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知意打開電腦,屏幕亮起的光映在她臉上。係統提示音響起,一封新郵件跳出來。發件人是冰島合作方的聯絡人,標題寫著“關於網上信息的詢問”。
她點開郵件,對方問:“你們的茶真的來自桃溪村嗎?我們在一個健康論壇看到帖子,說你們用的是化工園區旁邊的茶葉,農藥殘留超標。”
沈知意的手停在鼠標上。她翻出過去三天的所有海外反饋記錄,一條條看下去。很快,她在三個不同語言的社交平台上發現了相似內容。德語帖說“原料造假”,日語評論提“生產環境不透明”,英文帖直接貼出一張模糊照片,稱是“汙染茶園”。
這些帖子發布時間集中在十二小時內,賬號都是新注冊的,頭像用的是網絡圖片。更奇怪的是,幾條不同語言的文本裡,都出現了同一個語法錯誤——把“茶葉生長周期”寫成了“茶樹成長的時間很長,需要很多月”。
她打印出這幾頁內容,鋪在桌上。正看著,門被推開,裴硯走了進來。他手裡提著一包桑葉,放在櫃子邊。
“有事?”他問。
沈知意沒說話,把打印紙遞給他。裴硯接過,一頁頁看過去。看完後,他走到電腦前,調出登錄記錄,核對發布時間和ip歸屬地。
“這幾個賬號,注冊時間差不到二十分鐘。”他說,“ip雖然顯示不同國家,但跳轉路徑一致,最後都經過同一個中轉服務器。”
沈知意點頭。“不是自然傳播。”
裴硯坐下,打開自己的筆記本。他聯係了一位懂技術的朋友,匿名請求協助追蹤數據流向。對方回複說需要時間,但初步判斷這些信息存在批量操作痕跡。
“現在怎麼辦?”沈知意問。
“先彆公開回應。”裴硯說,“一旦我們發聲,反而會讓這些帖子獲得更多關注。現在最重要的是搞清楚它們是怎麼出來的。”
沈知意起身走到檔案櫃前,拉開抽屜。她取出歸檔表,翻到最新一頁。第一批按新說明出口的茶已經發貨,物流單號都錄進係統了。包裝上的圖標、說明書、防水材質,全都符合要求。
她拿出手機,給印刷廠打了電話。對方確認下一批外包裝還沒開始印,可以暫停。
“暫時不要加印。”她說完掛斷。
裴硯合上電腦。“我們得盯住這些信息。每天彙總一次,看看有沒有新動向。”
“你來記發布情況,我來查內容真假。”沈知意說,“我去拿檢測報告原件,還有采摘記錄的照片,全部備份。”
裴硯點頭。“我今晚回去整理一個觀察表格,明天帶來。隻記錄異常信息,不傳給其他人。”
沈知意走到東棚,打開儲物架最底層的木箱。她把打印出來的外文評論放進去,壓在手稿下麵。箱子關上時發出一聲輕響。
阿斑蹲在石桌上,尾巴垂下來。它看著沈知意,沒動。
她回到茶坊,泡了一杯剛炒好的茶。水汽升起來,她喝了一口,味道穩定,香氣清晰。
可她知道,外麵已經有人在試圖動搖這份真實。
傍晚,裴硯離開前站在門口說了句:“彆急著回應,先看清風從哪來。”
沈知意站在院中,桂花樹葉子輕輕晃動。遠處河麵升起一層薄霧,天色漸漸暗下來。
她沒有開燈。
第二天上午,她再次檢查郵箱。又收到一封問詢郵件,這次來自瑞典。對方說:“朋友轉發了一個視頻,說你們的茶包裝上有誤導性文字,建議我們停止訂購。”
她截圖保存,放進新建的文件夾,命名為“輿情觀察”。
裴硯中午過來,帶來一份表格。上麵分六欄:日期、平台、語言、內容摘要、賬號特征、備注。他在備注欄寫了第一條:“疑似模板化文本,翻譯生硬。”
“每天更新這個。”他說,“發現問題立刻標記。”
沈知意接過表格,放進文件夾。她翻開歸檔表,在處理措施一欄寫下:“啟動輿情監控,雙人核查。”
下午她去了一趟茶園。劉婆婆正在修剪枝葉,見她來了,直起腰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