,鋪在茶席中央。她取出“桂語茶”,開始衝泡。
水汽升起來,眾人依次接過茶杯。喝下第一口的人閉上眼,眉頭慢慢鬆開。有人輕聲說:“我好像看見老茶園……下雨了,葉子在動。”
沒有人說話。焦慮像霧一樣散了。
裴硯走進來,手裡抱著一摞書。他翻開《茶經彆錄》,指著其中一段:“三時三候配伍法。”
沈知意接過書看。上麵寫著:晨采陽升,午焙火定,暮藏氣合。分段煎泡,可使諸味相融。
“我們可以改方案。”她說,“先調性味,再定比例。”
裴硯點頭。“用小樣本精控,減少浪費。”
兩人回到試驗台前。圖紙攤開,他們一起畫流程圖。沈知意標出時間節點,裴硯補充參數。阿斑臥在硯台旁,尾巴輕輕擺動。
中午,第一批按新思路調配的茶樣出爐。湯色清了一些,但入口仍有澀感。
“有效無味。”裴硯看著檢測結果,“養生指標達標,但主茶的清韻被壓住了。”
沈知意嘗了一口,放下杯子。“換輔料。”
下午換了三種搭配。第二種試出來時,香氣出來了,功效卻降了一半。
“有味無效。”她說。
裴硯翻書的速度加快。他從書坊帶回更多古籍,一本本翻查。藥包放在桌上,他沒顧上喝一口溫水。
晚上九點,沈知意再次坐到桂花樹下。她打開手稿,寫下當天所有失敗組合。寫到最後,筆停了一下。
紙麵浮現新字:“和而不爭,久自生香。”
她抬頭看樹。桂花還沒開,枝葉靜立。露水滴下來,落在晾曬的茶葉上。
次日黎明,兩人重新製定階梯式試製計劃。每一步隻變一個變量,記錄反應。表格分成三列:時間、配比、反饋。
沈知意把計劃貼在牆上。裴硯謄抄方案,放入資料夾。他的字工整,墨跡乾透後輕輕吹了一下。
阿斑從窗台跳下,繞過桌子,鑽進沈知意椅腳處躺下。它把尾巴卷成一圈,眼睛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