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知意放下手中的漏鬥,抬頭看見小林正把一張紙貼在東棚的牆上。那是一張新的表格,上麵寫著“每日基礎檢查”。她沒說話,隻是點了點頭。
裴硯走進來時,手裡隻拿了一個小本子。他站在桌前,看了看桌上散落的舊記錄本和量勺,又看了看牆上的新表。
“我們今天開個會。”沈知意說,“不看數據,也不試茶。”
小林停下筆,抬起頭。
“我們要想點不一樣的東西。”她說,“之前做的茶,要麼太苦,要麼沒味。不是技術不行,是我們想的方向錯了。”
沒人出聲。
“科技不是要取代老法子,而是幫人更好地喝到這杯茶。”她走到黑板前,拿起一支粉筆,“今天我們不寫配方,不記參數。每人寫三個你最想實現的‘茶+科技’的場景,隨便寫,不用管能不能做出來。”
她畫了三條線,分出三塊區域。
“寫完後貼上來。”
小林遲疑了一下,從本子裡撕下一頁。他低頭寫字,手有點抖。寫完後,他站起來,把紙條貼在左邊那塊區域。
裴硯也寫了。他的字條貼在中間。
其他人陸續寫下自己的想法。有人寫“自動提醒泡茶時間”,有人寫“能顯示茶葉產地故事的杯子”,還有人寫“根據天氣調整推薦茶種”。
沈知意一張張看過去。
她轉身用粉筆圈出幾個詞:“溫度”“心情”“節奏”。
“這些都在說一件事。”她說,“我們希望茶能更懂人。”
裴硯翻開小本子,開始整理關鍵詞。他把所有紙條按內容分類,最後歸納出三個方向:精準控溫、成分可視化、情緒感知衝泡。
“第一個容易理解。”他說,“水溫決定茶香釋放。第二個需要設備支持,比如帶顯示屏的茶具。第三個最難,但最有意思——怎麼讓茶知道人現在的心情?”
話音落下,棚裡安靜了幾秒。
小林的手指輕輕敲著桌麵。他張了嘴,又閉上。
沈知意看向他。“你上次說‘讓茶知道人的心情’,我還記得。”
小林愣了一下。
“你說……能不能做個裝置,先測呼吸。”他慢慢開口,“如果呼吸快,說明人著急,就用稍低的水溫,慢一點出湯。如果呼吸穩,就可以高溫快衝,把香氣一下子激出來。”
他說一句,停一下。
“這樣,茶香是一層一層出來的。”他繼續說,“就像人說話,急的時候說不清,慢下來才說得明白。茶也一樣。”
棚裡沒人接話。
過了幾秒,裴硯問:“你是說,通過呼吸頻率判斷狀態,再自動調節衝泡方式?”
“對。”小林點頭,“不是直接改味道,是改釋放的過程。讓人感覺到變化,而不是一口喝到頭。”
另一個人皺眉。“這得戴設備吧?誰喝茶還戴手環?”
“不一定用手環。”小林說,“可以是個小盒子,放桌上就行。感應呼吸起伏,不碰身體。”
“成本高不高?”另一人問。
“初期不會便宜。”小林老實答,“但我查過,這類傳感器已經有現成模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