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沈知意抱著布包走進書坊。陽光照在木桌上,裴硯已經把資料擺好。小林坐在靠窗的位置,手裡拿著筆,麵前是空白的筆記本。
“開始吧。”沈知意說。
她拿出昨晚寫的手稿,放在桌角。“器可新,味不可失。”她念了一遍,“這是我們做這茶的底線。”
裴硯點頭。他翻開資料冊,指著一頁圖表:“昨天我們學了心率監測和壓力指數的關係。今天試第一個方案——根據情緒數據調整茶葉配比。”
小林抬起頭:“怎麼試?”
“先模擬。”裴硯遞給他一張表格,“假設一個人連續三天睡眠不足,心跳偏快,焦慮值高。我們按這個狀態配一泡茶。”
沈知意走到灶台邊,取出一批新炒的茶葉。這批茶加了少量礦物質粉末,據說是能增強身體感知力的成分。她按比例稱量,放入陶壺,衝入熱水。
三分鐘後,茶湯倒出。顏色偏深,表麵浮著一層細沫。
小林端起杯子聞了一下,皺眉。沈知意抿了一口,立刻放下。
太苦了。不是茶本身的苦,是一種刺喉的澀感,像金屬刮過喉嚨。
“失敗了。”她說。
沒人說話。小林低頭在本子上寫了幾行字,又劃掉。
“問題出在哪?”沈知意問。
裴硯拿起空杯對著光看。“成分比例沒控製住。科技材料釋放太快,壓住了茶香。”
“那再減量?”小林抬頭。
“可以試。”裴硯說,“但不能隻靠調數字。我們要知道,這些技術到底想解決什麼。”
沈知意起身走到黑板前,寫下四個字:助人寧神。
“我們的目標沒變。”她說,“不是做出最厲害的茶,是讓人喝下去,心裡能靜下來。”
她收起剩茶,放進一個陶罐。“放一夜看看。”
當天下午,他們在曬穀場第二次試茶。
這次減少了科技材料用量,茶湯清亮,聞起來有淡淡的青草香。
小林第一個嘗。他喝完,放下杯子,沒說話。
“怎麼樣?”有人問。
“像水。”他說,“沒什麼味道。”
其他人也試了。有人說太淡,有人說喝不出變化。角落裡傳來一句:“我們是不是走錯了路?”
沈知意沒回應。她把剩下的茶全倒進一隻舊陶壺,提著回到祖屋。
桂花樹下,她把壺放在石台上。風吹樹葉,沙沙響。
晚上七點,小林來了。
他站在院門口,手裡還抱著那個本子。“老師,我想了一天。”
沈知意正在燈下翻手稿。阿斑趴在桌邊,尾巴輕輕擺。
“你說。”
“我們現在做的東西,城裡人早就有了。”小林聲音低,“他們用機器泡茶,戴手表測心跳,連喝水都能算卡路裡。我們費這麼大勁,做出來的東西還不如人家方便。”
沈知意沒動。
“三個月後要是還沒成果呢?大家會不會覺得我們在瞎忙?”
她合上手稿,從木箱裡抽出一頁紙。紙上是昨夜浮現的新字——“技為舟,心為渡”。
她把紙推到小林麵前。
“我不知道能不能成。”她說,“但我知道,如果我們不試,就永遠不知道哪條路對。”
小林看著那行字,手指摳著本子邊緣。
這時,院門輕響。裴硯提著燈籠進來。長衫下擺沾了露水,手裡拿著一份清單。
“我整理了。”他在桌旁坐下,“目前所有可用技術中,依賴外部設備的,都劃掉了。”
他攤開紙。上麵列著十幾項技術,大部分被紅筆劃去。
“剩下三個方向。”他說,“一是緩釋型天然成分,二是可食用感應微粒,三是基於季節與氣候的預調配模型。”
他看向沈知意。“都不需要機器配合,也不改變手工製茶流程。可以在采摘時預判,在炒製時融入,在包裝上提示飲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