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剛亮,沈知意從屋裡走出來。她手裡拿著一個布包,裡麵是那本新本子。昨晚她把它放在床頭,今早一起身就裝了進去。阿斑跟在她腳邊,走到門檻處停下,蹲下身子看著她走遠。
曬穀場已經有人影。小林正拿著掃帚清理角落的枯葉。他抬頭看見沈知意,把手裡的掃帚靠牆放好,快步迎上來。
“老師,您來了。”
沈知意點頭。“裴先生到了嗎?”
“剛到,正在黑板前整理東西。”
她走近時,裴硯正用粉筆在黑板上寫幾個字。陽光斜照在木板上,字跡有些反光。他聽見腳步聲回頭,接過她遞來的布包,打開看了一眼,把本子輕輕放在旁邊的長桌上。
不一會兒,其他年輕傳承者也陸續到了。有人站在樹蔭下,有人直接坐在小凳上。沒人說話,但目光都落在沈知意和裴硯身上。
沈知意站到黑板一側,打開本子。第一頁寫著:“科技養生茶”。
她說:“昨天我寫下這個名字。今天叫大家來,是想告訴你們,我們要開始做一件事。”
眾人安靜聽著。
“我們不做會發光的杯子,也不做能唱歌的茶壺。”她合上本子,“但我們得知道,為什麼那麼多人願意為一杯茶停下來看手機。”
小林舉手。“那我們是不是也要做個app?像報告裡說的那種,泡茶就能測心跳?”
旁邊一人低聲說:“茶是用來喝的,不是用來看數據的。”
另一個年輕人皺眉:“我們連電腦都不太會用,怎麼搞這些?”
沈知意沒回答。她從布包裡拿出那張《全球科技養生茶趨勢報告》,翻到中間一頁,指著一行字:“ai根據情緒數據調配茶飲成分。”
她問:“如果一個人整夜睡不著,白天沒精神,心跳很快,我們有沒有可能用一杯茶,讓他安靜下來?”
沒人說話。
裴硯接過話:“科技不是要取代我們的手藝。它是彆人解決問題的方式。我們不懂它,就不知道它為什麼能打動人心。”
他在黑板上寫下三個詞:理解、篩選、融合。
“第一步,是理解。”他說,“我們先學他們用了什麼技術,解決了什麼問題。第二步,篩選——哪些是我們可以用的,哪些會破壞茶的本質。第三步,融合。把可用的部分,放進我們的茶裡。”
有人問:“可我們什麼都不懂,怎麼學?”
沈知意翻開手稿本,念出一句:“世道在變,茶亦當行。”
她說:“我們不追風,但我們不能閉眼。”
裴硯接著說:“接下來一周,每天上午九點到十一點,我們在書坊集體學習。我會準備資料,包括傳感器原理、數據分析邏輯、國外茶企案例。大家輪流做筆記。”
他看向小林:“你負責整理,最後形成一份‘科技可用性初判表’。”
小林愣了一下。“我來做?”
“你昨天第一個提問。”裴硯說,“說明你在想。”
小林低頭看了看自己的手,又抬頭。“我可以試試。”
其他人也開始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