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葉子落在門檻邊。
沈知意彎腰撿起,沒看,攥在手裡。她推開祖屋木門,腳步直接往村口走。東棚的鐵皮門半開著,小林已經在裡麵調試設備。桌上擺著感應裝置原型機,燒水壺連著顯示屏,數據線纏在竹凳腿上。裴硯站在角落,手裡拿著溫控記錄本,抬頭看了她一眼。
“準備好了。”他說。
沈知意點頭,從布包裡取出密封罐。打開後,幾片帶波浪紋的茶葉躺在棉紙上。這是昨夜寫完《情緒感知衝泡法·初構》後炒的茶,每一片都顯出了呼吸曲線般的紋路。她親自監製,火候控製到最後一秒,確保活性完整。
“第一輪用這個。”她把茶葉放進茶則。
小林啟動紅外模塊,模擬平穩呼吸。係統識彆後,自動設定水溫為85c,注水速度調慢。茶湯出杯時,香氣緩緩散開,是熟悉的桂花甜底,夾著一點青葉的清氣。顯示屏上,心率曲線輕微下壓,持續三秒。
“有反應。”小林低聲說。
第二輪模擬急促呼吸,水溫升至90c,勻速注水。茶香更濃了一瞬,隨即穩定。飲用者反饋:“心裡好像鬆了一下。”
第三輪是間歇式呼吸,係統響應為80c分段注水。茶湯顏色淺,但回甘明顯。數據屏顯示情緒波動值下降。
沈知意鬆了口氣。裴硯合上記錄本,眉頭稍微舒展。
“再來一次。”她說,“換那批加了納米濾芯的樣品。”
小林換了濾網組件。新的濾芯是陶瓷外殼,內部嵌了納米導熱層,能更快傳遞溫度變化。理論上,它能讓水溫響應更精準。
第一泡開始。呼吸模擬平穩,係統輸出85c慢注。茶湯初成時氣味正常,但三分鐘後,香味突然斷掉。有人湊近聞了聞:“不對勁。”
茶湯顏色變深,表麵浮著一層薄油光。入口後,舌根發澀,喉部有金屬感。
“像鐵鏽。”試飲的人皺眉,“這不像茶。”
沈知意立刻站起身:“停。”
她叫停所有流程,封存剩餘茶樣。小林拔掉電源,臉色發白。裴硯拿起空杯,對著光看殘留液滴。
“問題不在程序。”他說。
沈知意回到操作台,取出那幾片帶波浪紋的茶葉,和失敗茶湯裡的葉底對比。她發現,經過納米濾芯衝泡的茶葉,紋路扭曲變形,像是被什麼乾擾過。原本流暢的波浪線斷裂、打結,邊緣發黑。
“不是溫度問題。”她低聲說,“是材料。”
下午,雲層壓下來,東棚裡光線變暗。小林坐在桌前,盯著電路圖一動不動。筆帽被他摳下來又裝上,反複幾次。裴硯從袖中取出藥包,放在桌上。
“我這藥,講究配伍禁忌。”他說,“黃連不能與人參同煎,不是它們不好,是性不合。”
沈知意看著手稿最後那句:“以古法為根,借新技生枝。”墨跡還新。
“我們的茶也不是不能用科技。”她說,“隻是現在這個‘它’,和‘我們’還不相認。”
小林抬起頭:“我以為精度夠了……傳感器誤差在百分之二以內,水溫控製也很穩。”
“問題不在控製。”沈知意翻開試驗記錄,“你看這幾組數據,前兩輪都正常。第三輪用了納米濾芯,才出問題。”
裴硯接過記錄本,翻到材料清單頁。“這個濾芯,用了離子塗層?”
“為了提升導熱效率。”小林答。
“多酚遇金屬離子會氧化。”裴硯說,“桂語茶的香氣來自活性多酚,一旦破壞,風味就崩了。”